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2417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春日偶作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翻译

  在西园听一曲艳阳之歌,京城扰扰车尘让人深负隐逸之志。

  虽然想要放宽心怀但难以遂愿,而经世的愿望也不知究竟能否实现。

  听到夜雨强劲而势猛,预示且判定着花残落尽,春夜寒冷夜晚更长,贪恋重衾觉得梦多。

  想别后钓渚春色应该比以前更好,春风在水面吹起微波。

  注释

  西园:

泛指,未必与曹植兄弟及邺中诸子同游之“西园”。

  艳阳歌:

犹《阳春》曲。

一说泛指春之歌。

  薜萝:

薜荔和女萝,喻指隐士之服。

负薜萝,即怀有隐逸之志。

  放怀:

开怀,放宽心怀。

  经世:

治理国事。

  判:

判断,断定。

俗作“拚”。

  衾:

被子。

一作“裘”。

  钓渚:

当指作者鄠杜郊居旁的垂钓处。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于春日艳阳之候,有感于自己仕隐两失而抒写苦闷之作。

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考证。

  赏析

  诗人于三春时节,闻西园艳阳之歌,深感春光烂漫,当尽情享受,奈己则困居长安,目睹车尘扰扰,深有负于夙昔隐遁山林之志。

虽自欲放宽心怀,不计名利得失,然犹未能;而经世之志愿固不知究竟能否实现。

三四句一纵一收,一宕一抑,极有笔意、情致。

五六句写春夜闻猛雨,判定花已凋尽,春寒夜长,恋重衾而梦多,系写困居长安之苦闷无聊意绪。

尾联“钓渚”应首联“薜萝”,暗用东汉初期隐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于浙江省富春山七里濑事。

钓渚春好,风起微波,固不如归隐鄠郊旧墅(温庭筠故宅)也。

语淡荡而有致。

此诗纯用白描,转折如意,风格类似义山之《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见温诗不仅有秾艳一格。

  有人认为“西园一曲艳阳歌”于此诗中未必是歌颂阳春时节之美好。

“艳阳”一词诚有歌颂明媚春天之意,然而细味此处之“艳阳”,似给人一种燥热烦愁之感。

于高照的艳阳之下,一般人大概都是一副眯眼皱眉的表情,其实也是一种苦态。

而与下句“扰扰车尘”连看,则正符合温庭筠此时烦躁又无奈的情绪。

再观末句,俨然一幅云淡水清、宁静致远的画卷,大概这才是温庭筠所向往的隐逸之境,而西园艳阳春景恐未必是。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2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译文】

  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

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

这莺儿却在哪里呢?

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注释】

  眼儿媚:

词牌名,又名《秋波媚》。

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迟迟:

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

  轻柔:

形容风和日暖。

  花径:

花间的小路。

  暗香:

指幽香。

  朱楼:

指富丽华美的楼阁。

  梢头:

树枝的顶端。

  【赏析】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

“迟迟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暖。

“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

秦观《江城子》词:

“西城杨柳弄春柔。

”“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

  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

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

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

“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

“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

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

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

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

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

黄莺在何处啼叫呢?

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

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

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

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

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

  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

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

  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

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创作背景】

  朱淑真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差堪比肩”,并称“词坛双壁”。

其虽家世显赫,婚姻却十分不幸,她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多才多艺的她只能将愁思寄予词的写作。

词率性凄清,清空柔媚,感情真挚,情韵俱胜,此词正是其词风格的写照。

  【作者简介】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

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生于仕宦之家。

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

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

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

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春日偶成》散译

  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

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春日偶成》注释

  偶成:

偶然写成。

  云淡:

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

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

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

瀑布或河畔。

  时人:

一作“旁人”。

余心:

我的心。

余:

一作“予”,我。

  将谓:

就以为。

将:

乃,于是,就。

  偷闲:

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春日偶成》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

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

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春日偶成》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所写。

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

一旦回到大自然中,欣赏美好景致,便觉得格外爽快,怡然自得。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翻译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

形容雪花密而无声。

  散:

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

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

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

  岩水:

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儿:

驯养的小鹿。

  猎客:

打猎的人。

  鼎:

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

  僧:

和尚。

  雨:

滋润土地的雨水。

  功力:

功能,功劳。

  莓:

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

  苔:

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赏析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山中"描绘,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春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

首联第二句写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用来描写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对的却是雪白洁净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工之效。

第四句中的“却结冰",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当时景色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

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

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

春雨素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而此处,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春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与春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无尽喜爱与赞美之情。

最后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因为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

全诗以写景为主,虽无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春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来朗朗上口,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着实令人神往。

  创作背景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王室的生活则越来越奢侈糜。

.百姓们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

诗人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

他作此诗,实际上是借此乡村美景,反衬乱世不平,从中可以品味出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5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翻译

  经历大乱,流落到南国他乡,独自徘徊,在落梅如雪的晴光野塘。

  渔舟惊起水鸟,又翩然落下;拂不去的杨花,飘飘扑来偎人依傍。

  昔日的友好知己啊,而今多已逝去,我和庾信一样,暮年诗赋满怀悲怆。

  眼看繁华的宫阙街市毁成瓦砾,天崩地陷了,惨痛的浩劫大殃。

  注释

  途经:

路过。

  季重:

吴质字。

  子山:

庾信字。

  朝市:

朝廷与市肆。

  陵谷:

高岸、深谷。

  劫:

梵语“劫波”的省略。

  创作背景

  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邰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引兵人京师,杀宰相韦昭度、李溪,长安大乱。

昭宗逃入南山,转石镇。

士民数十万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诗人亦逃出长安,次年春日写下这首诗。

  赏析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

”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

“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

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

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

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

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

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

“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

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

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

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

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

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

“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这二句是说:

