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弟子规.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0232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77 大小:20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弟子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解读弟子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解读弟子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解读弟子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解读弟子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弟子规.docx

《解读弟子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弟子规.docx(1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弟子规.docx

解读弟子规

解读弟子规

01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

《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

《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成书于哪个年代?

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

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

《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

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1}圣人:

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训:

教导,教诲。

     {3}悌:

指弟弟服从兄长。

     {4}谨:

出言慎重,寡言。

     {5}信:

诚信。

    {6}文:

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

《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

《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成书于哪个年代?

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

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

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

《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

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

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

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

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

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

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

教书啊!

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

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

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

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

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

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

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

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

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

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

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

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

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

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

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

孝、悌、仁、爱。

《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

《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

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

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弟子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

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

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

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

他去讲什么课?

讲法治课。

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è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

这是一部什么书呢?

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

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

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

有一天,耿所长讲课中随口吟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

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规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

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

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

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

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句话出自《弟子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

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

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

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

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

他说:

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

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

”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

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

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

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

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

”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

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

让步了什么呢?

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

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

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

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

老爷子说:

为什么不高兴啊?

我说:

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

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

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

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

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

为什么不考一百分?

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

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

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

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

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

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

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

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

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

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

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

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

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

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

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

弟子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

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

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

作者首先声明:

”弟子规,圣人训。

”意思是说:

《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

那么圣人是谁呢?

孔圣人,孔夫子。

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

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

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

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

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

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

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

《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

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

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

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

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

“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

请大家听下一讲。

解读弟子规02入则孝之一

2013-02-0510:

50:

53作者:

来源:

百家讲坛资源网点击:

1066次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冬则温:

冬天用自己的身体先为父母把被窝焐暖。

     {2}凊(qìng,一读jìng):

凉。

这句说夏天替父母把床铺扇凉。

     {3}省(xǐng):

探问,请安。

     {4}定:

定省,子女早晚问候父母。

这里专指昏定,即晚间服侍父母就寝。

《礼记·曲礼上》: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5}反:

同”返”,指返家。

     {6}面:

当面向父母禀报平安,让父母放心。

     {7}业:

职业,做事。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

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些要求还适用于现代年轻人吗?

  《弟子规》在总叙以后,就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

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

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

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

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

教育教什么?

从孝开始。

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

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

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么?

  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

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组,以父母开始的句子启首。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四次重复”父母”两个字。

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

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在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这个“父母责”在古文里面,还有揍的意思,不仅是说你两句,还可能要揍你一顿),你也要顺从地接受。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会出现的事情,《弟子规》的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高,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要求我们: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做到了吗?

  《弟子规》的要求,大部分我们也没做到,所以我们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应当成反思和自我检讨的过程。

你要读一段《弟子规》,检讨一下:

我做到了吗?

  父母叫你的时候,你忙着自己的事情。

我们小时候比较简单了,看看小人书,打打弹子。

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打电脑游戏,而且还戴个耳机,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还会不耐烦。

我小时候就有过不耐烦:

你烦不烦啊,叫两声好了,你叫三声。

今天的孩子,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一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

你烦不烦,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

这种情况很多,比比皆是。

  父母命,是父母叫我们去做些事情。

我们从小也都经历了。

拿我个人来讲,有些事情我很愿意去,比如妈妈叫我:

孩子,你去买个冰棍。

我很高兴,一面买一面我吃回来了,回来时,就冰棍的棍在我那儿。

妈妈说:

孩子,你去买瓶芝麻酱。

这我也愿意,因为可以吃一点。

妈妈说:

孩子,你去买点糖果。

那我更高兴,藏两颗在口袋里。

但是如果妈妈叫我:

儿子,去给我打瓶酱油。

我就会说有事。

为什么?

我不能喝酱油。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

一般都认为:

我自己的事,爸妈管那么多干吗?

你烦不烦啊?

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

经常有这个心态。

我从小就经常这么做,跟我爸爸顶牛,跟我妈妈顶牛,现在不顶了,但是现在爸爸妈妈也没有力气来教训我了。

到这个时候你会很后悔:

你小时候跟父母顶牛,到今天你不想顶了,突然发现父母老了,连教训你的力气都没有了。

像“父母责”,古时候,责比教要重,责往往是责备、责打。

我们小时候挨几下打,挨父母说几句重话也就算了,可今天的孩子,谁还敢打?

所以我们可以想想,这四个“父母”句,我们都做到没有?

我们如何来感恩?

如何来报恩?

”恩重如山”四个字,普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得起的。

  当我们对照《弟子规》,认真反省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这四组看似简单的”父母”句,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为什么首先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做起呢?

  “父母呼”,父母呼唤孩子,我们都知道,每一声呼唤里面是有情感的。

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着很感人的记载。

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

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

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

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

是不是妈妈在叫我?

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

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

妈妈就说:

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

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故事,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在六朝的《孝子传》中都有记载。

你看,有时候母子之间心灵相通,这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

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一种非常感人的描述。

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其实这是不对的。

  《广州日报》记者在母亲节这天进行了一次采访,他们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

记者问这些做子女的:

请你们谈一谈,将来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母亲?

这些儿女基本都这么说的:

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

这个话我觉得完全对,无可厚非。

但是做子女的有没有想到母亲这边的答案是什么?

《广州日报》的记者,同时又采访了上百个母亲,当母亲面对“你希望你的子女为你做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母亲提到过“钱”字,没有一个母亲说,希望儿女给她买什么东西,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母亲讲:

希望我的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

所以,网络上曾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

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

贾君鹏这个人是谁?

现在谁都不知道,大概是个虚构的名字。

而且这条留言就这么一句话,没头没脑的:

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

这一句话的点击率现在多少了?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怎么才能好好孝敬父母?

绝大多数中国的子女都是有这份孝心的,但是首先应该倾听一下,父母最希望你做什么。

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

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

   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卧冰求鲤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晋朝的王祥。

王祥是公元185年生人,公元269年去世,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西晋的大臣,这个人曾经隐居深山二十多年。

后来从温县令一路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

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对他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