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2643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docx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docx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西师版)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来。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课件。

  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cm和6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cm,宽5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指一指:

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教师揭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点评:

有目的地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复习,为学生探索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作好了孕伏。

]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cm和6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教师:

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

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指名汇报算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9+9+6+6=30(cm)

  ②9×2=18(cm)6×2=12(cm)18+12=30(cm)③9+6=15(cm)15×2=30(cm)

  学生汇报每种算法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列式依据,针对第③种算法,教师再提出“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时,引导学生认识第③种算法也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式子表示:

(9+6)×2=15×2=30(cm)

  教师强调:

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

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点评:

通过操作、提问——引导、探究——交流、展示——比较、归纳等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

教师一方面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了其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同时通过组织交流、评价、比较等活动,既张扬了学生个性,鼓励多种算法,又能让学生在评价比较中自觉接受较优的算法。

]

  2.教学例2

  

(1)过渡:

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2的图。

  教师:

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点评:

这样设计,学生很容易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计算中来。

]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学例3

  课件出示: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

长方形的周长:

×2=12(cm)正方形的周长:

3×4=12(cm)2教学例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cm,宽6cm的长方形。

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

(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丝带的长度,丝带的长度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

  (6+8)×2=28(cm)28÷4=7(cm)

  答: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

  [点评:

采取先尝试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办法。

把让学生说出想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对加深学生理解周长意义、解决有关周长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

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cm,宽5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拼法和算法:

①拼成长方形,如下图所示:

(10+10)×2+5×2=50(cm)(10×2+5)×2=50(cm)10+10+10+10+5+5=50(cm)

  ②拼成正方形。

如下图所示。

5+5+5+5+10+10=40(cm)(5×2+10)×2=40(cm)10×4=40(cm)

  教师:

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拼法不同,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点评:

本节课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及其应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是想让学生对该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并进行及时的巩固。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密度。

]

  (教学片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件出示)

  提问:

这有两个图形,哪个是长方形?

哪个是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哪一部分?

  那么这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

谁的周长短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①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②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点评:

以谁的周长长一些来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来。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课件。

  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cm和6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cm,宽5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指一指:

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教师揭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点评:

有目的地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复习,为学生探索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作好了孕伏。

]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cm和6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教师:

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

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指名汇报算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9+9+6+6=30(cm)

  ②9×2=18(cm)6×2=12(cm)18+12=30(cm)③9+6=15(cm)15×2=30(cm)

  学生汇报每种算法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列式依据,针对第③种算法,教师再提出“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时,引导学生认识第③种算法也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式子表示:

(9+6)×2=15×2=30(cm)

  教师强调:

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

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点评:

通过操作、提问——引导、探究——交流、展示——比较、归纳等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

教师一方面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了其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同时通过组织交流、评价、比较等活动,既张扬了学生个性,鼓励多种算法,又能让学生在评价比较中自觉接受较优的算法。

]

  2.教学例2

  

(1)过渡:

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2的图。

  教师:

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点评:

这样设计,学生很容易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计算中来。

]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学例3

  课件出示: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

长方形的周长:

×2=12(cm)正方形的周长:

3×4=12(cm)2教学例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cm,宽6cm的长方形。

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

(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丝带的长度,丝带的长度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

  (6+8)×2=28(cm)28÷4=7(cm)

  答: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

  [点评:

采取先尝试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办法。

把让学生说出想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对加深学生理解周长意义、解决有关周长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

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cm,宽5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拼法和算法:

①拼成长方形,如下图所示:

(10+10)×2+5×2=50(cm)(10×2+5)×2=50(cm)10+10+10+10+5+5=50(cm)

  ②拼成正方形。

如下图所示。

5+5+5+5+10+10=40(cm)(5×2+10)×2=40(cm)10×4=40(cm)

  教师:

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拼法不同,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点评:

本节课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及其应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是想让学生对该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并进行及时的巩固。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密度。

]

  (教学片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件出示)

  提问:

这有两个图形,哪个是长方形?

哪个是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哪一部分?

  那么这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

谁的周长短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①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②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点评:

以谁的周长长一些来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