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1716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docx

《《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docx

《与名师对话》必修二课时作业9

课时作业(九)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xū)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otiāo)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o)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山川相缪(liáo)

[解析] A项属zhǔ,窕tiǎo;C项渺miǎo,扁piān;D项樵qiáo。

[答案] B

2.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解析] A项顷——焉,B项“不知其所止”之前少“而”,D项“尽”应为“禁”。

[答案] C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

寄,劝

B.冯虚御风冯:

乘 御:

C.倚歌而和之倚:

D.盈虚者如彼盈:

[解析] 倚:

循,依,按照。

[答案] C

4.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B.而今安在哉

C.何为其然也D.仰观宇宙之大

[解析] 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解析] A项“属”通“嘱”;B项“冯”通“凭”;D项“缪”通“缭”。

[答案] C

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B.相与枕藉乎舟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挟飞仙以遨游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目遇之而成色

[解析] 均为介词,被。

[答案] A

7.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幽壑之潜蛟②泣孤舟之嫠妇

③乌鹊南飞④西望夏口

⑤东望武昌⑥方其破荆州

⑦顺流而东也⑧侣鱼虾而友麋鹿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⑩歌窈窕之章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⑩/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⑩/⑧⑨

D.①②⑧⑨/③④⑤/⑥/⑦⑩

[解析] 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答案] A

8.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相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不同

[解析] 而:

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表修饰关系。

然: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

[答案] D

9.下列各项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五日。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我们)驾着小船漂流,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潜伏在深渊里的蛟龙听了,翩翩起舞,使在孤舟上的寡妇听了,伤心哭泣。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饭菜吃完了,桌子上杯盘空了。

[解析] A项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B项如:

到;D项杯盘狼藉:

形容杯盘摆放散乱的样子。

[答案] C

10.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辞采,体物铺陈,分为古赋、文赋等。

此文属于文赋,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

B.古代把阴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最后一天称为“晦”,十五称为“望”,“既望”即过了十五,也就是十六日。

所以“七月既望”,即七月十六日。

C.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侯年号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文中的“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妹妹苏小妹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解析] “苏门四学士”是指苏轼的四位弟子,即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

[答案] D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下列各项中引用或化用的句子对应关系不当的是(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诗经》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孟子》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庄子》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

[解析] B项出自《论语》。

[答案] B

1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B.望美人兮天一方(美貌女子)

C.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解析] 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答案] B

1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都是连词,表修饰。

B项中前者是“……的样子”,后者代词“这样”;C项前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代词;D项前者名词作状语“向东”,后者名词作动词“东下”。

[答案] A

14.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句是(  )

A.客有吹洞箫者

B.凌万顷之茫然

C.何为其然也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

其他三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15.翻译下列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况且我和您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以麋鹿为友。

(2)江水总是像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未曾流走;时圆时缺就像月亮,可是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啊。

16.文学常识填空。

(1)苏轼,字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与其父___________和弟弟______________并列“唐宋八大家”。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的风格,开创了__________的词风,诗与书法都独具特色,自成一家。

(2)赋是介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一种文体。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苏轼的《赤壁赋》和杜牧的《阿房宫赋》最负盛名。

[答案] 

(1)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豪放派 

(2)诗 散文

17.名句默写。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西望夏口,__________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_____?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________________,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___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2)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3)凌万顷之茫然 (4)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6)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B.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C.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D.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解析] A、B两项中“西山之缺”是地方,是放鹤的地方,所以,“缺”后不停顿,应在“焉”后停顿,另外A、C两项中,“云表”是一个词语,不能拆开,所以这里停顿不当,答案D。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析] 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

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

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

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被”讲。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解析] 此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

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

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

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

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

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而是“面向南”的意思。

[答案] C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悠长”。

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也表现隐居之乐。

[答案] 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1)“乐”是意动用法,要解释为“以之为乐”。

(2)“全”“名”是关键词,“全”是使动用法,当“使之全”讲,“名”是动词,“闻名”的意思,(3)“履”是“踏”的意思。

[答案] 

(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山人张君)把家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山,山从四面合拢,隐隐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春夏之交,草木接天;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

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绕东山飞回,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给山人斟酒并告诉他说:

“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

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的富贵,也不能和他交换。

《易》上说:

‘鸣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

’《诗经》上说:

‘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

’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

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

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认为浪费时间、迷惑心意、败坏名誉、扰乱事务的,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

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

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山人欣然笑着说:

“有这样的道理啊!

”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选择它去的地方。

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

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

那下面有人,带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

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

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6.苏东坡的胞妹苏小妹才貌双全,能诗善对。

为了替小妹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苏家准备以文选婚。

豪门公子方若虚对苏小妹的文采钦羡已久,闻讯后连忙上门应选。

他呈上几篇诗文,苏小妹一看,平淡无奇,便提笔在上面写了一副对联,作为批复。

联曰:

“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一见小妹写的联语,担心触怒了方府豪门,惹出是非,便悄悄地在小妹的上下联尾各添一字,巧妙地应对过去。

请写出苏东坡改动后的对联:

答: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应注意“在小妹的上下联尾各添一字,巧妙地应对过去”这个信息,即要求只添加一个字,并且改动后的对联要与原来的对联内容正相反。

[答案]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7.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

①以文化名人或文学名作中的人物形象为素材。

②字数与例句大体相同。

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没有风流倜傥的周公瑾,没有儒雅多智的诸葛亮,没有叱咤战场的曹孟德,没有甘愿受罚挺身而出的黄盖,赤壁肯定会逊色多了。

[写作借鉴]

素材1:

思想角度

心灵的胜利: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

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身处逆境的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运用角度] “心态”“面对挫折”等。

素材2:

人物角度

苏轼的选择:

“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面对赤壁,苏轼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选择。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样一位父母官。

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位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运用角度] “选择”“忘记与铭记”等。

[运用示例](对应素材1)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美文欣赏]

苏东坡与黄州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刚去过黄州,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不管赤壁之战是否是在黄州打的,我还是想去看看,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以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竟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

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

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

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在进行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选自《苏东坡突围》)

[赏析]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也许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

生活在今天,真的很庆幸!

我们不必再遭受流放、战乱之苦,不必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寒。

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如何做?

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大的人生价值?

[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

[答案]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

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第四段作者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

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第二题·

[答案]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相同,“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的意味。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似,“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

2.“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加点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无穷”永恒。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