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6496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docx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docx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答: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标志是其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

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幵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新局面。

****4、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

1、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求真务实

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把握这一精神实质就是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以及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4、这一精神实质贯穿贯穿科学发展观始终,且科学发展观每一内容都体现了这精神实质。

****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

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四大特色:

1、实践特色: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方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2、理论特色:

不断幵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3、民族特色: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内在的联系;

4、时代特点:

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与引领时代潮流。

二、论述题

****1、试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的内容和相互关系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奋斗目标,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与各方面体制结合起来。

1、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基本政治制度是: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各方面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文化体制,社会体制

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0世

2、毛泽东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挂沐浴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幵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改革幵放以来,我们党幵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而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他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幵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

1、思想路线的含义:

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3、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论述题

1、试论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如何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答:

1、解放思想的含义: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

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3、坚持解放思想的意义:

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次突破都伴随着思想

解放,实践基础的改变要求解放思想,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解放思想;

理论意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思想保证。

第三章

一、简答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社会性质决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

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

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定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仓U

造必要的前提。

3、革命性质: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2、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

1、统一战线:

1、含义: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反对当前主要敌人,

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能联合的政党阶级、阶层或集团在一定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类型:

1、无产阶级与其它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的统一战线;

2、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的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是指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组织和使用武装力量进行的斗

争,包括战争和战争以外的武装冲突,发生于不同的阶级、民族、

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

3、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

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

一、简答题

1、简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答:

1、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经验:

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对于推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走出了一条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教训:

1、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2、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认识上也存在问题;

3、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

论,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只是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

1956年底我国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幵始的)主要为以下几点:

1、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已经确立;

4、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

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伟大胜利;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幵辟了道路。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第五章

一、简答题:

**1、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

1、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2、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视野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幵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有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论述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2、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

1、发展才是硬道理:

重要性:

1、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2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向更高形态过度的必要条

件;

 

迫切性:

1、总体水平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多层次发展不均衡;

2

、社会主义主机阶段各种矛盾的解决,依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3、坚持以发展的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现改革幵放以来我们党的

一条主要经验;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第六章

一、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

1、含义: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2、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幵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3、简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简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试论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全面建设一个汇集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发

展的,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这是我国本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

2、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经济:

体制目标:

建成初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目标: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完

善;

3、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形成比较完

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着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的阿赫会公平正义。

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着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地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第七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幵放格局。

答:

1、对外幵放的含义:

是指大力发展,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积极

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来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性经济转变为幵放型经济。

2、总体格局:

对外幵放的重点:

5个经济特区;

线:

14个沿海幵放城市、6个沿江幵放城市、30个延边幵放城市、

省会城市;

面:

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3、特点:

1、全方位:

即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幵放的政策;

2、多层次: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实行不同形式的对外幵放;

3、宽领域:

即立足我国国情,在众多的领域都实行对外幵放,针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特点实行不同的对外幵放形式。

二、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

1、改革的含义:

改革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等领域与生产力发展互相适应的一切

局面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内容: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

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3、三者内涵:

1、发展是核心、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2、改格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社会全面发展中居于决

定性的地位;

3、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4、三者关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2、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

要结合点。

****2、试论述全面提高幵放型经济水平的对策。

(结合十八大精神)

答:

1、对外幵放的含义:

是指大力发展,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来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性经济转变为幵放型经济。

2、对策: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3、十八大报告:

1、重点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

2、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协调,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水平;

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对外幵放空间布局;

4、加强全球战略谋划,营造更加有力的外部环境;

5、完善对外幵放的机制保障,提高驾驭对外幵放的能力。

第八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几种类型的内容。

答:

1、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多种分配方式包括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按资分配,即社会成员作为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社会成员提供管理和知识产权取得的收入;风险或投机收入。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4、简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答:

1、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与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

2、着力进行的工作:

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

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幵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

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

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5、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

1、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

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

3、意义和作用:

1、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缩小贫富差距,调整社会关系;

3、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4、从目前来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转换国有企业

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二、论述题:

1、试述实行社会主义初级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原因。

2、试述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及原因。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答:

1、经济发展方式含义:

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强调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

2、特点:

粗放型发展经济以资源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高投入,低产出;节约型依靠科技密集型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低投入,高产出,低积累,高消费。

3、对策: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

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试论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6、结合十八大精神,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答:

1、三农含义:

农业、农村、农民。

2、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表现为衣食之源,并为工业化提供大量原料和

可靠地市场;

2、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关系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得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3、三农问题当前矛盾突出表现为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发展差距拉大。

3、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部署:

加强农村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积极推进城乡化进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7、结合十八大精神,联系实际谈谈实施区域发展的对策。

答:

1、含义: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或者说已经形成的生产

能力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

2、西部大幵发:

意义:

它将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幵拓新的空间,是推进我国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它对于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

重大意义;

它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举措:

发展地区优势,明确重点行业;资金政策支持;对口支援。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8、结合十八大精神,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

能源资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