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 胶体 分散系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1572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 胶体 分散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 胶体 分散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 胶体 分散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 胶体 分散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 胶体 分散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 胶体 分散系教案.docx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 胶体 分散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 胶体 分散系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 胶体 分散系教案.docx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34讲胶体分散系教案

人教大纲版09届高考化学总复习第34讲胶体分散系教案

【考纲要求】

1.了解有关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等性质。

能够从胶粒的直径大小、胶粒带电等结构特征上理解胶体的性质。

2.学会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运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热点重点】1.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理解并应用溶解度曲线。

3.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4.了解胶体的概念和特征,掌握胶体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

一、胶体

1.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如溶液、浊(悬浊、乳浊)液、胶体均属于分散系。

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如溶液,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2.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如Fe(OH)3胶体、淀粉胶体等。

3.渗析把混有离子或小分子杂质的胶体装入半透膜袋中,并浸入溶剂(如蒸馏水)中,使离子或小分子从胶体里分离出去,这样的操作叫做渗析。

4.胶体的分类

(1)按分散质的微粒分:

①粒子胶体:

如上述Fe(OH)3胶体或AgI胶体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②分子胶体:

如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其大小已达胶体微粒的范围,溶于水所形成的是分子胶体。

(2)按分散剂的状态分:

①液溶胶:

分散剂是液体,如Fe(OH)3胶体、AgI胶体

②气溶胶:

分散剂是气体,如雾、云、烟

③固溶胶:

分散剂是固体,如有色玻璃(蓝色——Co2O3,红色——Cu2O)

5.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浊液

胶体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1nm

>100nm

1nm—100n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巨大数目分子集合体

许多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实例

酒精、氯化钠溶液

石灰乳、油水

Fe(OH)3胶体、淀粉溶液

外观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均一、透明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较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丁达尔效应

二、胶体的制备

1.物理分散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法、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法、超声波分散法、电弧分散法等。

2.化学反应法

(1)水解法如向20mL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2)复分解法

①向盛有10mL0.01mol/L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AgNO3溶液,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AgNO3十KI=AgI(胶体)十KNO3

②在一支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1mol/L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可制得硅酸溶胶。

(控制pH<6)Na2SiO3十2HCl十H2O=2NaCl十H4SiO4(胶体)

除上述重要胶体的制备外,还有:

①肥皂水(胶体):

它是由C17H35COONa水解而成的。

②淀粉溶液(胶体):

可溶性淀粉溶于热水制得。

③蛋白质溶液(胶体):

鸡蛋白溶于水制得。

三、胶体的提纯——渗析法

四、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胶体的光学性质)

(1)产生丁达尔效应,是因为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粒子大,能使光波发生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而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太小,光束通过时不会发生散射。

(2)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2.布朗运动(胶体的动力学性质)

(1)产生布朗运动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受分散剂分子从各方面撞击、推动,每一瞬间合力的方向、大小不同,所以每一瞬间胶体粒子运动速度和方向都在改变,因而形成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2)胶体粒子做布朗运动的这种性质是胶体溶液具有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3.电泳现象(胶体的电学性质)

(1)产生电泳现象,是因为胶体的粒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运动。

(2)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的粒子带有电荷;同一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的电荷,彼此相互排斥,这是胶体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

(3)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一般说来,是由于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等原因引起的。

(4)某些胶体粒子所带电荷情况:

带正电荷的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

氢氧化铁

氢氧化铝

氢氧化铬

氧化铁

蛋白质在酸性溶液中

卤化银(AgNO3过量时形成的胶体)

硫化砷、硫化锑

硅酸、锡酸

土壤

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

酸性染料

注意:

①AgI胶体粒子在I—过量时,AgI吸附I—而带负电荷;Ag+过量时,AgI吸附Ag+而带正电荷。

②胶体的电荷是指胶体中胶体粒子带有电荷,而不是胶体带电荷,整个胶体是电中性的。

③淀粉胶体粒子因不吸附阴、阳离子而不带电荷,所以加入电解质不凝聚,也无电泳现象。

4.胶体的聚沉

胶体受热或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胶体的聚沉。

胶体稳定的原因是胶粒带有某种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胶粒间无规则的热运动也使胶粒稳定。

