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9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苏教版教案设计.docx
《唐诗宋词选读9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苏教版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选读9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苏教版教案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选读9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苏教版教案设计
答:
优点:
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用来发电。
唐诗宋词选读9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苏教版教案设计)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学生简介李清照
2.教师补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
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
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
⑴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⑵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4.你认为这首词是她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5.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6.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
她为什么要这样问?
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明确:
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7.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
明确: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8.《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9.技巧鉴赏: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⑴拟人。
“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
形象生动。
⑵借代。
“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⑶设问。
“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⑷反复。
“知否,知否”。
⑸隐喻。
“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
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
男尊女卑。
这个思想性更强。
三.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本词作于什么季节?
如何突出节令特征?
明确:
写于重阳节,初秋天气,白昼还很长,夜里天气已变凉,西风吹卷着窗帘,菊花怒放。
作者正是抓住气温变化大、西风吹来、菊花盛开等现象突出秋天节令特点。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试在词中找)
明确:
借长日、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5.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明确:
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
6.词人还运用了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
明确:
独坐、孤眠、自斟。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小结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补充资料: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
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
“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四.鉴赏《满江红怒发冲冠》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作者:
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
字鹏举。
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
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
靖康元年(1126),复投军于赵构大元帅府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后隶属副元帅宗泽,在黄河南北屡败金军。
二年,北宋亡,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
岳飞上书反对宋室南迁,力请高宗赵构北渡亲征,恢复中原,被革职。
背景: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初年。
当时由于广大军民奋起自卫反击,金兵连连受挫,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方面的变化,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可能性正在出现。
词中所表达的那种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对还我山河振兴宋朝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词中表达了抗金救国的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念,体现了大无畏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上片:
抒写作者渴望卫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下片:
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4.名句鉴赏
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
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
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
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
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⑷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⑸“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
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5.《满江红怒发冲冠》小结
这首词情辞慷慨,悲壮激昂,既是战斗的誓言,又像是进军的号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性格和雪耻复仇的坚定的信念,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五.作业布置背熟这三首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古代词人的创作是自然、真挚的情感的流露,因此,题材往往来自于生活的周围。
自然界的万物便是他们的题材库。
尤其是能寄托他们的思想性格的自然景物,更是他们常用来言志的题材。
二.鉴赏《卜算子咏梅》
1.学生一齐背《卜算子咏梅》。
2.学生介绍陆游,教师补充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
他也是重要的词人。
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注】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
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
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
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
4.你认为词篇中哪些是关键的词语?
明确:
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
5.概括词中所表现出的梅的品质。
⑴生长处所→“驿外断桥边”(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
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
"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
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
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
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
"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
⑵生长环境→"无意苦争春",
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以上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
“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
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
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的至死不变。
6.《卜算子咏梅》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
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
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三.鉴赏《扬州慢淮左名都》
1.学生背诵。
2.简介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精通音乐。
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乃往来鄂、赣、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诗人词客交游。
死于杭州。
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人道人诗集》;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曲》。
3.简介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
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4.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⑴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⑵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⑶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
(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
景(色)、声
⑷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
(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
空城(废池)
⑸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
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明确: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
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
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
“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5.找一找《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的来历和作用。
四.鉴赏《鬲溪梅令》
1.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此词实为怀念合肥情侣之作。
在这首词中,词人灵心独运,用想象营造出一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
五.作业布置
背诵这三首词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
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
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
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
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
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
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
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师:
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乐于归隐_____(正)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______(反)
桓温--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
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
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
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
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
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
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
空旷辽远。
语言:
大气豪放。
师: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
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
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青玉案元夕》教案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概括词人笔下“元夕”的特点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龙弄鱼,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上阕:
元宵佳节空盛况
浓墨重彩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阕:
万人丛中觅情人
①“那人”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没加入狂欢的行列?
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内心十分孤独、寂寞。
鉴赏要点
②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
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本词艺术特色:
①托寓手法。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②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
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
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
这是豪放词的特点。
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说说你的理由。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
本词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