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2551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docx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docx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三年历史知识点)

初三年历史科中考知识点

中考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分为三个层次要求:

识记、理解、运用。

A、识记:

再认、再现历史课本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B、理解:

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转换表述历史知识,对有关知识作出必要性解释,揭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已知知识进行初步的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C、运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通过初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说明或解答问题。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P1~6页)(识记)

1、元谋人:

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是我国境<识记>

1、文字:

(P31)

(1)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

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

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铭文;(3)大篆: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4)竹书、帛书:

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和帛书;

(5)小篆、隶书: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简单的隶书。

1

我国文字的演化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隶书(秦)

2、思想家老子(P36页)(识记)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道德经》,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具有朴素辩证

(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

(P37页)(识记)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思想: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3)教育: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

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都江堰(P27页)(识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它既消除了水患,有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5、百家争鸣:

(P38-39)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有:

(1)儒家:

代表人物——孟子:

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墨家:

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

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4)兵家:

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P41~43页)<识记>

1、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2、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2

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经济上: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

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4)巩固、开发边疆:

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

开发越族地区,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P55~57页)、汉通西域(P72~75页)<理解>

1、汉武帝(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

(2)经济上:

把地方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3)思想上:

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上:

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6)民族关系上: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汉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汉:

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为沟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了贡献。

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理解>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西亚←今新疆境←西安

3

四、评价汉武帝(P57页)(理解)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五十多年里,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见汉武帝的“大一统”),由于他“兴造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

但是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力耗损,晚年时社会出现动荡。

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已昭”,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与民休息”,使西汉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续。

五、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P89~91页)(识记)

(1)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08年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

221

222

形成。

(曹操不属于三国时代)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P99~102页)(指南6页)<识记>

(1)主要原因: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

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①三国时的吴国,重视农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②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③东晋南朝时期,使江南得到迅速发展;④从五代十国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六、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与民族融合(P105页)<理解>

1、背景: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

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2、主要(3)迁都洛阳:

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迁都洛阳;

(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七、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P77-78)<理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期,

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推动4

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八、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P81—83页)<识记>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经,迎来西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教徒尊他为张天师。

(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宗教)

九、石窟艺术(P116)<识记>

1、开凿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是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而开凿的。

(石窟艺术与都佛教的盛行有关)

2、主要的石窟群:

①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前期);

②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至隋唐时期);

③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开凿于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二册P37)

十、《史记》(P85—86页)《资治通鉴》(第二册P74页)<识记>

1、《史记》:

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

作者是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

(第二册P74页)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第二册

一、隋唐科举制度、(P2—P6)大运河的开凿(P3-4)<理解>

1、隋唐科举制度:

(1)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作用:

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权到中央。

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P3-4)

(1)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

605年——610年

(3)大运河的概况: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四五千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三点四段通五河”)

(4)意义: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尽道隋亡5

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唐朝诗人对京杭大运河的赞颂)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P5-7)<识记>

1、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

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它的统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治国方略: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2)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善于用人。

他任命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4)沿用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5)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6)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

3、武则天: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4、开元盛世:

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P9—13页)<识记>

(1)农业——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新的工具:

曲辕犁和筒车;抗天灾能力增强(抗旱、治蝗)。

(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以轻盈精薄著称(服装主要以丝、麻为主);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3)商业——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合并州郡;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度;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繁荣。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但是,作为封建帝王,他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而且他杀兄逼父夺取皇权的行为,是不足称道的。

五、以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P21—25)(理解)

(1)唐与日本的关系:

①谴唐使:

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谴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谴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谴唐使来中国的有十多6

次,在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

②鉴真东渡:

唐朝赴日本最有名的是鉴真和尚,他应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那时他已双目失明,他在日本弘扬佛法,还把唐朝的医学、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奈良创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民视为艺术明珠。

(2)唐与天竺的关系:

①玄奘西游:

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②我国的造纸术在唐时传入天竺;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以上史实说明,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其影响是双向性的。

一方面在与日本、天竺等国的交往中,先进的唐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周边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唐朝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唐朝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因此,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

(对外交往发达的最主要原因)