因此,要使胶体聚沉、其原理就是:

①中和胶粒的电荷、②加快其胶粒的热运动以增加胶粒的结合机会,使胶粒聚集而沉淀下来。

其方法有:

(1)加入电解质。

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这就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

这时由于粒子的布朗运动、在相互碰撞时,就可以聚集起来。

迅速沉降。

如由豆浆做豆腐时,在一定温度下,加入CaSO4(或其他电解质溶液),豆浆中的胶体粒子带的电荷被中和,其中的粒子很快聚集而形成胶冻状的豆腐(称为凝胶)。

一般说来,在加入电解质时,高价离子比低价离子使胶体凝聚的效率大。

如:

聚沉能力:

Fe3+>Ca2+>Na+,PO43—>SO42—>Cl—。

(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也可以起到和加入电解质同样的作用,使胶体聚沉。

如把Fe(OH)3胶体加入硅酸胶体中,两种胶体均会发生凝聚。

(3)加热胶体,能量升高,胶粒运动加剧,它们之间碰撞机会增多,而使胶核对离子的吸附作用减弱,即减弱胶体的稳定因素,导致胶体凝聚。

如长时间加热时,Fe(OH)3胶体就发生凝聚而出现红褐色沉淀。

5.盐析与胶体聚沉的比较

盐析指的是胶体如蛋白质胶体、淀粉胶体以及肥皂水等,当加入某些无机盐时,使分散质的溶解度降低而结晶析出的过程,该过程具有可逆性。

当加水后,分散质又可溶解形成溶液。

胶体的聚沉指的是由于某种原因(如加入电解质、加热、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破坏了胶粒的结构,从而破坏了胶体的稳定因素,使胶体凝聚产生沉淀的过程。

该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如Fe(OH)3胶体、AgI胶体等的凝聚都是不可逆的。

因此,过程是否可逆,这是盐析与胶体的聚沉的重要区别。

要点解读

要点一、胶体的性质、制备、提纯、凝聚方法

【例1】(08届北京三人行)“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

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1nm=10-9m)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B.有丁达尔现象

C.所得液体可能呈胶状D.所得物质一定是浊液

【命题立意】考查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标准解析】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为几个nm至几十个nm,介于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1nm~100nm之间,所以纳米材料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范围,具有胶体性质,不能透过半透膜,具有丁达尔现象等。

【误区警示】注意胶体划分的本质是粒子直径大小。

【答案】B

【变式训练】(08届广东省实验中学月考)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胶体微粒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和溶液、悬浊液区别开来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发生丁达尔现象

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

D.胶体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标准解析】物质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胶体粒子一直在做无规则的运动,也能发生布朗运动,故A选项错误。

区别胶体与非胶体,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现象。

胶体粒子的直径比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水分子等较小粒子能自由透过,故C选项正确,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吸附某些离子,从而胶体粒子带有部分电荷,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移动,产生了电泳现象,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要点二、胶体的应用

1.常见的胶体:

Fe(OH)3胶体、H2SiO3胶体、AgI胶体、淀粉溶胶、蛋白质溶液、肥皂水、有色玻璃、牛奶、豆浆、粥、江河之水

2.应用:

(1)制豆腐的化学原理

(2)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3)明矾的净水原理

(4)工业静电、高压除尘灯

【例2】(08届天星教育专题卷)北京清河再生水厂采用国际先进的超滤膜水处理技术,过滤池使用了六组超滤膜箱,处理后的二级出水从膜箱底部流入超滤膜进行过滤,再经过活性炭吸附,臭氧化后的水质就变得清澈透明、无色无味的景观用水了。

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到自来水厂进行参观,了解到源水处理成自来水的工艺流程图如下图:

