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112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docx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docx

四川资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四川资阳议论文阅读11篇(2003—2018)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王艺侨

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

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

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

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

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

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

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

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

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

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

“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

《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

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

”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

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选自《人民日报》)

16.文章开篇用“二王”的故事,引出了什么观点?

(1分)

答:

(1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17.文章写第3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分)

答:

(2分)①列举现实中缺乏毅力者的种种表现,②从反面论证了“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的观点。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8.文章第4自然段用了哪些事实论据?

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2分)①夏承焘专注词学研究和教学,终获成功。

②吴玉章长期坚持教书育人和革命,造就了大批人才。

(每点1分)

19.结合文意,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3分)

答:

(3分)有恒心能坚持到底的人和对有恒心者满怀敬意的人,对未来中国起中坚作用。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18四川资阳)

 

把生命放在征途

陈凌

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

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

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

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

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

事实真是如此么?

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

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

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

《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

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

‘好箭!

好箭!

’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

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

  

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

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

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

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

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

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

”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

“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

”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

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

 

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

“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

”我想,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

 

16.选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分) 

【答案】(1分)在人生旅途上,要用顽强的意志,坚持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每意思近对即可)

【解析】概括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中考议论文的常考题型。

有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同学们只要在常见位置找出来就可以。

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从文章中找到论点同学们不妨利用位置来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论点?

论点即是作者对所要议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看法,且是正面的观点,态度很明确,多为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其次,要明白论点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一般情况下有提示性语言,如:

“我认为”、“我们应该”、“由此可见”、“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等.接着,要明确一般情况下论点常常在文章的标题或开头。

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在判断中心论点的时候,有时会判断不明,出现觉得这个句子也是,另一个句子也有可能这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一定要细读文章,最好能把每一自然段或每一部分的论述内容都概括出来,通过论述内容去判断哪个句子是作者最终的观点、见解、主张。

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B项正确。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联系语境,简略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

(1)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来源:

学+科+网]

【答案】那些做事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荒废了前程的人,别人想帮助他,都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从何帮起。

(1分,意思对即可)

(2)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答案】①山再高,只要人去攀登,就会被人踩在脚下;路再长,只要肯走,就会被脚走完。

②在这里,作者以“山”“路”喻困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揣摩词句含义这一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

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

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

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

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选文运用了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2分) 

【答案】(2分)①引用《孟子》的“不能”和“不为”之辩作为道理论证,论证了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并非由于我们“不能”,而是在于不想去做,没有去做的观点。

②例举一位企业家因为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所以才成功的事例作为事例论证,论证了只要“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的观点。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

根据具体内容判断。

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作者说“再晚出发都不算晚”。

若为这一分论点补充论据,下列不能作为它的论据的一项是(   )(2分) 

A.曹操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近人吴兆江说: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 

C.乾隆十四年,已届不惑的李绿园回到故园,以“载道”的严肃态度,开始了《歧路灯》的创作。

终其一生心血,洋洋70万字,写成108回,至70岁才脱稿刻印。

 

D.华罗庚小时候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就失学,他先后在小杂货铺做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

他边工作边自学,28岁当上西南联大教授。

【答案】(2分)D

【解析】D.讲的是华罗庚自学成才,28岁当上西南联大教授,和“再晚出发都不算晚”这一分论点相矛盾,自然不能作为论据来使用。

【考点定位】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7四川资阳)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蝌蚪

①美国风俗画画家安娜·玛丽·罗伯森·摩西,人称“摩西奶奶”,从古稀之年开始自学画画,共创作1000多幅画作,被当做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杰出代表。

“任何人都可以作画”,摩西奶奶这样说过,“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

”“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②摩西奶奶的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你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不管年龄多大,开始得多晚,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丰盈人生。

③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酬乐天咏志见示》中写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意思是说,不要说日暮时分已晚,撒出的晚霞仍映红了整个天空。

人生也是如此。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慨叹时光已逝。

近人吴兆江反其意而说: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作家朱自清曾特意将这两句诗抄写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以此自策。

④可以拿来例证的名人数不胜数。

画家齐白石年轻时做过木匠,后来学画,中年以后“衰年变法”,“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十载关门”终于成就一代国画名家。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屡次考科举不中,便在家乡路口设茶食,供路人享用的同时,也记录下各种奇闻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