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78676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5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65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65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65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65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5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

《65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5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5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

附件

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中国气象局

2016年1月

目录

序言 1

一、现状与需求 1

(一)现状分析 1

(二)需求与挑战 3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发展目标 4

三、主要任务 6

(一)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 6

1.构建无缝隙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 7

2.强化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业务 8

3.强化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预测业务 8

4.提高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预报预测业务能力 8

5.健全专业气象预报业务 9

6.建立全球气象预报业务 11

7.发展影响预报与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 11

8.加强气象预报实时检验业务 12

9.重构集约高效的业务流程 12

(二)发展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 14

10.突破数值预报业务关键技术 14

11.发展多源资料融合分析预警技术 15

12.提升数值预报动力统计释用技术 16

13.完善集合预报应用技术 17

14.改进专业气象预报技术 17

15.发展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技术 18

(三)打造智能化众创型业务发展平台 18

16.构造开放开源的众创平台 18

17.建立众智发展的业务生态 19

(四)构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系 19

18.推进预报员转型发展 20

19.强化预报员队伍建设 20

20.构建富有创新活力的机制 20

(五)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 21

21.完善气象预报业务法规和标准体系 21

22.推进业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22

四、重点项目 22

(一)数值预报业务能力建设 22

1.业务模式系统 23

2.多源资料快速融合同化 23

(二)气象预报业务能力建设 23

1.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 23

2.集合预报业务应用 23

3.气象灾害风险预警 24

4.多模式集成客观预测 24

5.气候现象预测 24

6.气象预报业务众创平台 24

7.气象预报业务检验评估 25

(三)预报员素质提升工程 25

五、保障措施 25

(一)加强组织领导 25

(二)强化协同发展 26

(三)加大投入力度 27

附表:

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关键指标

附图1:

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架构图

附图2:

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布局与分工图

序言

气象预报业务现代化是气象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气象预报是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气象预报水平是检验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发展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应始终围绕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核心目标,坚持需求牵引、强化创新驱动,以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气象预报业务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

本规划在总结和评估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面向国际气象科技发展前沿,统筹规划了天气预报业务和气候预测业务的无缝隙协同发展,明确了到2020年,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和环境气象、海洋气象、水文气象、航空气象、空间天气等专业气象预报以及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等现代气象预报业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现状与需求

(一)现状分析

2010年以来,短临、短期、中期、延伸期(11-30天)、月、季到年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测业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了强对流天气分类预警业务,全面开展了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省以下实时天气监测和短临预警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开展了乡镇预报和格点预报,建立了中期客观定量化预报和灾害性天气概率预报业务;发展了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现象的实时监测业务,建立了精细到县的延伸期(11-30天)、月、季客观化气候预测业务;基本建成环境气象业务体系,开展了精细化、格点化海洋气象预报,健全了按流域布局的水文气象业务中心,构建了基于降水致灾阈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初步建立了空间天气预报业务。

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客观化气象预报技术体系。

GRAPES全球模式(25公里分辨率)和区域模式(10公里分辨率)投入业务运行,国家和区域气象中心先后建立了高分辨率(3-9公里)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和快速更新同化系统;分辨率为110公里的第二代月(季)气候模式实现业务运行。

发展了多源资料融合同化、雷达回波外推及高分辨率模式产品融合预报等短临预报技术,建立了基于集合预报和多模式最优集成等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发展了月尺度重要天气过程预测(MAPFS)、多模式应用集成(MODES)、动力统计预测(FODAS)等客观化气候预测技术。

气象信息综合处理分析系统(MICAPS)升级到第四版、强天气临近预警系统(SWAN)和气候信息分析处理系统(CIPAS)升级到第二版。

初步建立了业务与科研结合的流程与机制。

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预报员全员轮训,建立了预报员上岗资格认证制度,建立了预报员国际交流培训常态化机制,开展了常态化气象预报技能竞赛。

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已覆盖全国28个省,组建了七个国家级预报员创新团队和一百多个省级创新团队。

建立了常态化预报总结和技术交流制度。

规范化业务管理不断增强。

初步建立了国家、省两级业务指导和市、县两级综合应用的集约化业务布局,基本建立了预报实时共享流程和省、市、县三级短临业务一体化流程。

制修订了20多项业务标准和规范,初步建立了涵盖各类气象预报业务的质量考核评估制度。

2010年以来,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60%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到15-30分钟,气温预报准确率超过80%,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小于70公里,全国月降水、温度预测准确率近5年平均为67.5分和77.5分。

