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7255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

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

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

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

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

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

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

2个1厘米是几厘米?

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

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

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会了什么本领?

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

(2)数学课本长()厘米。

(3)你的笔盒长()厘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1、3两小题。

2、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2、1米=()厘米100厘米=()米

3、5厘米+30厘米=()厘米70米-7米=()米

4、在下面的()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2)教室长8()

(3)钢笔长15()(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4,练习一7、8、9、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画、量整厘米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仔细、准确画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

一把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

2、请同学分别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或1米的物体。

3、口答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新授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做线段。

2、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线段的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提问:

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说明线段都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量法。

教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2)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中三条线段的长度。

4、教学例4。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

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5、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8题,全班练习,个别同学回答,集体订正。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总结

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那么线段有什么特征?

怎样画线段?

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

五、作业设计

1、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2、量一量再填空。

(1)()厘米

(2)()厘米

第二条线段比第一条线段长()厘米。

3、画一画

(1)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3厘米长7厘米的线段。

4、思考题

下图能数出()条线段。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长度单位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的6、8、10题及相应的补充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

4、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具准备:

学生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一找,让学生按老师要求分别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3厘米、8厘米、15厘米的长度。

2、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

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画一画。

(1)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9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4、判断题。

(1)一座楼房高12厘米。

()

(2)一张桌子长1厘米。

()

(3)小明手掌宽8米。

()

(4)一只杯子高10厘米。

()

二、指导练习

1、第6、8两小题引导学生先进行分别估计,并把估计数和测量结果填入课本空格中,把填写结果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能力如何。

2、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三、作业设计:

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1)数学课本的宽是14()。

(2)学校操场的长是70()。

(3)铅笔的长是15()。

(4)大树的高是6()。

2、下面的图中可数出几条线段,最短的一条长是几厘米。

上图有()条线段,最短的一条线段长()厘米。

3、下面是一条线段,请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另一条线段。

4、把下面各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49厘米12厘米25厘米1米

()>()>()>()

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第8——10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借助课本上的情景图引出计算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1.引出问题,进行估算。

⑴师: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海洋博物馆,

想去吗?

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

(出示第8题的主题图)

⑵师:

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

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

2.反馈。

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

认为二

(1)班和二

(2)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

剩下的二(3)班和二(4)

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第二种:

认为二

(1)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

剩下的二

(2)班和二(3)班可以再合乘一辆车。

……

3.验证。

师: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乘车方法,这些方法行吗?

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引出可以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⑴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

也可以请小棒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

交流。

⑵汇报。

可能会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

用口算验证,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所以这两个班可

以合乘一辆车。

方法二:

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所以可以合乘一辆车。

方法三:

用小棒来帮忙,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6根,就是66,比70少,可以合乘一辆车。

(课件演示)

方法四:

用竖式算,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0=6,在个位下面写6:

十位上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也等于66。

(课件演示)

 ⑶讨论你喜欢哪种算法,但保留大家的意见。

⑷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2个问题进行验证。

比较得出用竖式计算又对又快。

4.学习列竖式计算。

⑴师:

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

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

(请刚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上来介绍。

计算方法:

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也有些同学可能是从十位开始加的。

35+34=69

⑵师:

真不错,在验证第一种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创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这种方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再指名反馈。

(第1个问题:

36+34,个位6+4满十了要向十位进1。

36+34=70正好可以坐满一辆车。

第2个问题:

30+35=65,个位相加没满十,不用进位。

65比70小可以乘坐一辆车。

⑶同桌说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说出□里可以填几,(四人小组每人一题)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59+40=20+67=

5920

+40+67

□□□□

24+63=46+24=

2446

+63+24

□□□□

2.独立练习。

任选一组题目,用竖式做做

⑴62+17=36+24=

⑵3+84=43+17=

3.我帮你检查。

(练习)

17+20=1923+17=3050+26=7642+38=80

17235042

+2+17+26+38

19307680

⑴说说错误原因

⑵订正。

三、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知识(出示课本13页第1题。

1.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他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评价。

2.比比谁聪明。

3745

+2□+□5

5970

四、教师小结

师:

今天同学们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不但想出了乘车的办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板书:

笔算加法)。

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

(1)班和二(3)班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

这个问题留下来给大家课后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好不好?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学习内容:

P11~P12例3,练习二第3~6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在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熟练掌握进位加竖式计算。

2、发展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具有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学习难点:

明确为什么进位,怎样进位等问题。

教具准备:

小棒,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二

(1)班和二

(2)班、二(3)班和二(4)班分别可以合乘一辆车。

那猜一猜还有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怎么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引导列出加法算式。

预计学生列出以下算式:

[板书]

30+35[二

(2)班和二(3)班]30+34[二

(2)班和二(4)班]

36+34[二

(1)班和二(4)班]36+35[二

(2)班和二(4)班]

2、你们会计算吗?

请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3、你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自然引导得出二

(2)班和二(3)班、二

(2)班和二(4)班、二

(1)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但36+34、36+35可能不会计算。

)那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36+35怎么计算吧!

