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2715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docx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docx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课题

   第四单元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影响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进程以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重点在于对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及促进条件的理解。

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运用图表和阅读资料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概况,并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和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的对比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差异。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主要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区位因素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及工业特点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三、问题和对策,主要探讨珠江三江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

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知识结构】

第一课时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并

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学会利用材料、图表等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结合发生在本乡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2.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3.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

一、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探究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因素

二、复习及预习内容

复习及预习目标:

复习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化的标志。

预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条件。

【导入新课】

30年来,作为珠江三角洲典型代表的深圳特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是什么原因推动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呢?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

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

合作探究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阅读材料1:

探寻福鼎市太姥山镇崛起之秘

太姥山镇位于福鼎市东南部,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纵贯全境,距沙埕港湾仅12公里。

地处闽东南通往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北大门”,是海西东北翼“北接南联”的前沿区域,主动承接浙南等发达地区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的转移。

福鼎市政府把太姥山镇列为“双区域”重点区域———“环沙埕湾经济区域、环太姥山旅游经济区域”。

北片的水井头工业区,近年来完成园区内道路、雨污管道、电力通讯、垃圾处理以及文化卫生等基础配套建设。

入驻企业33家,初步形成了水产加工、机械配件、服装针织、眼镜鞋帽、旅游产品加工等骨干产业。

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解决了当地1万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太姥山镇是福鼎市域次中心,已成为福鼎一个大的工业集中区,同时带动太姥山镇的城镇化进程。

2008年总人口5.6万,集镇人口3万。

现在总人口约6.7万人(含流动人口1.1万人),集镇人口4.1万人,五年内镇区面积拓展到5.8平方公里。

【讨论与活动】

1.结合上述材料,讨论太姥山镇工业化迅速的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浙南等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市政府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太姥山旅游业的发展;劳动力廉价;土地租金低等。

2.太姥山镇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化,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合作探究二:

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因素)

阅读材料2:

材料一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

材料二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允许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

1980年,又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

材料三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1.读材料一,发达国家这一时期前后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动?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2.读材料二,珠江三角洲能先行一步,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原因是什么?

(珠三角先于其他地区对外开放,国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3.读材料三,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有利区位条件。

(珠三角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4.自古珠江三角洲许多地方的居民有下南洋谋生的习惯,这些华侨、港澳台同胞对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全国著名的侨乡,有利于招商引资。

合作探究三:

阅读材料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涌现出三种模式:

苏南模式、珠江

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

   材料一:

苏南模式被形象称为“上山下乡”,其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要体制,接受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使得乡镇企业全面发展。

珠江三角洲模式被形象称为“鬼子进村”,其特征是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量外资企业的建立促进整个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

温州模式被形象称为“农村包围城市”,其特征是以股份合作制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以小商品生产为主导,企业都选取信息较多、交通运输便利、社会化服务较发达的地方设厂,从而使企业大都向小城镇及周边地区聚集。

    材料二:

温州的乡镇企业分布有一个显著特点,同一行业或同一产品成片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主要有打火机、鞋革、服装、工业电器、五金机电等产品。

   材料三:

右侧区域地图

【讨论与活动】

(1)区位优势差异是互补合作的基础,请对比分析图示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发展经济各自的主要优势条件。

(珠三角的优势在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市场广阔。

港澳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足、技术和管理经验先进。

(2)图A所示地域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好;紧临我国第一大工业城市——上海,受上海的辐射作用,便于获得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京沪铁路、京杭运河和长江航道经过此地,水陆交通便利)

(3)图B所示地域的企业,按投入要素看主要是  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该地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同时在国际市场也占有重要位置,简要分析其主要的优势。

(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或劳动力成本低;产品生产量较大;本区形成了专业商品产销基地)

(4)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是(A)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展示点评】------我自信

具体要求:

①看规范(书写、格式)②看对错。

找出关键词,补充、完善。

③点评内容,讲方法规律。

④面带微笑,全面展示自我。

【整合提升】------我能做

具体要求:

①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②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

③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列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脉络:

我的疑惑:

 

【达标检测】------一定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1、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A、良好的区位条件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D.该国可能属发展中国家

4.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源密集型产业

D.现代服务业

【达标检测】答案:

1.B2.C 3.C 4.D

【课堂小结】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珠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外资的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

也正由于外资的作用,使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了一定的脆弱性。

 

第二课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及其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比较珠江三角洲的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

向。

3、讨论某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学会利用材料、图表等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结合发生在本乡土的某工业发展状况以及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热爱和更好建设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2、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教学难点:

1、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2、讨论某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

教法: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2.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3.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

一、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2.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3.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一系列问题以及主要的对策

4.探究某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二、复习及预习内容

复习及预习目标:

