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全套课件1-概述_精品文档.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6350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全套课件1-概述_精品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心理咨询全套课件1-概述_精品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心理咨询全套课件1-概述_精品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心理咨询全套课件1-概述_精品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心理咨询全套课件1-概述_精品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全套课件1-概述_精品文档.ppt

《心理咨询全套课件1-概述_精品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全套课件1-概述_精品文档.ppt(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咨询全套课件1-概述_精品文档.ppt

1,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2,概述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3,发展心理学的含义,广义上,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的发展: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它包括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个体心理的发展:

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过程。

4,1、动物心理的进化属于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的内容,它说明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主要为神经系统的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由刺激反应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哺乳类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

种系心理的发展,5,动物的智慧行为实验,黑猩猩被关在栅栏内,栅栏外较远处放有水果,栅栏内有两根竹竿,但都太短,单独使用都不能够取水果。

但竹竿上有孔,如果一根竹竿插到另一根上就能够取到水果。

研究发现,猩猩能够把两根竹竿连在一起,取到栅栏外的水果。

(苛勒的实验),6,动物的智慧行为实验,2002年8月科学杂志报道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乌鸦会做鱼钩取得高颈试管中的食物。

7,动物的智慧行为实验,动物的智慧行为实验说明:

它们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利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解决一些问题,具有了初级思维。

这种初级思维为人类思维的发展做了生物学的准备,8,2、人类心理的进化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人类的心理由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动物心理有联系但又有本质的不同。

人类的心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人类心理的发展,9,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10,发展及其主要特点,发展是指从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的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它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而且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

但是,由于疾病、疲劳、药物等原因导致的心理变化就不属于发展的范畴,因为这一类的变化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变化,可以通过休息或治疗得到恢复。

11,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三)不平衡性(四)个别差异性,1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人们对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持有不同的观点。

连续论者:

强调发展的连续性,认为心理的发展只是数量的变化,一个婴儿与成人仅在量的方面有差别,儿童是成人的一个缩影。

在中世纪绘画中出现的儿童形象便是小大人(miniatureadult)。

直到19世纪以前,还没有真正的儿童读物。

13,14,阶段论者:

认为发展要经历一些不连续的步骤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或水平上,行为的组织有着质的差异。

强调发展过程是阶段性的,而不是平稳或连续的。

15,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观点: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既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心理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只发生一些细微变化,即属于量的积累,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新质要素取代旧质要素占据主要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出发展中的间断或跳跃现象,意味着新的阶段形成。

16,如,从儿童动作的发展看,6、7个月时儿童开始爬行,先是腹部着地慢慢爬,再到靠手膝爬行,由不熟练的爬行到熟练的爬行,这种爬行技能上的变化体现着儿童动作发展的连续性;但在一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站立和直立行走。

由爬行到直立行走,不只是爬行技能的简单扩展,而是出现了本质不同的行为模式,即进入动作发展的新阶段,但该阶段还会保留或表现出爬行。

例如,儿童刚刚开始直立行走时,行走动作还不熟练,在需要快速移动或疲劳时,小孩还会爬行。

17,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个体身心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两条法则进行:

自上而下(头尾)法则:

头部动作躯干动作脚动作,即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从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

动作发展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晚。

如,上肢动作:

肩头和上臂肘腕手指,18,定向性与顺序性,19,定向性与顺序性,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

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

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20,不平衡性,个体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不是按一个模式进行,也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进行,而是表现出不平衡性。

从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看,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快后慢,9岁时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的发展则是先慢后快,在青春期前发展缓慢,一到青春期(女童1112岁,男童1314岁)则快速发展。

从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看,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

幼儿前期是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童年期是一个平稳发展期,而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在整个成年期是一个少变化期,最后老年期是下降期。

21,个别差异性,一般说来,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基本的发展阶段。

但是不同正常范围内的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发展的领域等等总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如,从智力发展速度看,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从智力水平看,有的智力平平,有的智力超常;从个人的优势领域看,有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得好,有的儿童动作发展得好。