(注:

如学生没列出36+35这个算式,教师可以给出问题:

那么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引出算式36+35。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想办法算一算36+35。

(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小棒、竖式或口算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36+35的。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注:

以下几点汇报的顺序可以是随机的,但如果是汇报列竖式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摆小棒来说理)

(1)请摆小棒的学生汇报。

要引导学生说出:

怎样加?

先加什么?

让全体学生明确:

把单根的小棒合并,6根加5根有11根,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处,还剩下1根单根的小棒。

再把整捆的小棒与整捆的合起来。

3捆加3捆,再加新的一捆是7捆,合起来一共是7捆1根,即71根。

(2)请列竖式的学生汇报。

(边说教师边板书)引导学生说出:

先加什么?

怎么写?

你认为应从哪一位算起?

为什么?

最后共同得出:

先加个位上的数,6加5得11,在竖式横线下面的个位写1,在竖式横线上面的十位上进1,然后把进上来的1与十位上的数加起来一共是7,在横线下的十位写7。

特别注意在算十位上的数时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以避免遗忘。

(3)请口算的学生汇报。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3、比较小结:

和我们前面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根据上面的计算,二

(1)班和二(3)还能合乘一辆车吗?

5、做一做

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边做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

订正时指名说“个位上6加7得(),该怎样写?

”“个位上6加4得(),该怎样写?

(注意:

引入时的算式36+34,如果在前面没解决,可在这里解决。

三、总结提高

1、小组讨论: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从十位加起来进位方便吗?

2、汇报总结。

(1)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3、我们到海洋馆去看看[出示教材第12页情景图]。

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哪些问题?

能帮小朋友芳芳算一算吗?

(各请几位学生回答、板演、订正。

四、巩固运用

1、做练习二第3题。

摆一摆,算一算。

投影校对。

2、做练习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3、做练习二第5题。

独立完成,要进行对比。

4、做练习二第6题。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错在哪里?

怎样改正。

5、做第12页思考题。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学习内容:

练习二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笔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第一层练习

口算:

24+932+848+755+6

20+4985+1093-6064-6

二、第二层次练习

1、请每位小朋友写两道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

2、写完后每位小朋友用竖式算一算

3、小组交流

(1)讨论每位同学的计算是否正确

(2)把小组中的8道题目分类

4、全班反馈

(1)先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可分为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2)每类选一题说说计算方法,并比较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

三、第三层次练习

闯关游戏

1、第一关:

计算

43294062

+34+44+38+29

(先各自练,再指名板演,然后校对)

2、第二关:

填表(出示课本第7题,先让学生填在书上再校对))

3、第三关:

分蘑菇

(出示第8题)兔妈妈采了很多蘑菇,准备分给兔宝宝们。

于是兔妈妈先分给每个兔宝宝一只篮子,咦?

蘑菇上怎么有道数学题目呀?

原来兔宝宝们要找到蘑菇上题目得数与篮子里的数字一样才能吃到它。

这下兔宝宝们可着急了,你们能帮帮小兔吗?

4、第四关:

应用

(1)出示课本第9题:

表演新疆舞,需要女生28人,男生14人.一共需要多少人?

(先让学生齐读题目,再列式计算,然后校对)

(2)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逛玩具店。

(出示课本第10题玩具及单价)

①根据这些玩具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会列式计算吗?

②小玲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③小青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他可以买哪两样玩具?

四、小结并揭示课题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们今天做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板书课题)

五、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25+64=86+7=46+59=

56+37=43+28=9+47=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

P16~P17例1,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结合情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具:

教学挂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第17页主题图。

问:

你看到了什么?

请大家互相说一说!

(互相交流,感受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

2、北京申奥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日益强大。

那从什么地方看出北京赢了?

(主题图中的统计表)根据这些数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抽取出问题: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大家能解决吗?

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该怎样解答呢?

(引出算式:

56-22)

2、你能计算56-22吗?

试试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口算或列竖式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56-22的。

(重点讨论、交流笔算方法。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1)请口算的学生汇报。

(边说教师边板书。

)要引导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如:

50-20=30,3-2=4,30+4=34。

特别是要让他们明确口算时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为笔算减法列竖式正确对位做好准备。

(2)请列竖式的学生汇报。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手:

先用圆片摆一摆,用圆片直观图来帮助理解竖式计算算理。

A、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56,再从去掉22,观察还剩多少?

(一生到前面摆,边摆边说。

B、试着列出竖式来。

说一说怎么计算?

列竖式要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可以从个位减起,也可以从十位减起。

C、小结:

在笔算这样的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也要象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相减,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减,不管先算个位还是先算十位都可以,但老师建议大家先从个位算起。

3、做一做

分小组进行计算比赛: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算法交流。

三、巩固运用

1、做练习三第1题。

教师注意指导个别学生会看小圆直观图。

2、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

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独立完成练习三第3题。

教师巡视、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图意。

树上有32个桃,摘了11个,还剩多少个?

列式计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不明白?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退位减

学习内容:

P18-19例2、例3,做一做第2题,练习三第5-7题。

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