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7572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

课时作业(三十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如图为某种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淡水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图示,多边形的宽度为不同深度处的相对个体数。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池塘较深的部位

C、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群落

D、影响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因素可能有温度和溶氧量

答案:

D 解析:

该浮游动物在池塘的不同深度分布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该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池塘较浅的部位,B错误;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C错误;在子夜黑暗环境中,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池塘较浅的部位,中午光照强、温度高时,浮游动物分布在池塘较深的部位,由此推测浮游动物的移动可能与温度和溶氧量有关,D正确。

2、[2018·河南郑州一检]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C、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

D、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低

答案:

A 解析:

丰富度是群落的重要特征,B错误;竹子的高矮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属于群落的结构特征,C错误;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则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高,D错误。

3、[2018·福建龙岩一模]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相对于次生演替进程缓慢、时间长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改变

答案:

D 解析: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D错误。

4、下列各项中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是(  )

A、考察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群

B、某海洋水下多少米没有生物种群分布

C、某树林中鹰捕食山雀、兔子等生物

D、自然保护区中大熊猫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

D 解析:

优势种、边界、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种群数量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5、[2018·江苏镇江模拟]羊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黄晚,能较长时间提供青饲料。

研究发现,羊草株高达25cm时,较适宜放牧。

为研究放牧对羊草草原的影响,科研人员在一年内测定羊草的生长速率,结果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要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羊草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B、若过度放牧,羊草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其他杂草所取代,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羊草留茬高度为10cm时,其生长速率最大,说明适度利用草原可提高植被的生长速率

D、在牧业生产中,羊草收割后的留茬高度越高,其生长速率就越慢

答案:

B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羊草种群数量的变化,A项错误。

如果过度放牧,羊草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其他杂草所取代,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项正确。

据题图数据可知,羊草留茬高度为15cm时,其生长速率最大,C项错误。

根据题图可得,在一定范围内羊草收割后的留茬高度越高,其生长速率就越快,羊草收割后的留茬高度超过一定范围,其生长速率就逐渐减慢,D项错误。

6、[2018·山东青岛期末]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答案:

C 解析: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

7、[2018·河北衡水测试]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

B、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群落演替的原因在于群落内部变化,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D、在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

A 解析:

燕山海拔不同植被分布不同,是由于地形的起伏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共同影响,C错误;在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D错误。

8、[2018·北京海淀零模]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

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据此不能推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在各层次的分布,不同层次生物种类数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到影响,B正确。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别,但是无法推测某种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误。

9、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  )

答案:

D 解析:

题图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

各选项的图中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选项的图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选项的图表示寄生关系;C选项中甲、乙之间为竞争关系,而丙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D选项的图表示捕食关系。

10.[2018·湖南湘中名校教研教改联合体联考]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那里蚊子密集。

母螳螂会在交配后将公螳螂吃掉。

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题目中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

B、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C、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为0

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B 解析:

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题目中母螳螂和公螳螂属于同一种群,A错误;螳螂虫卵没有活动能力,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正确;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C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种群的空间分布,D错误。

11、[2018·湖南衡阳一模]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若各昆虫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可影响食物链结构,但对果树产量不会有影响

答案:

D 解析:

果园中有各种生物,此群落存在垂直结构,A项正确;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项正确;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项正确;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则对果树的产量会有影响,D项错误。

12、[2018·山东济南一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某一区域所有动植物种群构成一个群落

B、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动物的数量波动较大

D、在群落演替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灌木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

D 解析:

群落是某一区域所有生物的总和,不仅仅是动植物,还有微生物,A项错误;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是Nt=N0λt,B项错误;杂食性动物食物多,抗干扰能力强,数量波动较小,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中,灌木较草本高,更容易获得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D项正确。

13、[2018·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月考]分布在新疆新源县山区的第三纪遗存亚欧最大面积的野苹果林因遭遇“外来生物”小吉丁虫肆虐,受灾面积已达六成。

小吉丁虫将卵产于树干表面,幼虫从果树表皮进入内部蛀食皮层,成虫则以树叶为食,导致果树迅速干枯死亡。

(1)调查小吉丁虫卵的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

小吉丁虫产卵需要适宜的温度与光照,温度与光照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

(2)这片野苹果林构成的群落中,野苹果树最高,居于最上层,各种杂草较矮,居于较下层,说明该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杂草在野苹果树分布较为稀疏的位置比较茂盛,而在野苹果树下则数量很少或者不存在,这说明该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杂草与野苹果树之间具有________关系。

(3)从野苹果林最初被发现至今,人们为保护野苹果树,大量去除野苹果林中的杂草,人类活动的增强也使野苹果林中的动物大量减少,人类的这些活动使野苹果林的营养结构趋于________,大大降低了野苹果林的____________。

答案:

(1)样方 物理 

(2)垂直 水平 竞争 (3)简单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1)虫卵不能活动,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温度、光照属于物理信息。

(2)野苹果树、杂草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同,说明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杂草在野苹果林中不同位置分布不同,说明该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杂草和野苹果树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两者具有竞争关系。

(3)题干中人类活动会使野苹果林中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趋于简单。

14、[2018·福建毕业班质检]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单位:

株):

分层

优势种群

调查年份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顶层

锥栗

4

4

2

中间层

厚壳桂

107

30

1

下层

云南银柴

170

204

230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

(3)调查该样地锥栗种群数量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4)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

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竞争 

(2)垂直 光照 (3)可以 (4)1020株/hm2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进行五点取样或进行等距取样) (5)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或负反馈调节能力)

解析:

(1)云南银柴和厚壳桂都是植物,且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主要竞争阳光等资源。

(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

(3)因为锥栗数量较少,个体大,所以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

(4)表中的数据是0.2hm2样地的数量,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所以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204/0.2=1020(株/hm2)。

要使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靠,应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取其平均值。

15、[2018·新题预测]植被恢复是遏制退化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

选取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地,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不同退耕时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退耕时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样性指数

1.41

1.75

2.46

3.04

1.36

1.27

1.18

1.36

(1)调查该退耕地植物______________情况,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具有这种特征的意义:

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退耕地最终演替至相对稳定阶段主要由________(写出两种影响因素)等环境条件决定。

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退耕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退耕15~20年内,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同物种的分层 提高了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2)气候、土壤 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3)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取代

解析:

(1)群落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故调查该退耕地植物不同物种的分层情况,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还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退耕地最终演替至相对稳定阶段主要由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决定。

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3)据表格数据可知,退耕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退耕15~20年内,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主要是由于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取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