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1313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docx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docx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

2017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北国之春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

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

2.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重点:

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

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

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二、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讨论

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或者是“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歌表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反思与重建:

 

第二课时

教学课题:

继续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进一步感受

北京的生活气息.

2.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二声部学习

教学难点:

分句教唱后集体练习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

师:

从电视上你们看到的北京很美,北京天安门很壮观。

请你详细说说你对北京的印象。

生一一回答。

师小结:

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北京很美,北京的歌更美。

下面我们继续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2、继续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播放录音听赏

⑴学唱第二声部:

①分句教唱后集体练习

②个别能力强的学生轮流跟琴唱③分组练唱

⑵找俩能力强的示范两声部合唱

⑶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一声部,另一组唱二声部

3、进一步进行歌表演

4、师生总结结束教学。

《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三课时

教学课题:

欣赏《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

2.感受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重点:

熟悉月琴、柳琴的音色、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注意旋律的行进特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总结。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0××│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总结。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

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板书设计:

《驯鹿》《冬猎》。

×××××│×××0××│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反思与重建:

第四课时

教学课题:

《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重点:

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

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

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

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

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9、可组织学生表演唱,并作评价。

《美丽的家乡》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

《吹起羌笛跳锅庄》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教学难点:

在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五十六朵花》这一单元从低年级一直延伸到高年级,一方面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学习音乐的角度来看,学习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的55个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他们中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从小就应当学习、了解它并热爱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是《吹起羌笛跳锅庄》,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这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响,歌中唱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羌族也用汉文,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世世代代从事农业生产,但在改革开放后也兴办起自己的制革、水泥、木材、化肥厂,另外,羌族的绣花和编织也是非常有名的。

同学们请看羌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

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唐代诗人王之焕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著名诗句。

现在的羌笛都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到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羌寨里就处处响起羌笛的声音。

我们再来看跳锅庄的图片(出示图片)。

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地参加进去,可见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锅庄舞的主要动作是弓腰、甩袖,边唱边舞,我们等会儿也来学几个锅庄舞的动作,请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样,高高兴兴地参加进来。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4)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5)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师生总结结束教学。

《吹起羌笛跳锅庄》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二课时

教学课题:

《吹起羌笛跳锅庄》

教学目标:

1.在唱、奏、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人人参与。

2.大胆投入,相互配合。

教学重点:

为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伴奏

教学难点:

随歌声舞蹈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后发声练习

1、复习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2、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由学生讨论选用四种课堂打击乐器作伴奏,声音相似的可只选其中一种,例如三角铁与碰铃、舞板与木鱼。

(2)前16小节的基本节律是“××│×××│”,后8小节的基本节律是“×××│×××│××│×××│”,最后3小节可与旋律的节奏相同。

(3)由部分学生(约15人左右)演奏,其余学生随伴奏带歌唱,再依次换部分学生演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1)根据录像或图片,随教师学会一两个锅庄舞的动作。

(最好将教室里的课桌撤掉,学生可以在原位学习舞蹈动作。

(2)随录音做动作。

(3)边唱边跳。

(4)男女同学各站一排,随歌声起舞,男女同学动作可以不同。

(5)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随歌声欢快地跳起锅庄舞。

5、小结:

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欢乐,也初步了解了羌族,但这仅仅是开始,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羌族和锅庄舞的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吹起羌笛跳锅庄》

板书设计:

“×××│×××│××│×××│”

反思与重建:

 

第三课时

教学课题:

《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重点:

欣赏管弦乐合奏

教学难点:

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

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

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

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

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

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

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

●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

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

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5、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板书设计:

《瑶族舞曲》

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

注意调高要改成l=C。

反思与重建:

 

第四课时

教学课题:

《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

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教学难点:

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

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

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

(学生回答:

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

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

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

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

这是课本上的要求,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

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3/4拍,课本中已经提示,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如边唱边挥拍,这四个小节应用四三拍子的图式挥拍。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

教师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

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

(男齐)你见过没有?

你信不信?

(女齐)你信不信?

(男领)哎!

(齐)你哟信不信啰?

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教学侧记

5.师生总结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阿喽喽》

反思与重建:

 

第三单元 母亲河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能富有感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2、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3、在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深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激昂地演唱《保卫黄河》

教学难点:

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的创造性、丰富多样性。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一单元的标题是“母亲河”,在中华大地,被称为母亲河的只有长江和黄河,它们一南一北,自西向东横贯华夏大地,而这两个流域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历史中的每一章节,几乎都与长江黄河有关。

如今正在进行的惊天动地的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也与长江黄河有关,所以我们要热爱母亲河、关注母亲河、歌唱母亲河。

这一单元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唱歌和欣赏外,还有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连环画和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因此,我们要用四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一单元。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要学会演唱歌曲《长江我的家》和欣赏歌曲《长江之歌》。

2、欣赏《长江之歌》

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长江之歌》是可以唱的歌曲,但是最早的《长江之歌》是管弦乐合奏,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

这首乐曲既气势磅礴又委婉秀丽,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雄姿。

欣赏管弦乐合奏《长江之歌》。

我们在低年级时就曾随音乐划过旋律线,在这首乐曲中,长江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旋律线来表现的,请看首句:

 其旋律进行的线条轮廓与长江上游的走向相似,大起大落,雄伟壮丽。

而中部的旋律线缓缓起伏,与长江中下游的走向相似,表现了长江的柔美秀丽。

我们在欣赏时应当特别注意这一点,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请随着音乐用手划出旋律线。