全面完成了2010年和2011年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

(二)需求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攻坚阶段,面对新形势,加快发展现代气象预报业务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提出了新需求。

落实“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理念,预报预警的责任越来越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气象预报业务全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业对加快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提升气象预报服务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二是世界气象科技迅猛发展对提升气象预报核心技术提出了新挑战。

我国气象预报技术追赶世界气象科技先进水平、以科技引领业务现代化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转变气象预报业务发展方式增添了新动力。

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是创新气象预报业务发展新模式和新机制、构建气象预报发展新业态的大好时机。

四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对加快气象预报业务发展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构建智慧气象赋予了气象现代化的新内涵,对全面深化气象预报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气象预报业务能力和水平与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

一是气象预报科技支撑能力不足越发凸显,二是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显现,三是气象科技进步对预报员转型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四是业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为发展方向,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气象预报发展体制,构建开放合作的气象预报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气象预报业务与观测、服务、科技、人才以及各层级、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气象预报业务现代化,大力提升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预报预测精准、核心技术先进、业务平台智能、人才队伍强大、业务管理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气象预报业务整体实力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建成从分钟到年的无缝隙集约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24小时气象要素预报水平分辨率达1公里,时间分辨率达1小时,全国24小时暴雨公众预报准确率达到65%,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小于65公里,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超过30分钟,月温度和降水预测评分分别达到80分和72分,汛期降水预测评分达到80分。

建立以国家-省为核心的国家-省-市县三级集约化业务布局和逐时滚动、同步共享业务流程。

——建立以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为核心的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

GRAPES全球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10公里,可用预报时效达到8.5天;区域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1公里;建成能够同化非常规资料的逐小时快速更新同化系统。

全球气候预测业务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30公里。

发展多源资料融合分析、数值预报动力统计释用、集合预报应用和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等客观化预报预测技术体系。

——建设开源开放和汇集众智的智能化众创型业务发展平台。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基于统一数据环境和计算资源的众创型业务发展平台,实现MICAPS、CIPAS和数值模式等技术系统的开源开放,形成汇集众智、激励众创和成果共享的业务循环发展生态。

——形成适应业务技术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系。

推进预报员从过于依赖数值预报和经验的“传统型”向更多依靠科学分析、驾驭现代预报技术的“现代型”转变,大力提升预报员科学素养,适当提高预报员队伍数量,保证预报员每年有不少于3个月的时间集中从事预报研发和技术总结,逐步实现全国从事预报业务和研发的预报员数量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15%左右,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占全国预报员总数的2%左右。

建立预报员分级制度和岗位晋升机制,完善预报员技术总结和岗位培训制度,创造鼓励优秀预报员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

——健全覆盖业务全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

转变业务管理理念和方式,推进业务管理向健全标准规范制度、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管理转变,实现标准规范、检验评估、考核准入对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全流程的三个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围绕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核心目标,加快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深入发展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全力打造智能化众创型业务发展平台,着力构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系,不断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推进气象预报业务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

(一)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

推进预报在时空尺度和针对用户需求两个维度上的精细化和无缝隙发展。

建立从分钟到年的无缝隙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以“强化两端,提高中间”为重点,强化短时临近预警和延伸期(11-30天)到月、季气候预测,提升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报能力。

实现站点预报向格点/站点一体化预报转变。

大力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

合理布局各级预报业务,实现气象预报业务体系集约化发展。

1.构建无缝隙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

临近预报(0-2小时):

开展每6分钟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分别为10分钟和1公里的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

短时预报(0-12小时):

开展每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分别为1小时和1公里的气象要素格点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更新。

中短期预报(0-10天):

建立0-10天气象要素格点/站点一体化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业务,24小时预报逐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1小时和1公里,24-72小时预报每3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3小时和2.5公里,4-10天预报每6小时滚动制作、时空分辨率达到6小时和5公里,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更新;在国家级建立每日两次定时更新、时空分辨率为6小时和10公里的0-10天全球气象要素客观化格点预报业务。

延伸期预报(11-30天):

开展逐日更新、时空分辨率为1天和10-30公里的全国气温、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格点/站点预报业务,建立逐旬更新的精细到县的重要天气过程预测业务。

月、季、年预测:

开展精细到县的全国月、季、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