22,个别差异性,白痴学者(idiotsavant)是指轻度或中度精神发育不全(IQ低于70),而同时在某(些)方面具有超群认知功能的人。

其特殊才能可表现在日期推算、计算数字、音乐、绘画、背诵、查阅字典、下象棋,甚至是某一专业知识领域。

23,个别差异性,心理学假说认为,智力由一般智力和个别智力构成,前者代表智力的整体结构,后者代表智力的各个特殊方面,如计算能力、特殊记忆、音乐才能等。

一般智力和个别智力之间,各种个别智力之间,其发展程度并不均衡协调,白痴学者就是这种不均衡性的一种突出表现。

24,个别差异性,“熟悉块”假说认为,日期推算等行为强烈地激发着脑内作为动机性行为神经基础的“奖赏系统”,从而出现了“自我刺激”行为。

所谓“自我刺激”,就是自我追寻某一特定刺激,并以刺激本身作为奖赏并感到满足。

由于“自我刺激”的作用,患者脑内储存了大量的数字关系,形成了有利于快速提取的“熟悉块”。

25,个别差异性,神经电生理假说则提出,白痴学者可能是由大脑皮层各区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患者在总体上脑功能发育不全,但局部区域可能存在代偿性的超常发育。

26,心理年龄阶段与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7,个体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迄今为止,如何正确、科学地划分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这一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适当的解决。

28,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

柏曼以内分泌腺为标准:

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体时期(童年期)性腺时期(青年时期)以种系演化作为划分标准:

施太伦“复演说”幼儿期(6岁前)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意识的学习期(6岁到13岁)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青年成熟期(14岁至18岁)近代文化阶段,29,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

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30,以个性特征为划分标准:

埃里克森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自主性对羞怯(24岁)主动对内疚(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2)岁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2650岁)完善感对厌倦感(50死亡),31,以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

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直接的情绪交往活动(01岁)摆弄实物活动(13岁)参加游戏活动(47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3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常用划分方式,胎儿期(从受精卵出生)婴儿期(02岁)新生儿期(01个月)乳儿期(01岁)幼儿期(2、3岁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青少年期(11、12岁18、19岁)成年早期(2038、39岁)成年中期(4060岁)成年晚期(60),33,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4,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年龄有关系,但又不是由年龄决定。

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只代表某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该年龄阶段的所有个体的个别特征。

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5,发展的年龄特征,1、第一反抗期年龄:

24岁特点:

随着动作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空间得以拓展,导致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增强,对于大人的要求与命令,“我不要”、“偏不”成了常用语。

36,发展的年龄特征,原因:

孩子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把握某件事的进程。

好玩的动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操作与控制。

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大人的过度反应强化孩子的行为。

要是父母的反应方式在他看来新奇有趣,他还会重复去做。

37,发展的年龄特征,2、自我中心主义年龄:

6岁以前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

此外,由于儿童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和物理的现象,思维还具有“泛灵论”的特点即倾向于将活动着的任何物体都视为有生命的。

38,发展的年龄特征,3、儿童期的多动行为年龄:

610岁特点: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原因:

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发展不平衡;环境(节奏、玩具),39,发展的年龄特征,4、青少年的“心理断乳”年龄:

1018岁,成熟期前倾特点:

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附而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主。

40,发展的年龄特征,独立感增强,闭锁性突出。

产生“我已经是大人了”的感觉,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开始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身体的变化带来了许多烦恼与秘密。

“谁识少年愁滋味”!

心理的闭锁导致他们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41,发展的年龄特征,对自我过分关注。

开始对自己全方位的审视包括外貌、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等等,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

通过与同龄人的比较,青少年会对自己的容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缺陷感到焦虑与不安,甚至产生自卑;反之,则会沉浸于自我满足与陶醉。

42,发展的年龄特征,对异性的向往。

躯体发育的成熟还会导致青少年渴望了解异性、接近异性。

青少年从向往年长异性的时期,逐步过渡到对几乎所有异性的狂热期,最后到专注于一个异性的浪漫恋爱期。

43,毕生发展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

心理的结构与功能在其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换和衰退的过程。

详见“毕生发展观”幻灯片,44,概述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45,

(一)遗传与环境(天性与教养)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46,

(一)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

从历史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47,天性教养(naturenurture)之争,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保健养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