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0912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12 大小:16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2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2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2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2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2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2017—2018第二学期语文五年级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1

1草原;2*丝绸之路;

2

3白杨;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口语交际·习作一

3

回顾·拓展一;5古诗词三首;6冬阳·童年·骆驼队;7*祖父的园子;

4

8.童年的发现;9*儿童诗两首;口语交际·习作二;

5

回顾·拓展二;复习一二单元;一二单元检测;10杨氏之子;

6

11晏子使楚;12*半截蜡烛;13*打电话;口语交际·习作三;

7

回顾·拓展三;14再见了,亲人;15*金色的鱼钩;16桥;

8

17*梦想的力量;口语交际·习作四;回顾·拓展四;

9

复习三四单元;三四单元检测;18将相和;19草船借箭;

10

20*景阳冈;21*猴王出世;口语交际·习作五;

11

回顾·拓展五;综合性学习(2节)

12

综合性学习

13

综合性学习(2节)22人物描写一组;23*刷子李;

14

24*金钱的魔力;口语交际·习作七;回顾·拓展七;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5

26威尼斯的小艇;27*与象共舞;28*彩色的非洲、口语交际·习作八;

16

回顾·拓展八;

17

期末复习

18

期末复习

19

复习考试

20

21

 

教学内容

1草原

知识基础

1、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能力。

2、接触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3、接触过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

后续延伸知识

1、掌握归纳自然段的方法,具备归纳自然段的能力。

2、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使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们深情厚谊。

3、揣摩优美词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草原情景。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草原情景。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一、抒情导入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二、新授

1、检查自学生字词

易错音:

leyushu

勾勒迂回拘束

指导书写;襟蹄貌摔跤

形近字:

毯()渲()蹄()崖()骄()

毽()喧()啼()涯()跤()

多音字:

2、理解生词

3、检查读课文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

(1):

描述草原的美丽风光

第二段(2—5):

蒙汉人民欢聚

5、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理解句子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

朦胧的样子。

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并不空洞。

3、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为什么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作者用"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用"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

读一读后半部分,体会作者被草原的美所陶醉

4、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体会写法:

本段运用了比喻、比较、排比,借景抒情

四、总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草原

易错音:

leyushu

勾勒迂回拘束

指导书写;

襟蹄貌摔跤

多音字:

课堂小测: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扩号里。

疾  

(1)疾病  

(2)痛苦  (3)痛恨  (4)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  疾恶如愁  (  )  疾风知劲草(  )  疾苦(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    )  羞涩(      )拘束(      )  洒脱(    )  回味  (    )

3组词:

毯()渲()蹄()崖()骄()

毽()喧()啼()涯()跤()

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

2、使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们深情厚谊。

3、揣摩优美词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们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体会到了草原优美的风光,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草原人们的生活,感受内蒙古草原的风情。

二、新授

1、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从"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

"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2)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

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

从"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

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3)出示投影片:

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3、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用"--"线标出、交流。

(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

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4、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

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客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

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

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目标

2、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草原

蓝天

景美羊群一碧千里

小丘

人亲豪爽热情

当堂检测练习

1、《草原》的作者是(),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等。

2、《草原》的写作顺序(),写作方法是()。

3、谈谈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理解。

——————————————————————————。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丝绸之路

知识基础

1、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能力。

2、接触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后续延伸知识

1、掌握归纳自然段的方法,具备归纳自然段的能力。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认读14个生词

2、了解西部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一、介绍课题导入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二、自学课文

1.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阅读资料袋,了解丝绸之路(学生可以补充)

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

2、掌握认读生词

3、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默读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三、汇报自学情况

交流易错音:

churonghuan

矗立戎装美轮美奂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四、深入学习

1、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1)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雕塑

2)记叙了一件事

3)介绍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

学生充分交流。

(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

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

──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

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

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

5.再读13自然段。

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同时板书。

五、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六、总结布置作业

1、预习第三课

2、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内容

3、白杨

知识基础

1、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能力。

2、接触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3、学生接触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后续延伸知识

1、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能力。

2、掌握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爸爸的话。

2、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一、由课题导入

简介白杨

二、新授

1、检查生字词。

易错音:

gehun

  戈壁浑黄一体

指导书写:

形近字:

辩()

辨()

写近义词:

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写反义词:

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2、理解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

分段、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1、自学课文,找出课文的重点段?

(第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简单谈谈体会

三、总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爸爸的话

板书设计:

3、白杨

易错音:

gehun

  戈壁浑黄一体

指导书写:

形近字:

辩()

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一、回忆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初步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

又是怎样借白杨来教育儿女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新授

1、师范读课文(1—3)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

白杨树什么样?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

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3.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

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师: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4、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5、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

 第一句:

“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填写句子

——————需要它,——————。

  (3)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出示课件: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他总是————————————。

汹涌澎湃的洪水来了,他总是————————————。

持续数日的干旱来了,他总是————————————。

(3)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

把“它”换作“你”。

用赞美的语气读  

师:

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

(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崇敬)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6、有感情的朗读爸爸的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默读第14节,体会爸爸要表白什么?

只知道不知道

在新疆工作为什么要去工作

要到新疆上学新疆什么样

新疆很远到底有多远

8、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3.读16小节,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

爸爸说白杨实际在说自己象白杨一样,新疆需要人去建设,他们就像白杨一样,到最艰苦、最偏远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

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

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师导语: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

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9、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因为他看到了“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会像这几棵小树一样适应新疆的环境,茁壮成长。

10、总结写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深的段落。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作者是赞扬白杨树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是在借白杨赞扬像白杨树一样人们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

2、预习第四课

板书设计:

借3、白杨喻建设者

高大挺秀

适应能力强奉献

生命坚强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知识基础

1、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能力。

2、掌握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后续延伸知识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方法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读14个生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一、谈话导入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

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

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

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3、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

(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

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三、自学课文

1、掌握认读生词

2、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默读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汇报自学情况

1、交流易错音:

yaoraoxiecheng

妖娆机械逞凶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五、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师:

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