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8476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docx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docx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昆明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2008年7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的示范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

示范建设启动以来,根据“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6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队伍建设目标。

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的,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职教育专家。

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东盟地区知名”的全国示范高职名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

通过国内外培训取证,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经过三年的建设,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截止到2010年底,学校专任教师达到555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38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为346人,其中教授62人。

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5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其中1人为后备人才),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26名,专业带头人达到70人,2008~2010年,学校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达到374人,“双师型”教师达到478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3个;六个重点建设专业聘请兼职教师127人,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

1,教师队伍专兼比例日趋合理。

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措施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四种能力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鼓励在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关于鼓励教职工参加进修学习的暂行规定》,鼓励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能力。

2008年至2010年,学校有161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3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

学校为取得高一级学历层次或获得学位的教师报销学费125万元。

2、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能力。

选派教师到企业、农村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2008年至2010年12月,有70名教师到企业锻炼;36名教师到农村支教、挂职或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3、政策引导,鼓励教师提高职业能力

制定津贴标准,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的培训取证,并依托国家155技能鉴定所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与鉴定,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2008年,学校制定了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取证,提高职业能力的政策,凡学校在职在岗教师取得与本人所从事岗位相符合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者,自批准的下月起,每月按技师50元,高级技师80元的标准发给津贴。

2008年—2010年,学校有217人取得技师资格证,159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截止到2010年12月,学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达到374人。

4、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院校接受短期进修、参加高职师资教育教学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

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组织参加校内外、国内外学习培训的教师达3000人次,其中:

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习培训128人,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内高职师资培训150人,教育部“西部计划”出国深造10人,国内高校访问学者11人。

2010年8月,我校与澳大利亚澳中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合作,从六个重点建设专业中选派70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澳大利亚TafeIllawarra矿业学院和TafeSWSI学院进行培训,学习澳大利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观NSWU的采矿、选矿、冶炼、安全及环保等专业的校内实训条件;2010年7月和10月选派两批教师到德国学习考察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

选派教师到宁波、上海、厦门、成都等地参加教学能力、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专业培训;参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培训;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50多人次,均取得合格证书。

有70多名教师参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领军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示范建设期间,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名师评选管理办法》,2008年至2010年,学校有3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使我校省级教学名师达到4名;2010年校级教学名师增加到的26名。

学校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4个省级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既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又具有高级技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10年7月,学校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2010年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夏昌祥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团队按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的要求,努力推进团队自身建设。

根据冶金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抢抓机遇,更新观念,具备超前意识,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专业”的团队建设思路。

并要求团队全体成员“依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力争通过三年的团队建设,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教学、国际合作等各方面跃上新台阶”。

团队承担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项目设计引导+实践环节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材建设稳步推进,实训条件建设和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2、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由校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叶加冕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

叶加冕教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矿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矿山组组长,云南省矿业协会理事和开采设计、地质灾害评估专家组成员,是云南省内和行业内有影响的金属矿开采技术和矿山安全生产专家。

在其带领下,团队专任教师中新增省级专家4人,使团队中省级专家总数达到7人,广泛参与省内采矿、安全行业领域的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团队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团队成员翁春林教授在获得校级名师称号的基础上,2010年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段永祥教授被确定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配合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规划了13种核心课程教材和特色教材的编写任务,现已完成5种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余教材均计划于2010年内完成编写出版工作。

其中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工程爆破》教材获得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教材二等奖”。

3、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命名为省级教学团队。

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赵文亮教授是团队重要成员,2009年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赵文亮名师工作室”。

在赵文亮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展开了理论探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

赵文亮教授负责的测量工程重点专业,成为我省的第一个教育部改革试点专业。

该项目获得云南省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赵文亮教授主持的《控制测量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后,已成功成为云南省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之一。

2008年学校立项重点建设,团队获省部级奖5项;编著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工程测量》、《数字测图》、《地形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5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经过3年的建设,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示范能力强”的云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4、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教学团队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高红武教授,是学校校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教指委教学名师,团队重要成员学校目前唯一的女博士杨丽芳教授是全国冶金职教教学名师。

该团队有7位“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参与了《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均参与了《水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环境微生物学》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参与《水污染治理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增强了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2010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由校级教学名师时思教授担任负责人。