(1)源水中含Ca2+、Mg2+、HCO3-、Cl-等,加入CaO后生成Ca(OH)2,进而发生若干复分解反应,

此步加CaO的目的,可以用中学常见化学试剂代替。

(2)加入凝聚剂可以除去其中的悬浮固体颗粒。

过去加入加入的混凝剂主要是FeCl3、AlCl3或明矾,主要利用吸附水中悬浮物形成沉淀而除去。

而FeSO4·7H2O也是常用的凝聚剂,加入后,最终生成红褐色胶状沉淀,将这个一反应过程表示为

(3)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和。

(4)气体A的作用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胶体的概念和胶体的重要性质应用。

【标准解析】人们的生活用水水源来自江河或地下水,如果水中含Ca2+、Mg2+超标,自来水厂先加入CaO、Na2CO3等药剂除去Ca2+、Mg2+;再加入混凝剂吸附悬浮物沉降,过滤除去悬浮物,然后添加消毒剂进行灭菌处理。

⑴源水中存在Ca2+、Mg2+、HCO3-、Cl-,溶质为Ca(HCO3)2、Mg(HCO3)2、CaCl2、MgCl2分别与Ca(OH)2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Ca(HCO3)2+Ca(OH)2=2CaCO3↓+2H2O;MgCl2+Ca(OH)2=Mg(OH)2↓+CaCl2

⑵常用明矾,FeCl3溶液作源水的凝聚剂,利用Al3+或Fe3+水解成Al(OH)3或Fe(OH)3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这一过程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如果用FeSO4·7H2O作凝聚剂,Fe2+发生水解:

Fe2++2H2O

Fe(OH)2+2H+,Fe(OH)2又迅速被氧化成Fe(OH)3:

4Fe(OH)2+O2+2H2O=4Fe(OH)3,最终生成Fe(OH)3沉淀。

⑶通C02前溶液呈碱性,所以通C02既能降低碱性强度,又可以生成C032-,沉淀掉Ca2+。

⑷通入气体A(一般为氯气)用于对源水杀菌消毒,气体A必须有强氧化性,能起杀茵消毒作用。

【误区警示】通过本题的分析解答,应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胶体性质的理解,如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决定其不能透过半透膜、具有丁达尔效应、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可发生电泳现象、比较稳定不易聚沉等。

【答案】

(1)除去Ca2+、Mg2+;Na2CO3

(2)Fe3+、Al3+水解产生Fe(OH)3、Al(OH)3胶体;

Fe2++2H2O

Fe(OH)2+2H+4Fe(OH)2+O2+2H2O=4Fe(OH)3(2分,其它各1分)

(3)除去钙离子;调节溶液酸度

(4)杀菌消毒或强氧化性

【变式训练】(08届易考通高考精联卷)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形成的分散系,用此分散系进行下列实验:

(1)将其装入U型管中,用石墨做电极,接通直流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现象为;

(2)向其中加入饱和的硫酸铵溶液,会发生;

(3)向其中逐渐加入过量的稀硫酸,现象为;

(4)提纯此分散系常采用的方法叫。

【标准解析】Fe(OH)3胶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

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阴极移动,阴极颜色变深,阳极颜色变浅;

加电解质发生胶体聚沉,加饱和的硫酸铵溶液胶体聚沉,加过量的稀硫酸先生成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提纯胶体的方法渗析。

【答案】

(1)阴极颜色变深,阳极颜色变浅

(2)胶体聚沉

(3)先生成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4)渗析

【课堂小结】

【综合应用】胶体的提纯——渗析法

将胶体放入半透膜袋中,再将此袋放入蒸馏水中,由于胶粒直径大于半透膜的微孔,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小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

如果一次渗析达不到纯度要求,可以把蒸馏水更换后重新进行渗析,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半透膜的材料:

蛋壳内膜,动物的肠衣、膀胱等。

1.渗析与渗透的区别

渗析分子、离子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的过程。

渗透是低浓度溶液中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方向扩散的过程,而溶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