②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③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六、赵州桥(P30)敦煌莫高窟(P37)雕版印刷术(P31)<识记>

1、赵州桥: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

2、敦煌莫高窟:

石窟艺术在隋朝有很大的发展。

坐落在今天甘肃省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大多是隋朝时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3、雕版印刷术: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

隋唐已有雕版印刷。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P54-59)<理解>1、经济重心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农业

两宋时期,由于政府提倡,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

从越南引入

3、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

业迅速兴起

4、制瓷业:

两宋重要瓷窑有遍布各地,其中定窑、均窑、哥窑(烧出裂纹)等,久负盛

7

5、采矿业:

北宋时煤大量开采,东京城的百姓已开始用煤做燃料。

6、造船业:

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是国家。

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

(从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就可以证明)

7、商业:

②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它的繁荣景象)。

③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百万。

8、海外贸易:

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

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等。

两宋政府在这里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收入,在两宋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以输出瓷器和丝织品为主。

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等。

二、辽(契丹族)、宋、西夏(党项族)

、金(女真族)等政权的并立

(P45-53)<识记>

1、辽的建立: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契丹皇帝辽太宗从后晋皇帝石敬唐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后来改国号为辽。

(1125(契丹)有关。

1005年,北宋与辽结成澶渊之盟,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2、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天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

960——1127年金灭北宋)

3、西夏的建立:

1038年,党项族首领

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史称西夏。

4、金的建立: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在会宁称帝,国号金,后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

5、南宋的建立:

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

金斗争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P60-62)<理解>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成吉思汗不属于元朝)

2、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蒙古为元朝;1276年灭南宋,

1279年统一全国。

3、行省制度:

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忽必烈时开始实行)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4、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

5、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6、元朝时,与当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为世界第一的大港口。

7、回族的形成(民族融合的发展):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各族和一些定居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见指南第6页)

8

四、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资治通鉴》(P70—74页)<识记>

1、活字印刷术:

400年。

2、指南针:

司南——我国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要条件。

3、火药:

是古代炼丹家在炼丹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火药武器有火箭、突火枪、火炮等。

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资治通鉴》:

北宋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P74页)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P78—81)<识记>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A、废行中书省(行省),设三司;B、废丞相,权分六部;C

、设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D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以宦官为统领,由皇帝直接控制;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

3、八股取士(加强思想统治):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八股文(指南第7页)。

对文化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二、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P88

-92)<理解>1、郑和下西洋:

☆(今年已经有600周年)

(1)西洋:

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即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2)目的:

(3)时间及到达地点:

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秋冬顺东北、西北季风出发,夏季顺西南、东南季风返回。

(泉州灵山圣墓内的郑和行香碑上,记载了郑和第五次航行前来此处行香的史实。

(4)意义: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造船技术先进,指南针用于航海;④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⑤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2、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戚继光率戚家军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1565年,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肃清,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封侯非我9

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3、西方传教士东来:

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也在这时来到我国传教(最有影响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也是第一个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绍给西方的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

(葡萄牙是最早侵略我国的西方殖民者)

一、清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第三册P1

—11)<识记>

清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1)西南(西藏地区):

①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②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③雍正帝时(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西北(新疆地区):

①乾隆帝时平定回部(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的管辖。

②乾隆帝时(1771年)土尔扈特部(漠西蒙古的一支)在首领渥巴锡

(民族英雄)的领导下回归祖国。

(3)收复台湾(东南地区):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

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康熙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4)雅克萨之战(东北地区):

1685、1686年康熙帝亲征,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识记>

1、康乾盛世:

指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

2、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文字狱:

(历朝都有,清朝最为严重)康熙帝时的“明史案”。

乾隆帝时的“胡中藻狱”(影响:

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闭关锁国政策(P15—16)<运用>1、含义:

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完全断绝同外国的贸易往来。

2、实行的原因:

(1)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要地位,这是造成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

(2)当时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评价:

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闭关政策使中国10

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由于与世界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

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等等。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近代史(第三册)

一、林则徐与虎门销烟、(P24)《南京条约》(P31)<识记>

1、林则徐与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