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7533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docx

《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docx

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资料

高职院校如何拓展服务功能

本报记者 高耀彬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通过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承担全省海尔产品售后技术培训的形式扩大服务范围,面向社会培养实用人才,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近年来,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拓宽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把眼光放在面向全社会服务、面向国际市场服务上,如参与国际合作为朝鲜培训冶金专业技术人才等,不仅大大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践:

发挥优势竞争“上岗”

  2003年10月,海尔集团要在山西选择一所高校承担全省海尔产品售后技术培训。

对于这类技术培训,许多院校都看不上或不愿做,认为是“小儿科”,与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没有多少关系。

同时,海尔集团对承担技术培训任务的院校也是有选择的,特别是对师资、办学条件等要求比较高。

  经过考察,海尔集团向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发出邀请,希望学院以承担全省海尔产品售后技术培训院校的形式参加竞标。

经过激烈的竞争,学院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训条件在山西同类的十几所院校中一举中标,成为海尔集团在山西省唯一的一所对全省海尔产品售后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的高职院校。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的合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定期对4000多名山西省海尔售后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参与全国海尔培训教材的编写,对海尔产品中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方案;二是开展海尔产品的售后技术服务,直接上门对海尔产品的用户进行产品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并对省内用户出现的疑难故障进行处理。

合作方式是,由学院提供培训场地以及用于技术服务的交通车辆,海尔集团为学院配置制冷类实训室、电子类实训室、电器类实训室和提供完整的电子信息处理设备。

  启示:

服务社会 提高效益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可以从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的这种合作中获得如下启示:

  ——高等职业院校将培养技能型人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创造了财富;既提高了能力,更学会怎样做人。

按照协议,海尔集团给学院提供在当前市场流行的产品样机用于培训。

学院培训中心在开展海尔售后技术培训的同时,也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针对具体产品的教学、培训,还有部分同学通过考核拿到了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高、中级技能等级证书。

在开展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学院组织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售后技术服务,对学生来说既是勤工俭学又是教学实践的延伸。

通过培训,学生对国内的企业文化、经营和服务理念有了全面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面对社会的技术服务过程中,提高了服务技能,受到了实践锻炼,缩短了社会适应期,从而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为今后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依靠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实现良性运转,只有办出特色,才有生命力。

2003年以来,学院培训中心针对海尔集团生产的6类产品完成了8期培训任务,共培训学员2000多人次,有800名海尔售后技术人员经考核合格后取得了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初、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学院的培训结业证书、海尔总部颁发的技术服务人员上岗证书;同时在技术服务方面开展了4个品类的售后技术服务。

学院提供的优质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

  ——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的技术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通过学生的这种专项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实现了由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制定,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企业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要真正培养出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着力打造一支相当数量的、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可以促进相关教师首先掌握新技术、新产品,把教师的专业实践落到实处,从而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加具体。

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教师整理、编写了用于全国海尔技术培训的电热培训教材,从而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4日第3版

发挥高职院校优势积极推进农民创业培训工程

一、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和二元经济社会所筑起的城乡隔绝冰山逐渐融化,大批农民涌向城市。

进城务工人员

广泛分布在城市各个行业,但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以及美容美发等服务业。

价劳动力对改革时期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7%,农民工以其无限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为中国经济

的发展,为所在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农民工群体自身的职

业状况有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而提升,能不能适应经济体制转变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提出新的

更高的要求呢?