2.血液透析原理

医学上治疗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时,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手段是血液透析。

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

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血液中重要的胶体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透过透析膜,血液内的毒性物质则可以透过,扩散到透析液中而被除去。

 

【补充知识】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ag溶质(不含结晶水)溶解在b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其溶解度为S,则S

计算公式:

s=(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

溶解平衡:

固体溶质

溶液中的溶质

溶解平衡的特征:

①动:

动态平衡;②等:

平衡时溶解和结晶速度相等;③定:

达平衡后,溶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④变:

当条件改变时,平衡发生移动。

3.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图。

4.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WB=

5.多种盐形成的溶液结晶析出遵循:

溶解度小且饱和者首先析出的原则。

6.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

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许多物质在水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时,晶体里常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做结晶水合物。

如:

CuSO4·5H2O

在室温时和干燥的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现象,叫做风化。

如:

Na2CO3·10H2O晶体吸收空气里的水蒸气,在表面逐渐形成溶液,这个现象叫做潮解。

如:

MgCl2、NaOH。

7.浊液、溶液、胶体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外观

澄清、稳定

澄清、稳定

浑浊、不稳定

分散质微粒组成

阴、阳离子,分子

胶粒

固体颗粒、小液滴

分散质微粒直径

小于10-9m

10-9m~10-7m

大于10-7m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实例

NaCl、CH3COOH

Fe(OH)3、AgI胶体

8.胶粒的带电性和胶体的种类

常见带正荷胶粒

常见带负电荷胶粒

①金属氢氧化物

②金属氧化物

③AgI

①非金属氧化物

②金属硫化物

③AgI

AgI形成时,AgNO3过量,AgI就吸附Ag+,带正电荷;KI过量,AgI就吸附I-,带负电荷。

(1)多分子集合体,如Fe(OH)3胶体;

(2)大分子物质,如淀粉胶体。

9.常见胶体的制备

(1)FeCl3胶体的制备:

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

(2)AgI胶体的制备:

0.01mol/LAgNO3溶液滴入0.01mol/LKI溶液中。

(3)制备胶体时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但可振荡反应容器,否则,难形成胶体。

三.方法·技巧·经验·规律

溶解度驶进高考的殿坛

[例1]在80℃时,分别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无结晶水)。

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B.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解析]在一定温度下,等质量的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降至相同温度后,析出溶质质量的多少跟溶解度的差值有关,并不决定于溶质在各温度下溶质溶解度的绝对大小。

由此A和B两选项无法进行判断、确定。

根据C、D两选项只能有一个是正确的,即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前后两个温度下溶解度的差值大,析出的晶体的质量就大。

[答案]D

[例2]在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于1.06gB.大于1.06g而小于2.86g

C.等于2.86gD.大于2.86g

[解析]在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Na2CO3,宏观上这部分Na2CO3不会溶解,且会以Na2CO3·10H2O的晶体析出。

由于原饱和溶液中部分溶剂水与1.06g无水Na2CO3形成2.86gNa2CO3·10H2O,使原溶液中水的量减少,减少的溶剂使原溶液中溶质又有Na2CO3·10H2O析出,导致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2.86g。

[答案]D

[例3](2002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第8题)某温度下100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26.5g,若向此溶液中添加3.5g氯化钠和6.5g水,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30%        B、(26.5+3.5)/(100+6.5)*100%       C、26.5%       D、(26.5+3.5)/(100+6.5+3.5)*100%

[解析]若只考虑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来进行计算,很容易用溶质质量除以溶液的总质量再乘以百分百,而错误选择D。

这就是定势思维造成的影响。

没有考虑到加入3.5g能否完全溶解于6.5g水中,依题意(100-26.5 ):

26.5=6.5:

x可推出x约为2.34g。

所得溶液为过饱和溶液,氯化钠则析出,仍然为饱和溶液,所以演技的质量分数不变仍为26.5%选C。

[答案]C

[例4](2003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第12题)某温度下向100g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5.6g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沉淀物的质量为5.6g                               B、沉淀物的质量为7.4g                   

