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116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青岛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青岛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专项规划,同时也是“十三五”期间统揽全市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妥善应对新挑战,努力抢抓新机遇,继续引导建筑业从粗放的传统行业经营模式向科学管理、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的现代化转型,提升建筑业产业素质,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机制,推进建筑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做大做强建筑业奠定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推动我市建筑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主要内容,将围绕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针对我市建设行业的特点和实际,阐明在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实现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方面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建筑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措施。

第一部分“十二五”时期青岛市建筑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青岛市建筑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本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成绩

(一)建筑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提升。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青岛市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态势,整体规模逐年扩大。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03.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4.87%,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04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2059.8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9.33%,较“十一五”期间增长94.02个百分点;累计竣工面积12645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长率4.6%,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8.7个百分点。

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额2648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13.4%,社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额1347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69.7%。

2015年度,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86亿元,同“十一五”末相比增长108%;实现增加值486.83亿元,同“十一五”末相比增长59.97%;实缴税金79.96亿元,同“十一五”末相比增长177.7%。

(二)行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以来,我市建筑业企业积极调整结构,资质结构日趋合理。

1194家建筑企业中总承包企业329家、专业承包企业424家、劳务企业441家,分别占建筑企业总数的27.6%、35.5%、36.7%,一级资质企业由83家增加到111家,已经形成了组织结构合理、专业配套齐全的建筑业产业大军。

(三)工程监理行业更加规范。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市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工程监理行业也取得较快成长。

目前,我市共有工程监理企业54家,其中,综合资质5家,甲级资质28家,乙级资质16家,丙级资质5家;外地入青企业30家,均为综合资质或甲级资质;从业人员七千余人。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进行监理行业创新探索式发展,陆续制定出台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措施,监理履职能力大幅提升,行业管理日益规范,整体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出台了《青岛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导则》,进一步落实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工作职责;创新推行了监理企业对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进行管理考核的现场管理模式,有力提升了监理现场履职能力;探索实施了施工现场监理工作投诉举报制度,进一步发挥监理企业在施工现场的作用。

(四)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监管和服务机制日趋完善。

截止“十二五”末,我市共有工程造价咨询企业110家,工程造价专业人员1.1万余人,预计2016年营业收入达到5.6亿元。

“十二五”期间,研究制定了《青岛市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青岛市工程造价咨询档案管理规定》等业务规范,从源头上规范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造价专业人员的计价行为;完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建设领域工程计价行为动态考核制度,引导建设领域各方主体和造价专业人员规范执业;建立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动态核查制度,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日常监管,约束和引导企业规范、有序发展;建立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信用档案,及时公开信用信息,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五)招标代理行业取得长足发展。

“十二五”期间,工程招标代理行业发展迅速。

目前,我市共有工程招标代理企业53家,其中,甲级企业23家,乙级企业17家,暂定级企业13家,外地入青企业26家,全部为甲级企业,从业人员近四千人。

“十二五”期间,研究出台了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机构招标代理业务三级审核制度,提高了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服务质量;制定了《工程招标代理从业人员考核办法》,规范了招标代理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结合市政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职能的转移,加大了与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部门的业务联动,加强了对招标代理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六)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注册建造师、监理师、造价师数量分别达到了19186、1523、1651,同十一五时期增长33.09%、16.97%、22%,建筑业人才储备得到明显提升。

建立了9家培训与鉴定基地,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依托工地夜校开展培训。

同时,倡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行组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已经实现由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集中培训转变为企业自行培训。

“十二五”期间全市培训鉴定技术工人153901人次,同比增加42%;培训建设领域现场专业人员16730人次,同比增加18.7%.

