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2022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

(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

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

2.《考工记》载:

“郑之刀,宋之斤(斧),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这说明

A.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已居于主要地位

B.合适的原料在工艺制作中起着巨大作用

C.民营手工业对官营手工业造成较大冲击

D.手工业仍然是农业的一个附属生产部门

3.清代思想家戴震认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又说“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其思想旨在

A.抨击程朱理学B.宣传民本思想

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D.推动经济发展

4.宋代《青箱杂记》记载:

“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

‘之虚所卖之'。

又诗云: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入',即此也。

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

”该记载表明

A.唐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草市B.宋人曾详细研究草市名称的变化

C.岭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D.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存在草市

5.1917年,学者杜亚泉发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推崇中国传统和平、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均贫富等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

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

这表明杜亚泉

A.推崇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反对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

C.坚定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6.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双)。

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受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减少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7.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

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建立农协政权;党到国民党军队中去,加紧培植革命的军事基础。

这些决议出台的背景是A.南方工农武装运动蓬勃发展B.中共“八七”会议召开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8.1992年中国进行了放开粮食价格的试验;至1992年末,政府定价的农产品只有6

种,工业消费品基本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食盐、药品等除外),政府定价的重工业产品也不足100种,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

这表明中国()A.市场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B.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D.大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9.凯伦·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中说:

“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

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

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B.探讨宇宙,认识自己

C.以个人感受作为价值标准D.发现自我,学会生活

10.1701年,英同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

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此法令宣誓加冕。

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

这反映了

A.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D.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1.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12.《今日美国报》披露:

当前,美国平均关税尽管只有3%,但对浓缩澄汁征收的关税为30%,玻璃制品和瓷器为38%.美国有300多种反倾销税,还有配额、补贴、法律阻碍、繁文缛节拖延等手段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不受冲击。

这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加剧国家间利益的争夺

B.美国一贯坚持关税保护主义政策

C.美国竭力主张国际贸易自由化

D.美国的做法实质是反对经济全球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70.0分)

13.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族慈善到了

宋朝有显著的发展。

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

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

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

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

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因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

14.材料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成立了教育部。

颁布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会章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和制度,对清末教育作了一些重大改革。

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

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

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

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

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

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5.材料1917年,当中国参战问题一经提出,国内舆论曾经展开过激烈争论。

其中孙中山坚决不妥协的反对参战态度颇引人瞩目。

他曾经指出:

“战争为人类之恶性,

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我中华为世界独存之古国,开化最早,蛮风久泯,人好和平,不尚争斗,有不得不以战止战者也。

”3月9日,孙中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要求两院否决参战议案。

电文中,他深刻地指出:

一国之地位能否上进,须视自力。

有些人认为中国加入,可以一跃成为头号强国,外交从此顺利,那纯粹是一厢情愿,是极大幻想。

此外,孙中山曾致电劝告英国首相勿怂恿中国参战。

他认为,如果中国参战,有使“外人代我管理财权军权”的危险。

孙中山当面拒绝日本驻上海领事关于中国和日本联合对德宣战的要求。

11月20日,孙中山致日本首相寺内正毅指出:

“段氏自受我国民出兵征讨以来,势穷力更,事实昭然,出兵欧洲,非其所能,或者假托名义,向贵国作取军械巨款,用以压迫护法之国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反对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6.材料刘铭传(1836-1806),台湾省首任巡抚。

由于过去封建统治者采取歧视和隔离政策,台湾地区一贯被蔑称为”番”,致使原住民和汉族民众之间尖锐对立。

刘铭传总结了前人“理番”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德服番”的方针。

设立抚垦总局,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耘,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他大力兴办和整顿各种实业。

1886年,主持设立了招商局(后改称台湾商务局),招股购置轮船,最多时拥有大小轮船五艘,航行上海、香港及东南沿海,远至加坡、西贡等地。

刘铭传到台湾各地巡视、查勘、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制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同年在台北设立铁路总局,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担任设计、测量工作。

经过近四年的艰苦施工,台北基隆段铁路于1891年竣工通车。

台湾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远史》中评价刘铭传”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

——编自翁飞《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与台湾近代化》

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经营台湾的主要举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铭传“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的依据。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7.材料有学者在研究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时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

并就救亡与启蒙二者关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断:

一、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二、救亡压倒了启蒙。

——摘编自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

(说明:

以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也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论断。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阁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以及清朝的“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因此B项说法正确;ACD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可以排除。

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刀”“斧”“剑”等手工业品的经营形态,故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故D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的信息反映了手工业品的质量与地域有关的特点,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民本”、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张,故无法得出BCD三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后儒以理杀人”、“遂民之欲”表明戴震的思想旨在抨击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故选A。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岭南谓村市为虚”、“之虚所卖之”可知宋代岭南地区的农村出现了草市,草市人多的时候称之为满,人少时称之为虚,人少的时候居多,故将草市称之为虚,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