C、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大于98.2g                D、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小于98.2g

[解析]加入生石灰与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溶剂水反应生成Ca(OH),由化学方程式CaO+HO=Ca(OH)可知5.6g的氧化钙和1.8g水反应生成7.4g的氢氧化钙,由题意可知加入5.6g生石灰消耗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溶剂水1.8g,又生成溶质氢氧化钙7.4g,溶剂水消耗同时又增加了溶质氢氧化钙的质量,则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过饱和溶液,所以溶质则析出,析出的质量大于7.4g。

(因为1.8g水消耗了,同时也有部分溶质随之析出。

)这样,饱和溶液石灰水的质量小于98.2g,故选D。

[答案]D

[例5]20℃时硫酸铜饱和溶液100g蒸发掉20g水后,再冷却到20℃,计算这时有多少克硫酸铜晶体析出?

(硫酸铜在20℃时溶解度为20g)

[解析]有些同学,特别是初次接触此题的同学往往这样去考虑:

硫酸铜饱和溶液的溶质是CuSO4,当蒸发掉20g水后,原先溶解在20g水中的CuSO4将析出,并且带点结晶水,则原先溶解在这些结晶水中的CuSO4又析出,并且又带出结晶水……如此无穷下去,过程实属复杂。

若抛开晶体析出的繁杂过程,从变化最终状态特点可以看到,原饱和溶液析出硫酸铜晶体后,仍是20℃时的饱和溶液,由此可以导出:

析出的硫酸铜晶体中的水和蒸发掉的20g水与晶体中的CuSO4和剩余溶液正好都形成20℃的饱和溶液,设最终析出硫酸铜晶体为x,便可简明地解出此题(解题过程略)。

[例6]参照下列物质的溶解度,用固体NaOH、H2O、CaCO3、盐酸为原料制取33g

纯NaHCO3。

25℃时溶解度

NaHCO3

9g

Na2CO3

33g

NaOH

110g

(1)用水100g,则制取时需NaOH____________g。

(2)若用NaOH固体17.86g,则需用水_________g。

[解析]

(1)考虑到固体析出后,仍有溶质溶解在水中,而CO2+NaOH==NaHCO3,并不造成水量的变化,故要在100g水中制33gNaHCO3,实际需生成NaHCO3(33+9)g,故需NaOH的物质的量为

n(NaOH)=

=0.5mol,m(NaOH)=0.5mol×40g·mol—1=20g。

(2)若用17.86gNaOH固体,可生成NaHCO3固体17.86g×84=37.51g。

故必有(37.51—33)gNaHCO3溶解在水里形成饱和溶液

所以

m(H2O)=50.11g。

[说明]这类图表题关键是要明白出题人给出图表的意图,在本题中就应明白在析出固体后有部分溶质溶解在水中,显然是饱和溶液,从而根据表中数据自然求出结果。

[例7]如图所示为Na2SO4的溶解度曲线。

已知Na2SO4·10H2O晶体在T3K温度时开始分解为无水硫酸钠。

现有142gT2K的Na2SO4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为了TlK或升为T4K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则T4K时的溶解度为()

A.32.8gB.40gC.40.8gD.41g

[解析]《考试大纲》要求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从能力要求上看,考查考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能够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形,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

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Na2SO4的溶解度在T3K温度时达到最大;温度再升高时,则溶解度变小。

由“已知Na2SO4·10H2O晶体在T3K温度时开始分解为无水硫酸钠”可知,温度低于T3K时,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为Na2SO4·10H2O;温度高于T3K时,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为Na2SO4。

由题意可知:

T2K的Na2SO4饱和溶液中,溶质Na2SO4442g,溶剂H2O为100g。

当温度降为TlK时,设析出Na2SO4·10H2O晶体质量为x,则可得:

40g/100g==(42-142x/322)g/(100-180x/3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