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一单元表格教案打印独坐敬亭山董玉萍.docx
《四下第一单元表格教案打印独坐敬亭山董玉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第一单元表格教案打印独坐敬亭山董玉萍.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下第一单元表格教案打印独坐敬亭山董玉萍
乌市第六十二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内容
主讲人
参加人员
2015.2.27
办公室
第一单元
董玉萍
四年级语文老师
交流人
讨论交流内容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
材
分
析
1、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诗词都描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表现了是人对山水的热爱,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独坐敬亭山》描写孤独的李白在敬亭山下的感受;《望洞庭》中诗人刘禹锡描述了美丽的洞庭湖的景色;《忆江南》的作者白居易描写了江南的美好风光。
教
学
目
标
要
求
1、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措施
1、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
材
分
析
2、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课,这是精读课文。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
先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桂林山水的山、水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最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有游”做了总结。
使读者更能体会道一种意境之美。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式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
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
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
教
学
目
标
要
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措施
1、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
给学生直观出示各种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对桂林由水有个直观的感受,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
通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教
材
分
析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教
学
目
标
要
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措施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
材
分
析
4*七月的天山
《七月的天山》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
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
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教
学
目
标
要
求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等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
3、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措施
本课教学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
材
分
析
语文园地一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
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和交往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
要按一定顺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在上学期的作文训练中,曾安排过写一处景物的内容,这次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特别是要求按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具体。
这一次“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
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表达方式继续深入思考,并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
教学时,可让学生思考例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说说这组对话的大概意思,懂得了什么。
接着可让学生回忆本组课文,从文中找一找,去发现写作上还有哪些特点,把这些特点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体会这种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排比的修辞知识不必讲给学生。
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只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懂得大概的意思。
在初步感知后,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还可通过抄写,帮助记忆。
本次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教
学
目
标
要
求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措施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
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和交往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本次习作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1、古诗词三首
课题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及学具准备:
学生:
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复备
(补充修改完整)
一、走近李白,引入课题本环节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学生似曾相识的李白诗句入手,从学生关于诗人李白的已有积累切入,引导学生开始本课的学习,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并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
二、初读古诗,感知孤独本环节,
三、探究诗意,理解孤独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
(四)拓展补充:
1.导入:
对于一代诗仙李白,也许你觉得并不陌生,能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吗?
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与认识。
演播课件,呈现画面,学生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
师:
今天我们又将认识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板书诗题:
《独坐敬亭山》,学生齐读诗题。
2.教师简介敬亭山。
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
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1、读题,解题。
(1)师:
谁知道敬亭山?
(讲解:
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
(2)再读题。
师:
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它带着点什么?
(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
2、读古诗。
1、找:
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
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建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
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云吗?
有鸟吗?
只有什么?
(敬亭山)
4、体会孤独
(1)师: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孤独)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孤独”呢?
师:
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了孤独?
(2)课件介绍背景:
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
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师:
现在你明白了吗?
(3)再读前两句:
。
5、配乐,师范读,生齐读。
6、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
出示《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自由读,感受李白。
师:
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2、交流。
师: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哪些人会想着他?
师小结:
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学生自由谈感受
学生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
齐读课题
学生再读诗题
学生交流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质疑
生找
交流
生齐读前两句。
生交流。
指名读,齐读
生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生读。
齐读,指名读。
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板书预设: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孤独寂寞
山相对
课文望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习《望洞庭》,用正确的方法朗读诗歌,读出诗歌所表现出的韵味和含义,了解全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升华至朗诵,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点词语“望”“和”“镜”等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学生升华品味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如何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字词大胆进行想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诠释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复备
(补充修改完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朗读诗歌,观察美景。
三.通过美图,理解全诗。
此三问为第一句的重点,将重点词语和“两相和”紧密联系,让学生能从美景的欣赏中准确找出“两相和”的原因。
紧紧围绕着中心词“望”,让学生明白“望”能够发现如此之多的美景。
四、小练笔
再次升华,由读到写,让学生写出如同游记一般的几句话或者一段话
1.课前谈话,背诵曾经学过的古诗。
2.导入课题。
3..从一幅优美的图画中去进行观察,并给出这些美丽景色的地点:
洞庭。
1.观察洞庭的距离是远还是近?
(远)
2.从哪个字能看出来?
