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6330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辽宁省阜新二高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阜蒙县第二高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

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

这些做法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3.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4.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5.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能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6.  伯利克里在演讲时说:

“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A.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

D.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7.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8.  18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写道:

“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力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指挥的怪物。

”这里的“怪物”是指

A.联邦体制的国家                     B.邦联体制的国家

C.君主立宪制国家                     D.民主共和制国家

9.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10.  《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民众支持

11.  洪仁圩在《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

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这表明他

A.维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C.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停留于中国古代的落后思想

12.“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13.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

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

由此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14.   《共产党宣言》说: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15.  有学者认为: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16.毛泽东在1954年说:

“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以下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合作

B.政治协商制度仍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C.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

17.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

“难道我们没有父母?

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

我们只要求:

‘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18.  周恩来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丟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面对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19.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

“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0.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21.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

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

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材料中“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出现“康乾盛世”

C.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D.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

22.  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拥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23.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B.中国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24.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工厂制组织形式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25.清代学者陶熙说: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以上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B.土地兼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与清政府的“重本抑末”政策有关

26.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A.未揭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灾难,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

B.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C.较为客观的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D.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7.  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

“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28.《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一90年代初)》一书记载:

1933年,工业(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总产值中,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

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B.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不合理

C.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榨D.近代民族工业结构畸形

29.   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

“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这一政策

A.推动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B.保证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

C.有利于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D.巩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30.  有人在回忆我国特区创建时说道:

“反对特区的非议很多,有人还发来一本《租界的由来》的小册子,似乎办特区就会办成租界、殖民地。

”对“租界”和“特区”的理解,错误的是

A.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外国干涉下被迫开放的B.特区是新中国主动开放的表现

C.两者的目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D.两者性质不同

31. 李鸿章曾在1881年撰文指出,“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

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阻碍。

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

”以下对该段材料所含历史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电报的作用已经显现在中国近代战争中B.电报的使用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

C.通过电报传递信息在当时已走入寻常百姓家D.电报的使用有助于清政府及时了解国际动态

32.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33.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

英美两国的做法

A.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B.有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C.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D.刺激了各国的出口贸易

34.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

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

它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样B.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看法一致

C.独立于政治之外,自由发展D.始终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

3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这说明

A.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贸易规范化B.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C.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D.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36.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37.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

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8.  朱熹说: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他在这里强调

A.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B.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

C.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

39.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40.   孟子说: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二、材料题(41题23分,42题17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须新的收入,而终武帝一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就一直未曾停止过。

汉武帝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措施是恢复国家专卖制度,将几项高利润商品的生产、销售控制在朝廷手中。

他恢复了国家对铸钱的垄断,于公元前119年更恢复了秦时的盐铁专卖制度,稍后又增加了酒类专卖一项……武帝还对某些商品加征进口税,但其余诸项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

69

4445

15

29696

100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三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四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

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增加政府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该时期中国人均GDP仍然在低水平徘徊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

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

4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1935年罗斯福建议政府设立一个新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为此向国会提交了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摘自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僵化的模式”的名称及其主要弊端。

针对上述弊端,我国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高一历史答题纸

41、

(1)(3分)

 

(2)(8分)

 

(3)(6分)

 

(4)(6分)

 

42、

(1)(6分)

 

(2)(6分)

 

(3)(5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CBAABCAADBCDCBDDACDCCCDBBDADDCCCAACCAACC

41.答案:

1.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或将最有利可图的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官营贩运;对工商业者征收重税等。

2.变化:

总税额大幅度上升;农业税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工商杂税收入数额持续大幅上升,取代农业税成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原因: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关税增加;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近代工业)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数额上升。

3.特点:

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原因:

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动荡的社会环境;落后的社会制度。

4.趋势:

经济迅速增长(或工业化程度提高)。

原因:

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苏联的援助。

42.答案:

1.前提:

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后退一步: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

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2.思想: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作用:

缓解了工人失业,缓和社会矛盾(或“缓和经济危机”),改善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状况,为危机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名称: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弊端:

管理上的政企不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导致劳动者缺乏积极性。

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