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1607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3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

1春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等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

3.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教学法。

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借鉴。

如在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技巧。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1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

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散文《春》。

(板书课题、作者)

2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

“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

”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我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

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读准下面字的读音。

朗润(rùn)水涨(zhǎnɡ)捉迷藏(cánɡ)

应和(hè)烘托(hōnɡtuō)酝酿(yùnniànɡ)

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

(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

(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

(8~10)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

新、美、力。

3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

请班里两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本文是篇贮满着“诗意”的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行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朗读时采用的基本语调应是轻盈的,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有所变化,表达盼望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天喜爱欣赏之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

朗读的情感要到位,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课文的情景氛围中。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4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总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2)文章遣词造句贴切优美,你最喜欢哪些?

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设置情景让学生充分想象:

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从刚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吗?

教师总结: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教师提示:

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

蝴蝶满天飞:

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

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

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

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

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这一句改为平实说法“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表达效果怎样?

你认为会有什么区别?

三、感知课文思路,理清层次

1提问:

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文中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课文的2~7语段。

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

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

(板书加点词)

2提问:

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

(教师适当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

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

(板书加点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当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

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

颂春,着墨于意。

小结:

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四、布置作业

掌握课文生字词,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全文。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2)描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

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拟人: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情态;

比喻、排比: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衬托花多、花艳、花香。

(3)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再到遍地,很有层次感;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结合:

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里的甜味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相映衬。

(5)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

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得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

触觉:

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

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感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面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习小组长。

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面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达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

教师予以点评。

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

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问:

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

“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

问:

江南春雨的妙处在哪里?

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

全段用短句。

问:

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五、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六、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面,赞美、抒写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勇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让我们问一声自己:

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七、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段,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

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较多。

如:

涨、散、藏、和、晕等。

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帖。

有大量的雅词。

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

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等。

如:

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

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

如:

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天,表现出春的新、美、力。

单独成段,构思巧妙。

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

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

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听、说、读、写各种手段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锻炼、提高能力。

2济南的冬天

知识与技能:

1.分析理解本文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3.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清新,感悟文章内容与风采的朗读形式是多样的,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

2.问题式教学法。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比较阅读法。

通过与前一篇课文《春》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体会作者感情的抒发。

景物描述方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1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

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

那么,被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渲染的这么诗情画意吗?

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老舍及其创作。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召回国。

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3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

隋开皇年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海拔也只有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

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时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

除泉水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济(jǐ)南镶(xiānɡ)澄(chénɡ)清贮(zhù)蓄

发髻(jì)水藻(zǎo)着(zhuó)落看(kān)护

3释义:

响晴:

(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

假若。

秀气:

文雅,不粗俗。

贮蓄:

储存积蓄。

澄清:

清澈明亮。

空灵:

清净透明。

4听朗读录音,体味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又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

明确: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

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过的三个主要地方,因此,他拥有对比评判的资格。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

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第2~5段写冬天的山景:

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

第6段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出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出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

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5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三、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4自然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明确:

(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

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

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

“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

写山景按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部分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

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

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诵体味第4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根据语意,续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一个语意相关的排比句。

美是流淌在蓝天上的朵朵白云,美是依偎在山腰上的点点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状情、传达情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作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投影显示)如:

(1)甲组: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组: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组: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组: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组: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组: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甲组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了山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

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山们还“低声地”安抚。

甲组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组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甲组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

通过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而乙组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

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

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组用一个“倒映”所不及的。

2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

提示:

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

给学生设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优美传神的手法状景达意。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在遣词造句上也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去掉“声”字可以吗?

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

“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

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4诵读全文。

男女同学合读第1段,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2、3、4段,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5段。

三、对比阅读

思考: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更喜欢哪一篇?

说出理由。

提示:

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

《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

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面,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

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蕴涵的“温晴”,更觉神韵。

绘山景、描水色。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

我想,会的。

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五、布置作业

细察身边的景物,仿照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本课教学,我通过让学生“读”来引导他们感知课文,进入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

接着需要质疑和释疑。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来探究作者笔下的景物、感情以及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思辨意识,因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5秋天的怀念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领会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