(望)
3.围绕着图画,自由读全诗,读出一定的节奏。
自由读诗后,请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1.通过夜间的洞庭湖美景,再次询问学生能望见什么(在询问的过程中对学生所说词句进行适当补充完善)。
2.由重点词语“湖光”,“秋月”,品味当时洞庭湖上的那一片安静的风光,理解“湖光”从何而来,“秋月”对我们在夜色中观察洞庭湖起到了哪些作用。
3.在洞庭湖中,能看见几幅图画呢?
分别在哪里?
为什么你能够望见?
4.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忍心破坏吗?
所以我们要如何观察?
5.我们不忍心破坏,那大自然忍心破坏吗?
你从哪里能感觉出来?
6.水面像什么?
像一面什么样子的镜子?
原因是什么?
7.原来水面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难怪你能看见两幅图画。
再读一二句。
(通过“镜未磨”很自然地联系回第一句话的画面,使两句诗有机结合。
)
8.孩子们,大自然虽然不忍心去打扰洞庭湖的美梦,可它用自己的笔为洞庭湖添上了大自然里最美丽的颜色。
望一望,它都为哪些美丽景色画上了一层外衣呢?
9,孩子们,原来大自然妈妈没有打扰洞庭湖的美梦,是想送给她一件青葱翠绿的外衣啊,让我们再远一点,读——遥望洞庭山水翠。
10.平静的水面装下了洞庭湖的所有美景,这水可真像是一个——盘子。
什么颜色的盘子?
为什么是银白色的?
11.银白色的盘子里装了些什么呢?
12.再读全诗,感受洞庭湖安静祥和的意境。
13.出示白天的洞庭湖,与夜晚的洞庭湖进行比较。
14.揭示“望”在全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15.配合音乐,再读全诗。
1.欣赏音乐,再次回忆。
2将刚才洞庭湖美景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背诵已经学过的古诗
齐读课题
指名回答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全诗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交流
生找
交流
生齐读前两句。
生交流。
齐读:
遥望洞庭山水翠
学生畅所欲言
指名读,齐读
生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板书预设:
望洞庭
洞庭湖铜镜、白银盘
君山一青螺
课文忆江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复备
(补充修改完整)
一、创设情境、诗意导入
调动多种感官;创设诗意情境;揭示本节课题。
二、探究诗意,以读促情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品词赏句,想象感悟。
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感悟情感,领会技巧,体味韵律。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使学生由点到面领悟诗词的特点。
五、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审美情趣。
1、导入:
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
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导入新课。
介绍“词”与“词牌名”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忆”是什么意思?
(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
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
江南——好。
引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
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
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
(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再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
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
(读词) 师:
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
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
(读词)
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
诗人庆幸。
(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
2、总结: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古人唱歌兼唱情!
”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
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同学们请听:
播放《忆江南》歌曲。
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体味诗词的情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关键词语关系到对诗文的正确理解,强化记忆有助于理解诗意。
品读诗歌;探究手法;明确要点。
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体会江花和春水就这样互相映衬的美。
男女生合作读。
生个性化诵读。
简单渗透背景。
理解“风景旧曾谙”。
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个性化诵读。
千言万语道不尽诗人对江南人的留恋和怀念,只浓缩成最最朴素的三个字——江南好!
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深情诵读全词。
(配乐)
闭上眼睛,让我们沉浸在这美好的回忆里。
(背诵)
用刚才学习第一首词的方法来自学其一其二。
何日又去月中寻桂?
何日重到钱塘看潮?
何日再品那醉人的美酒?
何日再赏吴娃优美的舞姿?
——(引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生接读)
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板书预设:
忆江南
词牌名
白居易
景美情浓
课题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漓江、无暇、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并能通过朗读或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其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享受审美的乐趣
5、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1、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2、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风景。
教具及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复备
(补充修改完整)
一、创设情景,诱发美
。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
三、探究课文,品味美
学生观看课件和录像,给了他们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学生就产生了初步的感受读中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不仅能感受和再现。
1、师:
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2、师:
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1、师:
这么美的景,怎能让人不喜欢呢?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字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我相信同学们能读得好!
遇到难读的地方,向同桌请教,并多读几遍。
(此遍朗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2、说一说: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一)、读中感受美
1、感受“水”美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
(2)、你能把漓江的水美美地读出来吗?
(3)、说一说: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感受“山”美
(1)、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展示:
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
(2)、你打算怎样来读桂林的山呢?
(3)、播放课文配乐(学生配乐读文)
(4)、说一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欣赏,然后谈感受。
学生: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4、回答:
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美。
)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