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7633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docx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docx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育理论试题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教育教学知识测试试题

题号

总分

核分人

得分

(考试时间:

60分钟总分:

100分)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题号下。

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A.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B.公平性、民主性和普及性

C.发展性、普及性和实践性D.科学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获得的“四基”目标是()。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

B.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实践能力

C.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解题策略、基本活动经验

D.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解题策略

3.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的现代化。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

C.人D.教育结构

4.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求,其中最高级的需求是()。

A.安全需求B.社交需求

C.尊重需求D.自我实现需求

5.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

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A.传授学生知识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D.养成学生品德

6.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B.教师教的方式的变革

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

7.学习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主要是根据遗忘过程的()规律。

A.再认B.先快后慢

C.倒摄抑制D.前摄抑制

8.()是长方形的上位概念。

A.正方形B.菱形

C.平行四边形D.矩形

9.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将教师反思过程最适当地概括为()。

A.自我提问与思考过程B.自我完善过程

C.师生相互作用过程D.问题解决过程

10.在教学中创设一定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这种方法是()。

A.讲授法B.参观法

C.情境教学法D.循循善诱法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名言指的是要重视()。

A.榜样示范B.实际锻炼

C.陶冶教育D.说理教育

12.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原来的“空间与图形”改为()。

A.空间与几何B.图形与几何

C.空间与模型D.图形与模型

13.《三字经》说:

“教不严,师之惰”说明教师应该()。

A.信任学生B.了解教育对象

C.严格要求学生D.和学生交朋友

14.一个学生迟到了,推门而进,教师这时不由自主地转向教室门口。

这是注意的()。

A.分散B.起伏C.转移D.分配

15.“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

16.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迁移B.同化

C.顺应D.模仿

17.“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

A.全部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

B.只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C.二者都要关注,但关注“教师的教”重于关注“学生的学”

D.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并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18.袁老师班中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

经过观察,他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

你觉得,他应该在班级进行()。

A.积极的情感教育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D.良好性格的教育

19.主张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A.读书指导法B.发现法

C.暗示法D.实习法

20.有人对数学感兴趣,有人对文学感兴趣;有人喜欢高尚的内容,有人则喜欢繁琐的事物等。

这表明兴趣具有()。

A.稳定性       B.集中性

C.指向性   D.广度性

得分

评卷人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请将答案填在相应的题号下。

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3.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

4.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期,教育训练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5.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还是他人告知的,把学习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6.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了极限思想。

7.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

8.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9.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又要重视学生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

10.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都是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11.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不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

12.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这时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教师主导的教学。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14.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主要体现了量力而行的教学原则。

15.教育的专家与教学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这是因为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16.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迁移。

17.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18.新加坡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模象直观。

19.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20.学习新知识,首先应强调理解,而不是强调记忆。

得分

评卷人

三.材料题(10分)

 

1.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为社会培养出强适应型的复合人才。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00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问题:

(1)你认为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什么变化?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订?

答题要点:

(1)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到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2)课程改革起始阶段的2001年为了打破多年来沉闷的课程气氛,改变老师讲,学生听;少数学生是演员,多数学生是观众的被动接受式的课堂学习状况,2001版课标强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学习数学。

这在课改起始阶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根深蒂固。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课改出现了走极端的状况,有些老师认为只有“自主、合作、探究”才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排斥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讲授”。

为了避免课改走向极端,2011版课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这必将使数学课改走向健康发展。

 

四.论述题(10分)

 

爱因斯坦曾说:

“大多数教师的提问是浪费时间,那些提问是想了解学生不道什么,其实真正的提问艺术是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能够知道什么”。

结合你的教学观,谈谈你对爱因斯坦这段话的理解。

答:

答题要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所谓“知道什么”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能够知道什么”就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从而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在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能够发展到的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考试试题答案

A课程标准部分(35分)

一、填空题:

(每空0.5分,共15分)

1、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2、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7.在数学课标中,对总体目标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一、填空

  1、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法律意识)。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

  5、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二、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B、1995年9月1日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D),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A、耐心B、个性D、个体差异

  4、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B)

  A、知识是技能的表现B、技能是知识的表现C知识、技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D

  三、判断题,错的要改正

  1、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

  2、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V) 

  4、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

(*)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2、“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基本运算、简单的数量关系。

                 

3、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4、简要说明第一学段的评价建议是什么?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

5、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上的一种学习方式,谈谈在哪些情况下适合进行小组学习?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易混淆处;在思维的交锋处、发散处;在规律的探索处;在动手操作处。

C教学案例分析部分(40分)

一、案例分析(12分)

案例:

“面积的含义”中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出示面积比较接近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后,发言踊跃,纷纷说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

生1:

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个角对齐,然后把长方形多余的部分剪掉后放在正方形上面,再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再放在上面,多余的再剪掉,直到剪拼到最后,把正方形全盖上了,长方形还剩下一点儿,说明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

这个方法行不行?