我国经济的腾飞最终需要大量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职业技能过硬的人力资源。

而农

民工日复一日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干着低附加值、低回报的工作。

低的文化知识水平、单一的劳动技

能使得市场经济的门槛在他们面前显得高不可“跨”。

他们急需通过再教育和职业培训来提升自己

跨越这个门槛的能力和勇气。

同时,转轨时期企业若想谋求长远发展,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加大人

力资本投资,走现代化的管理发展之路。

然而,大部分企业还是不愿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

一方面是农民培训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是农民创业培训的供给严重不足,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和

供给陷入失衡状态。

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城

乡一体化进程,不仅需要将富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而且还要改变农民技能缺乏的现状。

这就

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农民创业培训的供求现状,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共同促进农民创业培训市场的均衡

良性发展。

二、提高农民创业水平是农林类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习实训场地和实践经验丰富、

理论知识扎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而这些对于要取得良好培训效果都是必不可少的。

高职院校

参与农民创业培训解决了为农民工办一次培训就要去找一次培训地方、请一次教师、临时准备培训

教材等问题。

另外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站,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可直接考

取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优越的条件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可以使农民得到一技之长。

长期以来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大量农民工只局限于建筑工地

等一些“体力活”行业。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有一技之长,就要从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做起

其次,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加他们的收人。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农民在城市就业范围狭窄、就业率低,多数只能靠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勉

强维持生计。

通过培训让持有“职业资格证”的农民工拿到了步人城市的“通行证”,更容易找到

工作,也更容易提高他们的收人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举办农民创业培训,一是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

高职院校的办学投人很大,

面向社会开设长期或短期、高层次或基础层次的培训正是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有

利条件和资源,提高高职院校的经济贡献度。

二是拓展了办学空间。

实行农民工培训教育,也拓展

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空间,为高职学院提供一定的生源和经济来源,既盘活了内部资源.又充分利用

了外部资源,同时还可进一步改善学历教育的师资、办学条件。

三、结合实际选好农民工培训内容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要针对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且素质不高的实际,根据现代企业对

员工的要求及知识型员工的条件,确定培训内容。

一是观念培训。

农村劳动力由于长期处于生产力落后、生产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的环境中,

思想观念陈旧。

为此,培训中增加“更新观念”的内容,引导农民从原来以生产为主的观念,向现

代开放型大市场转变;由畏首畏尾的观念,向敢想、敢干、放手,面向市场挑战转变;由知足常乐

、怕丢面子的乡土观念,向发家致富、不怕受挫折的思想转变。

培训中结合典型案例教育,真正使

农民工在思想上树立以下几个种观念,即市场观念、超前观念、广告观念、信息观念、安全观念、

法制观念、名优特观念、商标观念、外向观念、科技观念。

二是素质培训。

在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过程中,要以提高能力为中心,开设品行规范课、纪律

规范课,提高农民工自身素养,提高做人品位。

三是创业培训。

把鼓励农民创业作为重要培训内容之一,向农民传授“创业成功36条铁律”的

内容、创业计划的制订、市场分析方法、如何办理公司(企业)超市有关手续等,并组织农村劳动力

学习身边创业成功典型事例,引导农民工在本地创业.争当农村合作经济的带头人,或走向市场兴

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四是技能培训。

组织农民工学习技能,帮助农民工增强劳动本领,掌握一技之长。

在创新培训

形式上大做文章,每办一期培训班都依托企业(公司)联合办班,聘请企业(公司)岗位技术员讲课。

四、加强支持,保阵农民创业培训工程顺利进行

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

目前,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受到

了相当的重视,国家教育、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已将农民工培训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财政部等6部门联合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训目标和任务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并启动了农村劳

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千百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强化职业技能教育。

在这样大好环境与背

景下。

就储要各地方政府为农民工培训工作做出贡献,有效地促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

农民创业培训离不开经费的保障,各级财政要保证经费供给。

由于对农民工实施的培训基本上

是免费的,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的专项拨款与企业、社会的捐助。

一方面,各级财政的积极支

持,如财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另一方面,企业或

社会的热心捐助。

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高职教育“超市”

  “超市”是市场专用名词,它一般指商品供应者提供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商品供消费者自主选择,它打破了传统的柜台模式,消除了供应者与消费者的距离。

所谓高职教育“超市”,实际是借用商业中的这一名词,它指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培养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人才,供用人单位、学校、学生自主选择,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与市场的联系程度异常紧密,也因此受市场的影响较大,其影响既有生源市场,也有劳动力市场。