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

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

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

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感脉络清晰、连贯,节奏性很强,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

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

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

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6

  春日闻杜宇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翻译

  杜鹃鸣声凄厉,每天都在劝我归去。

我的一片思乡之情这样深、这样痛。

  如果有谁知道望帝有灵,那么可以问问他,希望他告诉我究竟何日是归期。

  注释

  杜宇:

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杜鹃:

鸟名,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

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

  其啼声有两个特点:

一是连鸣不断,似泣似诉凄厉悲凉,民间有“杜鹃啼呜,泣血方止”的传说;二是叫声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催归鸟”。

  望帝:

即远古蜀王杜宇。

  神:

神灵。

  谓:

告诉。

  予:

我。

  创作背景

  谢枋得曾于德祐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

不久,元军破城,诗人亲故先后遇害,唯有老母因年老免于一死。

谢枋得饱尝家破人亡之苦,在长期奔波逃亡的过程中,抚今伤昔,将国破家亡的沉重之感凝结于这首思乡之作之中。

  赏析

  谢枋得此诗,抓住了杜鹃鸟啼声的这些特点来抒写自己的感情。

其最成功之处在于用望帝的传说来抒发自己彻骨的思归之情,并把这种情绪描绘得缠绵往复,回肠荡气。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里,高度地集中题材。

全诗紧紧围着一个人(作者自己)、一种物(杜鹃)、一件事(归)展开。

仅从字面上来看,四句中有两句出现了作者自己,两句出现了杜鹃鸟,三句出现了“归”字。

进一步研读,还发现其实四句都没有离开这人、物、事三者。

这种反复吟唱的写法,类似民歌中的复沓,仿佛仍有“杜鹃催人归,我归,我归,我归……”的旋律不断萦绕耳际,律感强烈,引起共鸣。

  全诗的结构也十分巧妙。

诗的开篇先用杜鹃催归起兴,并连用“日日”二字,足见此鸟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说物有情而人无意。

但接下来次句却说,我的归心如此急切,可惜无人知道,当然,杜鹃也是不理解我的。

这样一来便使起兴鹃鸣反倒成了铺垫,从而把作者思归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三、四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人与杜鹃之间形成直接联系,用人向物发问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归期的盼望和对可能出现的永无归期的忧虑。

  通观全诗,这种由物(劝归)到人(思归),再由人(问归)到物(预示归期),最后仍然归结到人(归期何时)的结构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间构成循环不断的关系,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缠绵不绝、难解难断的思想感情。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7

  春日独酌二首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讬,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歌醉芳菲。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州间。

  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翻译

  东风吹来了美好之气,水与树木荣耀着春天的光辉。

  太阳照耀着绿草,花儿在枝头散落飘飞。

  孤云在日暮时还回空山,众鸟也各自还巢而归。

  这些物体都有所寄托,我的残生却孤独无依。

  对着这映在石上的月光,无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长歌沉醉。

  我曾有修炼成仙的向往,也缅怀隐居江湖之间。

  现在惟有对着面前的这壶酒,淡然万事而落得孤闲。

  倚着高松且将弦琴横放,把着酒杯伫望着远山。

  飞鸟在长空中飞尽,孤云在落日中回还。

  只是悲伤我老衰如同这光景已晚,转眼间已成了凋悴的容颜。

  注释

  水木句:

咸本作水本。

误。

春晖,《太平御览》卷九九二晋傅咸《款冬花赋》:

“华艳春晖,既丽且姝。

  彼物二句:

陶渊明《咏贫士》

  诗:

“万族各有讬,孤云独无依。

  歌醉:

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醉歌。

  全唐诗本注云:

“一作歌醉。

  紫霞想:

谓升仙。

陆机《前缓声歌》:

“轻举乘紫霞。

  沧州间:

谓隐居江湖。

  且:

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思。

  全唐诗本注:

“一作且。

  光:

朱本作佳。

  宿昔:

早晚之意,谓时间短暂。

《晋书·裴楷传》:

“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贫乏。

”秋颜,老衰的容颜。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冬李白因贫病来投当涂令李阳冰,次年初春,病稍好转,起居有能,但终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吾生无依”的孤独。

这组诗即创作于此时。

詹本云:

“第二首云: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似中晚年之作。

安注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五年,谓:

‘似本年闲居安陆时作。

’恐非。

  赏析

  这两首诗抒写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的孤独之意。

  第一首诗前四句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

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

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绿。

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

后六句从日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自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而自己却漂泊无依。

因此举杯对着石上之月,邀之共饮,以达长醉歌春日之芳菲。

情调既是感伤,也是豁达。

  第二首诗开头说自己原有隐居之意,想象自己对着一壶酒,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接着具体描绘隐居的生活图景: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这几句满含出世之意,甚似王维的诗境。

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叹,隐含了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情。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8

  春日

  宋代: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及注释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jì)光浮瓦碧参差。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

雨后初晴,阳光投射在刚刚被雨洗过的苍翠碧瓦上。

  丝:

喻雨。

浮瓦:

晴光照在瓦上。

霁光:

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

霁:

雨后放晴。

参差:

高低错落的样子。

  有情芍(sháo)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

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芍药:

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

春泪:

雨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声春雷,落下绵绵细雨。

雨后初晴,阳光投射在刚刚被雨洗过的苍翠碧瓦上。

  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

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注释

  丝:

喻雨。

  浮瓦:

晴光照在瓦上。

  霁(jì)光:

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

霁:

雨后放晴。

  参差:

高低错落的样子。

  芍药:

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

  春泪:

雨点。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

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