五种导向型工业、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预习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导入新课】

珠江三角洲有了优惠政策和优越的地理条件率先迎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比国内其他地方更早地遇到了“矛盾凸显期”。

我们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考虑该地如何利用区域优势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又该如何面对困境提出科学发展观。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读图4.20、图4.21、图4.22、图4.23,完成:

1.根据图4.20、图4.21和图4.22,第一阶段(1979年-1990年),珠江三角洲主要是 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试分析这一阶段区位因素和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特点。

(劳动力丰富,政策和侨乡优势,但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外商投资规模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工业总产值增长缓慢。

2.根据图4.20和图4.22,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主要是 技术 导向型工业,与第一阶段对比,这一阶段区位因素有何变化和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特点?

(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但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工业总产值增长快。

3.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图4.23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点。

(城镇数量猛增,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合作探究二:

问题与对策

阅读材料2:

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推动型就要向技术推动型转变。

长三角本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这时恰好表现出来,且长三角是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发展较早,产业基础好。

而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由于受到南岭阻隔,市场腹地狭小,珠三角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无论在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质量、城市规模结构布局的合理性,还是在城市功能的发育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出过分依赖“香港因素”的特点。

可以肯定,曾因改革开放先行一步而成为沿海明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咄咄逼人的竞争。

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

对外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造成森林面积较少、耕地锐减,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面临着哪些方面的劣势?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2.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

3.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应对其他地区的竞争,珠江三角洲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

建设等。

合作探究三:

讨论某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阅读材料3:

福鼎市白琳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辖区内低山高丘为主,地势比降大。

大嶂山储藏着5000万立方米的玄武岩石材。

该市于1992年创建的白琳金山工业园区,已实现玄武岩开采、加工与出口产业化。

园区内拥有300多家石板材加工企业,年加工板材达1000万平方米,在国内黑色板材市场占有率达80%。

开发的70多种商品还进入法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年销售板材12个亿,出口创汇占30%。

全镇4万人口中有1.5万人口从事板材加工及运输业、机械修理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商业、刀头及磨具生产业等相关行业,全镇财政总收入7000万元,人均收入4575元,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居闽东乡镇之首。

大嶂山玄武岩开采的坡头越来越高,经常发生崩塌,堆放在坡面上数十万方废碴犹如定时炸弹,若发生渣场滑坡,极易危及山脚下的村民…………。

金山工业区的300多家石板材加工厂分布在康山溪下游沿岸,加工企业污水偷排、漏排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威胁到生态环境以及垦区与8337亩滩涂的水产养殖。

平时在白琳镇的道路上,只要有车辆经过,尘土就会随风飞扬。

村民戏称:

“晴天,是黄土高坡;雨天,是泥水横流”。

同时石材生产加工每天产生大量的小荒料、边角料等固体废弃物,大锯机、磨机等在生产过程产生的噪声可达85-95dB(A)。

【讨论与活动】

(1)石板材加工企业属于哪一种导向型的工业?

(原料导向型的工业)

(2)简述白琳金山工业园区石板材加工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延长产业链,开发多种产品,增加出口创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当地的城镇化水平。

(3)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试分析白琳大嶂山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原因。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且集中;低山高丘,地势比降大。

开矿造成岩体、土体松散;坡面上大量堆放着废渣;植被遭破坏。

(4)石板材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那些环境污染?

防治环境污染应采取那些措施?

(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

建污水处理厂和沉淀池处理排放的污水;清扫前采取撒水降尘,易扬尘的工厂采取遮盖措施;小荒料、边角料等固体废弃物用于填埋地基和铺设路面;强噪声机设置隔音棚或者在机械棚内作业,晚上人们休息时停止生产。

【展示点评】------我自信

具体要求:

①看规范(书写、格式)②看对错。

找出关键词,补充、完善。

③点评内容,讲方法规律。

④面带微笑,全面展示自我。

【整合提升】------我能做

具体要求:

①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②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

③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列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脉络:

我的疑惑:

 

【达标检测】------一定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1~3题。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密集型产业、动力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2、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据此完成4-7题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5、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津京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6、为了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足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应重点发展()

A.劳动密集型工业B.技术密集型工业

C.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D.电子、食品、高档服装工业

7、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

B.各个城市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C.各个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相互竞争,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D.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渐减弱

(2009·福建文综·T8、9·8分)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

图3-4-11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完成1、2题。

8、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9、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达标检测】答案:

1.C2.A 3.B 4.D 5.A 6.C7.B8.B9.C 

【课堂小结】

珠江三角洲经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后劲略显不足,原因是社会、生态、经济问题的综合反映。

我们期待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等措施下重新奋起,能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带来宝贵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