故选D。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材料反映的时间信息是“1917年”,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态度,故B错误;根据材料中“推崇中国传统和平、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均贫富等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并不能得出坚定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C错误;根据材料中“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得出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图片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知,1929年至1932年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断下降,这一时期,一方面中日政治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正确;B是在一战时期,故排除;关税大幅度减少不符合实际情况,故排除C;D项不能反映材料之意,故排除。

故选A。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A项发生于国民大革命期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大革命失败后”,故排除;C项发生于1934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大革命失败后”,故排除;D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党到国民党军队中去,加紧培植革命的军事基础”,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大革命失败后”、“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创造农协政权;党到国民党军队中去,加紧培植革命的军事基础”可知此应为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的具体体现,故选B。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故A项符合

题干要求。

题干未体现经济的所有制形式,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C;D项题干未体现。

故选A。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

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

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可知,苏格拉底主张发现自我学习生活,故D正确;AB不符合材

料信息;C属于智者学派的观点,故错误。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关知识,主要学生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通过立法来限制王权,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要想继承国王必须信奉新教,A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表述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苏联工业化建设特征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30—1931年,

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故A符合题意;BCD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无法看出,故排除。

故选A。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今日美国报》披露:

当前,美国平均关税尽管只有3%,但对浓

缩澄汁征收的关税为30%,玻璃制品和瓷器为38%.

美国有300多种反倾销税,还有配额、补贴、法律阻碍、繁文缛节拖延等手段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不受冲击”,可知经济全球化中各国极力保护自身的利益,国家间利益的争夺激烈.

A项经济全球化加剧国家间利益的争夺,符合材料,正确;

B项美国一贯坚持关税保护主义政策,不符材料,材料中美国平均关税只有3%,排除;

C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竭力主张国际贸易自由化,排除;

D项,材料无法体现反对经济全球化,美国平均关税只有3%,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考经济全球化中国家间利益的争夺.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中国家间利益的争夺,重点考查分析和概况材料的能力和运用课本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注意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13.【答案】

(1)特点:

民间发起;宗族慈善,大家族主持;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

形式多样;帮扶内容广泛。

(2)不同之处:

政府主导;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对象更全面;影响更深远。

原因:

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萌生与传播。

(3)趋势:

由民问发起到政府主导;由宗族慈善到福利国家:

由无法到重视法律的规范与保障。

【解析】

(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的社会保障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炼材料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信息“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可得出:

民间发起;宗族慈善,大家族主持;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可得出:

形式多样;依据材料一信息“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可得出:

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帮扶内容广泛。

(2)本题考查西方工业社会下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的能力。

对应第一问的答案,依据材料二信息“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可得出:

政府主导;采用立法手段;依据材料二信息“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可得出:

内容更完备;依据材料二信息“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可得出:

对象更全面;依据材料二信息“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得出:

影响更深远。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所给出的几个时间1863、1884、1889、

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我们可知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是:

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萌生与传播。

(3)本题考查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综合材料一二,我们可从保障实施的主体、保障实施的范围、保障实施的手段等多个角度回答,我们可得出:

由民问发起到政府主导;由宗族慈善到福利国家;由无法到重视法律的规范与保障等,围绕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

(1)通过立法方式进行;具有民主革命色彩;废除传统经学教育;重视公民教育。

(2)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加强。

【解析】

(1)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把握能力。

依据材料“颁布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会章程》可知近代教育注重立法;“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体现出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否定;“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显示我国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体现出国民教育;“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体现民主色彩。

(2)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历史知识灵活运用。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新式人才的培养、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宣传、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培养所学的人才等角度思考即可。

15.【答案】

(1)原因:

孙中山认为参战不利于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和捍卫民主共和;认为段祺瑞参战是要借机扩充军备;认为战争是野蛮的、残酷的,倾向和平;认为英日等国怂恿中国参战是想趁机控制中国;认为参战不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影响:

政治上,“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经济上,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1)此题考查孙中山反对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从材料“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开化最早,蛮风久泯,人好和平,不尚争斗”、“孙中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要求两院否决参战议案”、“一国之地位能否上进,须视自力。

”、“孙中山曾致电劝告英国首相勿怂恿中国参战。

”、“如果中国参战,有使‘外人代我管理财权军权'的危险。

”、“孙中山当面拒绝日本驻上海领事关于中国和日本联合对德宣战的要求”、“段氏自受我国民出兵征讨以来,势穷力更,事实昭然,出兵欧洲,非其所能,或者假托名义,向贵国作取军械巨款,用以压迫护法之国民。

”的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原因即可。

(2)此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来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即可。

16.【答案】【小题1】

(1)采取“以抚为主,以德服番”的方针;设立机构,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办和整顿各种实业;改革行政区划;建设铁路事业。

【小题2】

(2)依据:

促进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台湾对外贸易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

考查刘钻传经营台湾的主要举措及其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刘钻传事迹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观点:

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高潮,民族危机深重。

西方民主思潮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创立保国会强学会等团体,创办《国闻报》《时务报》等报刊,进行维新思想宣传,与维新思想同期,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宣传革命思想;1898年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变法的失败,促使部分维新派向革命派转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