高职院校在我国发展历史不长,生源市场在高职院校发展初期,在其品牌形象树立时期,其影响程度要大一些,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从长远看,劳动力市场影响程度更甚。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及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投入受地方经济实力和市场的变化而波动,因而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率先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去竞争,在市场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树形象,在市场中创“超市”,培育高等职业教育“超市”,是高职院校走向市场、实现教育产业化的基本途径之一。

有些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因背靠企业,与市场更贴近,已具备高职教育“超市”的雏形,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目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灵活调整岗位和设置专业,加强教育创新,建立一个学生和学校可以相互选择的、适应企业和社会(社区)教育需求的高职教育“超市”。

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超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要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在专业设置中要体现实用性、前瞻性,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企业需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适销对路”的专业。

由于市场经济的波动性,用人单位对专业的选择也随之波动。

因而,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库”,敢于改造甚至放弃举办多年的就业难的老专业,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

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更应立足于对人才市场现状的准确把握和未来的预测。

要把英语、信息技术和德育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学、研、产、训合作办学,强化技术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关注和把握人才市场走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制,还给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和选择专业的权利。

适当延长学制,允许学生工读结合,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建立一个学校与学生互动的机制,推出更多的专业,采用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以搞活高职教育“超市”。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培训岗位

  加入WTO以后,经济增长形式复杂多变,产业结构调整更加频繁,新型产业的兴起更加司空见惯,人们的职业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从业岗位不断发生变化,“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下岗、就业,再下岗、再就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跳槽”现象日益普遍,人们可能在一生中要经历多次的岗位变动。

特别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的开发重点是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

高职教育应该瞄准企业、社会岗位需求,开展应有尽有的岗位培训,特别是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供学员选择,并可以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先培训后鉴定业务,以营造职业培训“超市”,为整个高职教育“超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网络

  1993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就业形势,适时提出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为我国的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渐规范与实施,将会形成一场“技能考证热”。

作为高职院校,应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在行业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校内建立与本校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机构,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体制,制定切实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的质量监控和管理,这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发展的机遇之一。

1,在高职院校建立相应机构,搞好职业技能鉴定。

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及统筹下,根据鉴定工作需要,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及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2.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专业调整和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

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要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进程,更新教学内容。

要将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职业技能的有关培训及时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更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对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分解量化,深化到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特别是实践教学计划及内容要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紧密结合,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3.结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起适应高职学生提高技能和职业素质需要的、满足职业技能鉴定条件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但使实习、实训基地成为教学和培训基地,也为逐步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创造实施条件。

4.要通过培养和培训的途径,尽快提高专业课和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不仅要在学历上达标,而且在技能上达到相应的水平。

并着力培养和培训一批能够胜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需要的考评员。

四、以市场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我国已加入WTO,国际竞争、交流与合作迅速增加,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愈明显。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已开始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合作研究、学者互访等,以适应国际化的形势。

高职教育有其人才培养特色,在发展上更应具有前瞻性,应紧紧跟上高教国际化的步伐。

高教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因此,高职教育从现在开始就应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改造旧有的内容,融合适应国际化的课程内容,构建适应高教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因为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育质量的高低也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上。

西方国家在高教领域较早地介入了国际化,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大学的课程中,开设了大量的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适应国际化的课程,积极主张学生加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族乃至风土人情的了解,使学生成为国际问题专家。

同样,日本的大学也扩大了教育国际化的课程,在高校普遍开设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关系、国际史等国际教育课程,在1966年就明确提出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因此,我国高职教育要紧紧赶上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必须借鉴他们的经验,在课程结构上要进行以下改革:

1,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中开设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

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文化,以及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课程。

2.在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

3.改革课程体系,不是简单地增加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是所有的课程都应当体现国际的观点,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同时,从教学管理上也要确立国际课程的位置,编制出相当数量的国际化标准课程和课程体系。

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才能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高职教育更应明确提出这样的口号:

“培养世界通用的高职人才”。

五、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非学历教育

  加入WTO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职教的教育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也将由“终结教育”发展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非学历教育)将从边缘走向核心。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自身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形成的模块化课程、长期稳定的职业基础课程体系及职业技术的培训管理经验的独特优势,发挥其在非学历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使高职教育的非学历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非学历教育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辅助性补充教育,而是使社会成员能不断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持续取得个人成就的十分重要的教育。

  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结构处于大变动的阶段,非学历教育在培养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它的作用并不低于学历教育。

其次,从微观层面上分析,非学历教育在培养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也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作用。

近阶段国际上已出现各种高技术、高水平的国际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微软公司的MCP(微软产品专家证书)、MCSE(微软系统工程师证书)、MCSD(微软系统开发专家证书)、网络设备公司的CCIE(网络专家证书)等。

我国加入WTO后,专业技术证书的作用必将提高,成为就职于外商外企者担负某种职务的必要条件。

因此,证书教育的必要性也将充分显示。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就是要适应终身学习的理念,要通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资格等级证书培训、合作办学等,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给从业人员的终身学习提供机会。

在非学历教育的培训中,高职教育要树立“培训全体从业人员”的人才培养理念,搞好开放办学,走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的道路,可以按照“上岗——培训——再上岗——再培训”的模式进行培训。

勿庸讳言,非学历教育的升级,一定会提高高职教育“超市”的品位。

六、以市场为导向开拓社区教育市场

  我国社区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增长点,正逐渐走近大众,深受百姓欢迎。

特大型企业的小区开发、安居工程实施,正在呼唤高职院校的介入。

高职院校的教育“超市”,如果忽视社区教育阵地,将会是一个没有后劲的“超市”。

  高职院校教育要立足社区,面向社会,兼顾其他领域。

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与独树一帜的社区教育接轨,如举办琴、棋、书、画学习班、老年大学等教育。

要以成功的、大众化的教育如外语、计算机等教育培训占领社区教育市场。

要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把职业技术、科技知识、卫生知识、法律知识带进社区,帮助建立学习型、文化型、科技型、绿色型社区;同时要为社区提供多种适合不同学历层次、年龄层次人员的教育服务,以此营造高职教育“超市”的人气,促进其更加繁荣。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

摘要:

经济结构调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须有人力资源的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不仅为学龄青年服务,还要为下岗人员、在职人员等社会青壮年服务;不仅办学历教育,还要办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做好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与经济结构调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结构调整人力资源

一、经济结构调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生产技术的创新都会引发产业革命,经济结构随之大调整,许多新的行业诞生,老行业也随技术革新而面目一新,也有些传统行业萎缩甚至消失。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铁路运输等行业诞生了,纺织业由手工转向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化,机械化渗入了各行各业。

19世纪电的发现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电讯行业诞生,电气化也渗入了各行各业,电成为方便灵活的动力,改变了传统工业的面貌。

20世纪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掀起了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信息产业的诞生并飞速发展,同样改变了各行各业的面貌,使它们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纵观300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不间断而且越来越加速。

一个国家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结合自己的国情,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就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要落后,要受制于人,这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尤为重要。

因此,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

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表现在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的比例上,越是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的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大;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一、二产业。

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1978年为28.1∶48.2∶23.7;2001年为15∶51∶34,进步很大,但比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

一产的比重大,说明这个国家还要为人民的温饱花很大精力;二、三产的比重大,说明这个国家可以用主要精力来满足人民和社会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

经济结构调整还涉及行业调整和行业内部的调整。

对有些较小的国家,它可以重点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行业,而有些行业可以不发展,靠全球化来调剂。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基本的、主要的需求依靠国外供给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有“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指导思想。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还要考虑人口大国的劳动就业问题,只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行,必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还是需要的。

同时,只注重发展信息产业也不全面,还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完成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有人力资源的支撑

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引发人力资源的新的需求和新的分配格局。

新兴产业的兴起,要求大量从事本产业的优秀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感到优秀软件开发、管理人才和蓝领软件工作者的紧缺就是一例;同时,产业的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