(复听)下面我们来欣赏合唱《长江之歌》,这是一首先有曲后有词的“填词”歌曲,所填歌词与曲调完全吻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请同学们朗读一遍歌词。

(学生朗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防止用同一声调、同一节奏、同一速度、同一音色来朗读)

欣赏时,请学生注意旋律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哪些地方比较柔美抒情,哪里推向高潮。

(学生欣赏)

就前面的问题,学生作出回答。

请再听一遍,注意合唱与独唱的不同,合唱的气势更雄伟了,音乐表现也更加丰富了。

3、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1)欣赏范唱录音。

(2)与学生共同讨论歌词的含义:

“我”主要是指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的小朋友们,“长江”已经不是单纯指长江,而是指整个祖国了。

所以才有“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的词句。

(3)随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这首歌较难唱,一是大跳音程较多,音准不易掌握好;二是节奏较为复杂,有不少切分节奏;三是有几处相同的词句谱以相似的旋律,容易混淆。

请同学们特别注意。

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练习“长江是我的家”、“长江长江是我的家”和两句旋律相似的“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

(5)再随录音学唱两遍歌词。

(6)随教师琴声学唱歌词。

4、师生总结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反思与重建:

 

第二课时

教学课题:

《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保卫黄河》,并尝试进行轮唱。

2、在欣赏《黄河船夫曲》时能体会民歌与劳动的关系以及民歌的质朴、形象和感染力。

3、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黄河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热爱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轮唱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歌颂了长江,这节课我们要歌颂黄河,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情况吗?

请说一说。

学生从各个方面描述黄河,教师稍加总结。

比起长江来,黄河更加雄伟,激流汹涌,在造福于九省人民的同时,历史上也曾多次泛滥成灾。

近年来,黄河和长江的源头“三江源”生态日益恶化,引起了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

现在,国家已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牧还草,生态环境已有所好转,让我们共同关注、爱护母亲河的生态和建设。

黄河孕育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有关黄河的诗歌、小说、绘画、音乐、戏剧作品不胜枚举,这一节课要学唱和欣赏的歌曲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我们在以后的音乐课上还要进行《黄河与长江》的音乐活动,请大家在课外先准备,收集有关黄河、长江的诗歌、散文、绘画、摄影、歌曲等艺术作品,届时共同交流欣赏。

2、欣赏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1)这是一首船夫号子,是船工们摇或撑竿时所唱,在黄河上有两类船夫,一类是运货物的船工,他们要长途跋涉在黄河上运送货物,常要与惊涛骇浪作斗争;另一类是摆渡的船夫,是为了方便两岸人民过河的,他们的劳动环境比较稳定,这首《黄河船夫曲》就是摆渡的船工们所唱,其中有一句旋律重复了五次,我们来学一下:

(学生随教师用“噜”哼唱)

(2)欣赏男声独唱《黄河船夫曲》

同学们注意到了歌词中唱到“黄河有九十九道湾”,这是民歌中的夸张手法,也有的歌中唱出“天下黄河十八湾”,“九曲黄河”。

总之,黄河的弯多,所以比较惊险。

(3)跟录音轻声哼唱,并初步学会这首歌曲。

3、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1)大家可能已经比较熟悉这首歌曲了,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的歌曲,已经历六十多年的时光,如今仍在华夏大地上传唱不衰,给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遍。

(2)听赏歌曲录音。

(3)随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与学生共同讨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第一个★处),特点是节奏富有推动力,休止符处凝聚了巨大的力量,以“”为基点,从1到2、3不断向上扩展,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

(5)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轮唱)。

(6)启发和引导学生听出歌曲中运用了“轮唱”的演唱形式,并能领悟到采用轮唱是为了更形象地表现抗日浪潮遍布中华大地、此起彼伏的壮观场面。

(7)学生尝试用二部轮唱的形式来演唱(可采用男女声二部轮唱)。

要让学生知道轮唱中的二声部要相互配合,而不是你追我赶,千万不能相互比速度、比音量。

为了使两个声部同时结束,先唱的声部可以将“保卫华北”重复一次,也可将“保卫全中”重复一次。

4、师生总结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保卫黄河》

反思与重建:

第三课时

教学课题:

复习歌曲《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其不朽作品《黄河大合唱》,对作曲家表示敬仰之情。

2、更熟练、更富有表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3、为下节课的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做好动员。

教学重点:

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其不朽作品

教学难点:

更熟练、更富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教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

我们上节课学唱的歌曲《保卫黄河》是谁作的曲呢?

(学生回答:

冼星海。

冼星海是与聂耳齐名的人民音乐家,1905年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贫苦渔民家庭,他从小就十分喜爱音乐,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读书时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25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五年后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0年组织派他到苏联继续深造,可惜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无法回国,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短暂的一生创作了250余首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交响曲,还有管弦乐、歌剧、器乐曲等,尤其是他在延安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熔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炉,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我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课本上的连环画,《黄河大合唱》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师生共同阅读课本上的连环画:

了解一下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为了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这一连环画的内容,有必要简述当时的时代背景。

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南京已经沦陷,中华半壁江山已被日军占领,抗日战争处于艰苦时期。

而在延安这一革命根据地,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光未然的长诗《黄河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光未然是伟大的革命诗人,真名叫张光年,湖北人,被称为“长江的儿子,黄河的歌手”。

除《黄河大合唱》外,他还写过《五月的鲜花》和《三门峡大合唱》等歌词。

他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位文艺评论家,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工作以及全国人大的顾问。

但是诗歌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