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钢结构工程施工》和《工程计量与计价》4门课程被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完成《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3门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编写;教学团队成员在建设期间,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厅级及以上课程立项2项。

2010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由省级教学名师龙志文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通过3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形成了由行业专家参与建设的专业群,由“双师”素质教师和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共同领衔建设的重点专业,由专业群领军人物、校企结合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双师”素质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教学团队。

团队负责人龙志文教授获得了“黄炎培全国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为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如:

让“双师型”教师优先参加教学科研课题,优先推荐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优先参与高职教材的编审,在职称评定和岗位竞聘等方面优先等,把实际工作中已经试行的建设理念变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双师素质,推动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

时间安排在1999年11月—2002年7月,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创建良好的研究环境,课题组实行联网沟通和联席会议制,摸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课题任务分解、分工,分析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并探索改进途径;第二步:

时间安排在2002年7月—2004年11月,课题的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充实师资队伍力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引进和培训等多途径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职教师资水平;第三步,时间安排在2004年11月—2005年12月,课题的总结和推广阶段,合理配置教师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中等职高办学效益。

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高级职业中学

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2008-2015)

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文件,2008年12月26日印发)为指导,根据《舒茶高级职业中学2008-2015年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订《舒茶高级职业中学2008-2015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安徽省舒茶高级职业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专任教师94人,各类情况如下:

从学历结构看:

研究生学历2人,大学本科学历的有91人,占教师总数的98.9%;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有1人,占教师总数的1.1%。

从职称结构看:

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6人,占教师总数的27.7%;具有中级职称的有26人,占教师总数的27.7%;具有初级职称的有42人,占教师总数的44.6%。

从年龄结构看:

35岁以下的教师有30人,占教师总数的31.9%;36到49岁的有61人,占教师总数的64.9%;50岁以上(未退休)有3人,占3.2%。

从专任教师结构看:

文化基础课教师有52人,占55.3%,专业及实训教师有42人,占44.7%。

有专业技能证的教师28人,占29.8%,无专业技能证的教师66人,占70.2%.

从上述状况分析可以看出:

我校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很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基本为中青年教师,但专业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学科带头人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精心培养,大力引进,用5-8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师德高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具体目标:

1、数量目标: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2015年在校生人数要达到3200人以上,按照师生比1:

20计算,教师的数量目标应定为160人,其中专任教师增加到120人。

2、全职专任教师结构目标:

(1)“双师型”教师比例:

全职专任教师中有70%左右属于“双师型”教师。

(2)学历结构目标:

全职专任教师全部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每个专业有2-3名技师。

(3)职务结构比例:

专任教师高级职务的比例提高到45%以上。

(4)骨干教师培养目标:

用滚动发展的模式,重点培养15名专业带头人,30名以上的45岁以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3、外聘教师管理目标:

制定外聘教师聘用办法,对兼职兼课教师规定必要条件和聘用程序,签订聘用合同,发给聘书。

建立外聘教师人才库,保证来源,保证质量,规范管理。

对因工作需要聘用的教师,签订聘用协议,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制和浮动工资奖励制度。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一)加强学校教师师德建设

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基础理论水平,普遍开展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教育,表彰和奖励师德优秀的教师,引导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奉献思想,坚定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的信心。

引导教师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做好表率。

引导教师主动尊重、理解、关爱学生,优化师生关系。

引导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重点,切实抓好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文化课教师重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的教育与研究;专业课教师重点学习和传授“四新”内容,积极参加“双师型”教师考核,提高实践能力和将新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的能力。

建立远程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的数字化平台,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素质水平。

制定教师成长规划,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每年派出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培训。

各专业要建立名师(骨干教师)工作室,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推广的研究和实践中锻炼成长。

所有教师接受一次以上“四新”培训,学校还可以开发、组织具有自己特色的培训项目,着力做好专业教师赴企业培训锻炼工作,所有专任专业教师在两年中接受一次以上不低于两个月的企业锻炼,了解市场和就业状况,丰富经验,提高动手能力,适应现代教学需要。

(四)拓展学校教师引进渠道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划拨专项经费,大力支持人才引进。