(七)“走出去”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政策上积极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承包工程取得长足进步,有19家企业获得对外承包工程资格,进入境外市场,国外施工范围由原来的以非洲、东南亚为主的少数国家扩大到全球40余个国家,地域布局逐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出省及出国产值1701.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23倍。

(八)建筑市场进一步开放。

“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住建部关于取消市场壁垒,建立统一开放全国建筑市场的要求,简化入青手续,青岛建筑市场进一步开放。

至“十二五”末,我市外地入青建筑业企业536家,同“十一五”末的238家增长了125%;入青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企业分别为30、26、46家,较“十一五”期间同比增长3.1%、21%、1050%。

(九)建筑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

深入贯彻实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从严执法,严格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严厉打击转包、挂靠、违法分包以及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等违法违规行为。

“十二五”期间,共对1834起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罚款3510.8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62%、56.3%,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十)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不断完善。

工程建设领域建筑、市政、勘察设计行业主体信用考核管理的各项评价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考核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考核体系涵盖了建筑、市政、勘察设计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构建起了全市工程建设行业科学、公正、高效的信用评价考核体系和数字化信用平台。

考核体系运转多年来,我市工程建设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各方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守法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工程建设市场已逐步走向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十一)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取得住建部颁发的监督证书,监督人员取得住建部颁发的监督资格证书。

全市有11项工程获鲁班奖,21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87项工程获省泰山杯奖,获奖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全市有6项工程评为全国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有233项工程评为山东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2013年,在住建部组织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中,我市符合率位列全国第一。

“十二五”期间,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得到全面推广,全市城区范围内基本取消了现场搅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飞速发展,检测行业年总产值从不足1.5亿元发展到近6亿元,增长300%。

(十二)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

“十二五”期间,通过全面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施工监管“模式化”管理,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始终保持平稳态势,杜绝了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控制了一般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力维护了建筑行业的和谐稳定。

在全市施工现场推广使用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工地现场安全生产的全时段、全方位管控,目前全市已有近百处建筑工地使用了移动视频监控系统。

继续强化塔机防倾翻装置安装使用管理力度,切实发挥塔机防倾翻装置安装使用安全保护作用。

目前,全市共计安装使用塔机防倾翻装置约8500台,已覆盖全市各个建筑工地。

“十二五”期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安全文明示范工地342个,1083家企业办理了安全生产许可证,较“十一五”期间增长28.5%,极大的提高了我市建筑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

(十三)建筑行业解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推行“双卡”管理,有效规范建筑业行业用工秩序;建立完善“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支付网上月报管理系统”,实现解欠工作重心由解决拖欠转变为预防拖欠;实施建筑劳务分包资质管理和建筑劳动用工合同“两个规范”管理,建立防欠长效机制;实施施工合同“标识限线”制度,有效解决合同纠纷“解决难”、工程款拖欠“治理难”、阴阳合同“遏制难”等现象;实行建筑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建立工资发放保障制度;建立清欠处理网络,健全投诉接访制度。

多项创新举措的实施,使建筑行业解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时期,共解决拖欠工人工资事件1666起,涉及金额2.55亿元,分别为“十一五”期间的2.22倍和6.92倍,有力维护了建筑市场稳定。

二、当前建筑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建筑业虽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对照“全国建筑强市”的目标,还存在着不足,与江浙沪等全国建筑强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建筑业产业结构单一。

施工总承包企业大而不强,建筑业企业资质序列不尽合理,我市目前仅有3家特级总承包企业,与宁波、苏州等建筑业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施工总承包企业在资金实力、融资能力上偏弱,整体实力与中字号等大型企业差距较大,在承揽机场、地铁、地标性建筑等大项目上竞争力不够强。

一级总承包企业中,除一家为公路资质外,其他均为房屋建筑类企业。

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无法适应当前形势下国家在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中的投资战略,导致青岛市建筑业企业在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地位。

(二)外埠市场占有率较低。

我市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意识总体上不够强烈,虽然在政策扶持下开拓外埠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主要依托本市市场,埠外、境外市场所占比重较低,尚未完全形成本市、埠外、境外“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

(三)行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

目前我市建筑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部分企业缺乏长远战略考虑,满足于现有发展状况,科技贡献率远低于其他行业,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削弱,严重影响我市建筑业企业在“高、大、难、新、尖”等高端市场的开拓能力和占有率。

(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

我市建筑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既懂管理、又善经营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劳务层整体素质不高,仍处于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地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质量、安全意识薄弱,导致质量、安全隐患时有出现。

三、制约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建筑业企业总体规模大而不强。

与国内大型建筑业企业相比,我市建筑业龙头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明显不足,在融资能力、管理水平、人才队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由于企业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等核心竞争力不强,使企业无法承揽更多的大型工程,在世博园、地铁、机场、城市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很难见到我市企业。

(二)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矛盾突出。

目前建筑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