生:

行。

生2:

我将透明方格纸分别放在两个图形上面数方格,长方形10个方格,正方形9个方格,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师:

你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挺好。

生3:

我是用一个小正方形比着在两个图形上面画格子,长方形里能画10个方格,正方形里只能画9个方格,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4:

我在图形上摆小方块,数一数,发现长方形上面一排摆5个,能摆2排,一共能摆10个小方块;正方形里一排摆3个,能摆3排,一共能摆9个小方块,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生5:

我是用摆小圆片的方法,长方形上能摆10个圆片,正方形上只能摆9个圆片,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生6:

我量了它们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5×2=10(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3×3=9(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

你知道得真多!

生7:

我也量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与宽,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要长,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7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其他学生也面露困惑之色)

师:

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这权且也算一种方法,到底行不行,我们今后会进一步研究。

师: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

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了不起!

我相信今后大家会有更多的方法。

……

请根据以上教学片段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6分)

答: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努力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学中学生是“动”起来了,但教师却满足于学生“自发”状态的发现,停留于不同方法的展现上。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信息,基本上教师默认的多,回应反馈的少,缺乏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确的讲授和适时的评价指导,很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对影响后继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放任不管,就会失去教师“教”的真正意义,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反思、比较、交流与提升的机会。

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纷纷说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后,教师应“趁热打铁”,继续通过适当的评价和引导,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地自行优化自己的思考方法,主动地拓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如果你是这位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你会怎么做?

(6分)

答:

比如,对于其中几位学生的发言可作如下回应反馈:

生1:

我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剪下来,再放在一起比一比,看最后谁露出来,谁的面积就大。

师:

这是一种剪拼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破坏了图形的原有形状,但也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这种剪拼的方法,在今后的平面图形的学习中用处可大了。

(有效的点拨和提炼)

……

生2:

用尺子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周长长,面积肯定就大。

师:

你认为周长长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肯定就大,是吗?

这个猜想很有价值,但是否成立,还必须通过验证才行。

下课后,你可以想办法验证一下,然后把你的验证结论告诉老师,好吗?

在学生展示了多种方法后。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

生1用的是剪拼重叠的方法,生2、生3和生4的方法很相似,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生5用的是摆小圆片的方法,以及我们现在还不太明白的直接列式计算的方法。

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更喜欢哪一种?

说说你的想法。

(必要的梳理和适时的引导)

生8:

我喜欢摆小圆片和数方格的方法,因为我觉得这样方便。

师:

在摆圆片和数方格的这两种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逐步逼近数学的核心)

生9:

我觉得摆圆片的方法更方便。

生10:

我不同意生9的意见。

用摆圆片的方法,图形的中间有空隙,容易出现误差,不如数方格的方法科学。

(这是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师:

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学生大都喜欢用数方格的方法)

师:

确实,用数方格的方法能铺满整个图形,比较精确,也比较科学。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比较几组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对下面的教学片断进行分析。

(8分)

教学片段:

小明家今秋收稻谷3500斤,扣除口粮和种子1500斤,尚有余粮2000斤,小明爸爸准备卖出去,你看怎么卖?

最多能卖多少元?

生:

老师,稻谷多少钱一斤,我们不知道是不能算的!

师:

稻谷0.86元/斤,谁能算出来?

生:

最多能卖1720元。

生:

老师能不能碾米以后卖呢?

师:

他提出疑问,能不能……

(分组讨论。

教师相机提供一些数据:

大米每斤1.50元

出米率72%

加工费100斤稻谷4元

信息汇总:

教师出示其中1~2位学生计算办法:

2000×72%=1440(斤)

1440×1.50=2160(元)

2000÷100×4=80(元)

2160-80=2080(元)

2080-1720=360(元)

生:

还有米糠呢?

360+米糠100=460(元)

……

案例分析:

1.“探索”学习,让“学”先行一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热点。

以本案为例,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调查、采集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反馈得到信息:

(1)丰收;

(2)亩产在1000斤左右;(3)新米很香;(4)有的小朋友家中没有田了,只好写别人的……使学生对有关问题形成初步认识。

学生经过充分探究、思考后学到的东西是书本知识根本无法给予的,学生发言的真实与精彩,更是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

这样在安排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行为过程无人干扰,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从而切实保证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也显得轻松、自然。

2.尊重教材,更应注重开发数学内容的价值。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

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捕捉、开发,然后通过教学动态地渗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两点:

(1)培养学生商品经济意识。

当意外发生时,我没有制止,而是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去讨论、比较、分析,及时抓住了这个教学契机,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后得到的结果是碾米后比直接卖稻谷多赚了460元。

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一种意识,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赚钱,而且赚钱要赚得合情、合理、合法。

(2)“学生之间的信息差”也是一种学习资源。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家住在镇上的学生比较多。

这次实践活动后,许多原先成绩优秀的学生少了发言权,而家住农村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成了主讲。

学生在讨论、汇报、交流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数学即生活。

数学活动回归生活必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架构起弹性空间。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学资源。

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地巩固新知、训练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它蕴涵的诸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教学价值。

当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被我们合理开发并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时,数学课也一定会精彩纷呈。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课程,自小学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A)

A.必修33B。

必修11C.选修33D。

选修3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