继续实行外引内培的人才建设模式,满足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需求。

制定详细的聘用计划,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落实。

原则上可按教师队伍总数25%的比例返聘外聘教师。

建立人才引进柔性机制,推行学校之间的教师互聘联聘制度,采取引进与聘用相结合的措施,拓宽教师来源的渠道,切实做好教师队伍的配备。

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和特殊技能人员担任我校专职或兼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2008-2015期间,每年从社会引进一、两名专职教师,引进教师可在3年内接受教师资格考核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五)积极组织和开展学校教师教科研活动

学校以教科室为核心,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并将研究活动与教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反思和创新,切实解决教学、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问题。

凡在省、市立项的研究课题,学校将给予人力、财力上的支持。

(六)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

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实行评聘分开,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

实行告诫和解聘制度,对聘任期内不能履行聘任全同的人员进行告诫和解聘。

改革分配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将教师收入与岗位贡献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将调整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为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职称晋升提供机会,不断激活职业学校人事管理机制。

五、专业带头人培养

(一)目标与要求:

培养15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逐步具备四种能力:

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建设与开发能力、教研教改能力;能够胜任2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主持并完成1项校级科研课题或1门精品课程建设。

(二)专业带头人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每年进行年度考核和年度验收;二是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以上的培训;三是主持教学教改研究和专业建设方案的制订;四是积极参与校企联办企业应用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五是带项目或课程进行省内外培训,参与学术交流。

六、“双师型”教师培养

(一)目标与要求:

培养“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70%左右;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建设与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措施:

“双师型”教师带课题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天以上的培训;“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方案的制订;“双师型”教师参与校企联办企业应用技术项目的研究;制定可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每年进行年度考核和年度验收;组织教师技能竞赛,促进“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七、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一)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自己的五年专业成长规划,填写《舒茶高级职业中学教师成长规划书》。

(二)学校教科室、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具体指导,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三)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设立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三级考核奖励,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六安市、安徽省优秀教师以及省级学科带头人的评比,为创建国家级重点学校打好基础。

八、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1、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激励和强化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力争人人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教师,即围绕一个专业方向、至少能够胜任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

对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进修培训、表彰先进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2、创造一个确保人才引进和队伍稳定的环境。

制订面向各级各类人才的更加灵活而又赋予个性化的人才政策;营造更加温馨和宽松的人文环境、更加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3、适当调整引进人才的政策,增强我校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优势。

(二)条件保障

切实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1、尽快解决引进教师的住房问题。

按照实际需要和人才引进计划,学校必须切实解决落实引进及外聘教师的住宿问题,提供一定数量的成套住房或单间,作为引进、外聘教师的过渡房。

2加大对教师进修、培训的投入力度,与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专业教师培训班,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短期培训,接受学科前沿知识。

(三)经费保障

为切实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满足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的需要,学校在经费安排上必须给予充分的保证。

关于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办法(试行)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部署,根据我校“立足南昌、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培养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师资”的办学定位,全面贯彻“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铸校、创新兴校”的办学理念,落实“师德高尚,素质全面、技能扎实、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努力彰显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和谐发展、学业和就业顺畅连接的办学特色。

学校决定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全面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总体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实施有师范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为了使这项工程得到稳步推进,全面落实,特制定本办法。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我校所培养的师范类“双师型”教师,是指根据师范专科教育的特点和需要,既能胜任高等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同时又具有基础教育(含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具有双重教师资质的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学校将通过引进适用人才和与对口学校联合培养两个途径,快速高效地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一)引进校外适用人才

     1、学校有计划地从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教研机构中物色和引进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科研能力并取得了研究生学历学位的人员充实到我校教师队伍中来。

     2、学校外聘一批适用的小学、幼儿园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研究者、管理者、教育教学一线人员为客座导师,为学生授课,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二)与对口学校联合培养

     1、全程式培养。

从2007年下半年起,凡招聘入校的见习期教师经岗前培训后,要有计划地分批到小学、幼儿园、特殊学校锻炼半年,担任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学工作和班级工作。

在锻炼学校的课时补贴比照学校标准执行,锻炼情况由教务处、督导组、各系部进行全程考查。

教师锻炼结束后由个人进行书面总结,锻炼学校作出评价,系部和教务处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锻炼的表现是见习教师能否按期转正和续聘的重要依据。

锻炼完成后,要建立起与小学或幼儿园的教研联系,对基础教育及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