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82493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doc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doc

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的研究

中级宏观经济学

课程论文

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

王智

学号:

21121311112

年级专业:

2012级数量经济学

指导教师:

赵领娣

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10日

中国海洋大学

13

关于中国劳动市场建设问题的研究

摘要:

当代世界各国的劳动力市场迅速发展,各有其特点。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压力决定着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正视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的一些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然后介绍了目前我国劳动力的现状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劳动力城乡分隔问题,劳动力市场秩序混乱,市场建设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价格机制、法律体系、宏观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等。

进而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建设;现状;影响;对策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劳动力市场也称为人才市场,指的是劳工供求的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

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而且素质不高,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制度性分隔,社会保险和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劳动就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等,目前,我国劳动力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

然而这些问题给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形成了障碍。

中国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在于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在于如何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效率,以便在国际上具有劳务竞争优势。

建立一个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目标,以便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从无到有只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虽然己初具规模,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劳动力运行机制的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隔,劳动力市场自身建设的滞后,以及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挑战,迫切需要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整顿、调整和完善,同时改革和破除阻碍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切旧的传统制度障碍,建立新的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2选题意义

对劳动市场领域的研究,经历了同经济学发展相似的历史进程,有些学者认为应该给予市场充分的灵活性,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还有些学者强调加强政府对劳动市场的管理

正视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劳动力市场问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于确立我国劳动力市场培育的目标模式及对策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

在萨尔·D·霍夫曼(Hoffman,S.D.)的经典著作《劳动经济学》和萨缪尔森(samuelson,Pau1A.)诺德豪斯(Nordhaus,WiiliamD.)的《经济学》中,主要分析了劳动力供给模型和劳动力供给行为等;20世界中叶以来,刘易斯(Lewis,Wiiliam.arhur)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理论;OlivierBlanchard和JustinWolfers(1999)的一项经验分析也证实,宏观经济状况和制度之间的互相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不同国家劳动市场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多林格尔(Doringer,P.)和迈克尔·皮奥雷(Piore,M)发现,很难用竞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说明那些高工资群体和低工资群体及失业者之间的区别,从而提出了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型,成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典型代表。

我国对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我国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格外重视,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辜胜阻(1994)的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蔡防(1996)的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经济学分析,李实(1997)的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蔡防、都阳、王美艳(2003)的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等;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分股理论的研究主要有李建民(2002)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影响的研究、蔡防、都阳(2001)对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研究、徐林清(2006)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系统研究等;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问题的研究有蔡防、都阳、王美艳(2005)的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研究,姚先国(2006)的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研究,黎煦(2006)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经济分析等。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一般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求之间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活动的总和。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劳动力市场指某一专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劳动力市场指由许许多多狭义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劳动力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内涵

所谓劳动力市场制度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而形成的一系列用以规范市场中各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包括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教育及培训制度、工资议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

广义上说,它还包括一系列劳动力市场政策。

劳动力市场制度要想有效,不但要完善制度本身,追求平等、明确、灵活、统一的有效性标准,还要充分考虑到在一个经济中与其他制度的相互影响。

3.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一些概念

由于劳动力具有与其他商品截然不同的特征,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不同,我们有必要把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一些概念提出来加以明确。

首先,劳动力是指符合法定劳动年龄,正在工作或者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招回的所有人;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有报酬职业的人被称为失业者。

没有工作,并且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暂时失业而等待雇主招回的人,不算作劳动力。

可见,劳动力包括在业者和失业者。

总劳动力与具备法定年龄而且具有劳动能力的总人口数量之比称为劳动力参与率。

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数量之比称为失业率,它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最常用的指标[4]。

其次,工资可以分为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所谓货币工资,一般被定义为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而实际工资一般是指货币工资在当时所能购买到的商品量,所以有时又称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的购买力。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实际工资只不过是经过商品价格调整后的货币工资。

这种关系的公式表示为: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二)一般理论概述

劳动力市场前沿理论主要涉及内部人—外部人理论、效率工资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1.内部人—外部人理论

“内部人—外部人”模型试图解释这样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企业内部就业是不足的,尤其随着实际劳动工资的下降,企业就业可以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在劳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失业者,他们愿意在现行实际工资水平之下就业。

在一个劳动市场功能健全的经济里,也就是说在实际工资可以变动的情况下,企业愿意进一步雇用工人,劳动市场上的这部分失业是可以消除的。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劳动市场的工资没有下降,企业也没有进一步扩大它的就业,劳动市场上的这部分失业带有明显的非自愿失业性质[5]。

2.效率工资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人工作的效率与工人的工资有很大的相关性,高工资使工人效率更高,企业使工资处于均衡水平之上时其状况可能更好。

目前,主要存在四种效率工资理论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适用于穷国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资影响营养。

第二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效率工资认为,高工资减少了劳动的流动性。

第三种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取决于它向雇员所支付的工资。

如果企业降低工资,最好的雇员就会到其他企业工作,而留在企业里的是那些没有其他机会的低素质员工。

第四种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的努力程度[6]。

3.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隔。

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

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其收入,而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接受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其收入没有作用。

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7]。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在于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在于如何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效率,以便在国际上具有劳务竞争优势。

建立一个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目标,以便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然而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从无到有只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其发展具有符合市场规律和现代市场发展趋势的一些特点,虽然己初具规模,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发育具有分割性和非均衡性,规则具有非统一性。

面临着劳动力运行机制的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隔,劳动力市场自身建设的滞后,以及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挑战,迫切需要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整顿、调整和完善,同时改革和破除阻碍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切旧的传统制度障碍,建立新的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一)微观方面的现状

1.“民工荒”现象的蔓延

种种迹象表明,受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重大结构性变革。

“民工荒”现象的实质实际上是市场中低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大幅下降,从而短时间内缓解了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但是随着国外企业在危机之后,“去库存化”完成,中国的出口逐渐回复,“民工荒”的现象再次蔓延开来。

并且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逐渐蔓延到了中西部的省份。

“民工荒”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造成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环境与政策方面的原因。

浅层次的原因,诸如:

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成本高昂,甚至收入中上的白领阶层也出现了逃离大城市的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国的人口政策,劳动力市场结构,教育水平,养老体制等等多方面综合性因素作用下的结果[8]。

2.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

“工资水平突然上涨”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在最近几年第二个突出的变化。

有两个层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显性的原因是,如各地调高最低工资水平、通货膨胀因素以及生活成本提高等因素,导致工资上涨。

隐性的原因则是,政府加强了对《劳动法》实施的监察工作,督促了企业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等相关福利,造成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9]。

工资水平的上升,标志着中国“低劳动力价格”这一强大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丧失,以廉价劳动力来刺激出口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都会由劳动力价格水平的变动带来巨大变化。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数据,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已经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月最低工资水平。

(二)宏观方面的现状

2010~2015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重要时期,劳动力市场也将迎来重大的变革

第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