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6116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docx

《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docx

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

浙江省宁波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一、书写(3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

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运用(22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

怎样度过人生的低潮期?

安静的等待;好好睡觉;锻炼身体,无论何时好的体pò()都用得着;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sao(),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méi()

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lù()顾不上的活儿都干完。

2.古诗文名句默写。

(8分)

(1)孔子告诉我们不义之财不可取,要安贫乐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述而》

(2)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雍也》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着事物发展规律的自然理趣,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描写月的诗句有许多,如曹操《观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言的是诗人借日月来表明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

“回乐峰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言的是边城月色,凄神寒骨;李白《峨眉山月歌》:

“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言的是月映江中的美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三军可夺帅也▲(4)元方入门不顾▲

4.对联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体现汉字魅力和传统文化意蕴,体会故事,选择下联。

(2分)

北宋欧阳修生活贫苦,生活的艰辛令他磨练出刚强的个性。

一年,来了一位老者,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老者有意开导他,于是提出和他对对子,老者的上联是:

“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欧阳修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他,他思考了以下,答出了下联:

(▲)

A眉前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B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C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者居之。

D眉先须后,老者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之。

5.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4分)

A读《朝花夕拾》,严谨治学的日本老师_____▲_______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朝花夕拾》,我走进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过的百草园和______▲_______。

B《西游记》中孙悟空从_____▲______处学得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神通。

C唐僧师徒西行到达____▲______(国家名称),见五百佛教徒被道众暴力驱使,鬼哭狼嚎。

悟空化为道徒,打探情况后劝慰众僧人,说圣僧唐僧将取经路过,唐僧大徒弟孙悟空法力无边,能救众僧出苦难。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芭蕉花

郭沫若

这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了。

我现在想起了我的母亲,突然记起了这段故事。

母亲因为过于劳苦的原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但在现在想来,这怕是在产褥中,因为摄养不良的关系所生出的子宫病吧。

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

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回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连着的。

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

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

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

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

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

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

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

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连着的。

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外省籍的四川人各有各的会馆,便是

极小的乡镇也都是有的。

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河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

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

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

圣母”。

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

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

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

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

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

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

我们是欢喜极了。

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

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

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

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花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

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

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什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

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

“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

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

”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下知为什么事情要哭。

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

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

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

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

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

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什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罢?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

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

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在海外已自娶妻生子了。

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什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

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

这难道是进步吗?

6、这篇散文作者主要回忆了关于“芭蕉花”的一件怎样的事?

概括回答。

(3分)

7、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4分)

(1)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

(2)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

8、以下两个句子出现在文中不同的地方,他们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4分)

(1)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连着的。

(2)芭蕉花的故事便是

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连着的。

9、文末“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

这难道是进步吗?

”这句疑问,含意隽永。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二)“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啦!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lìchūn]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 编辑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是从天

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中文名:

立春后一节气:

雨水

外文名:

StartofSpring风俗活动:

迎春、春游、鞭春牛、咬春等

10、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多个领域。

根据材料判断,“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以下哪一类遗产领域,其最恰当的选项是()(3分)

A、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B、表演艺术

C、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11、材料一说,“该遗产项目(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请以“立春”这一节气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12、联系材料中的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6分)

立春

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1)诗歌首句写了立春时的习俗。

(2分)

(2)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这一节气的到来,在气候、物候等方面都有哪些变化?

请结合诗歌最后两句来谈谈。

(4分)

四.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丙】诸葛厷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

王叹

曰:

“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

”厷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1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6分)

  

(1)有朋自远方来() 

(2)温故而知新()(3)静以修身()

  (4)淫慢则不能励精()(5)诸葛厷年少不肯学问()(6)更与王语()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

15.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

王叹觉得学习不光要有天资,更要肯钻研。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

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一谈。

(2分)

五.作文(35分)

16.《中华诗词大会》的热播,掀起了一股古诗词学习热潮。

的确,一个人的文化底蕴、语言文化运用水平等都离不开诗词的涵养。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诵读诗词传承文化”的朗诵活动,但李明同学觉得学业繁重,影响期末复习,不乐意参加,请你劝一劝他。

(60字左右)(3分)

 

 

 

 

 

 

 

 

 

 

 

 

 

 

 

 

 

 

 

 

 

 

 

 

 

 

 

 

 

 

 

 

 

 

 

 

 

 

 

 

 

 

 

 

 

 

 

 

 

 

 

 

 

17.作文:

初中生活的画卷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畅想……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带给我们一份快乐。

请以“带给我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温馨提醒:

(1)按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一件具体的事情,写作思路务必清晰。

(3)恰当地进行一些细节描写,会让你的文章亮起来。

(4)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不写错别字,字数500字左右。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

◆◆◆◆◆◆◆◆◆◆◆◆◆◆◆装◆◆◆◆◆◆◆◆◆◆◆◆◆◆◆订◆◆◆◆◆◆◆◆◆◆◆◆◆线◆◆◆◆◆◆◆◆◆◆◆◆◆◆◆

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

一、书写(3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

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与运用(22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文名句默写。

(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4分)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

4.()(2分)

5.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4分)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三、阅

读回答(28分)

(一)(15分)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7.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13分)

10.()(3分)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2.

(1)()(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四.文言文阅读(14分)

13.

(1)()

(2)()(3)()(4)()(5)()(6)()

14.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

五、作文(33分)

16.《中华诗词大会》的热播,掀起了一股古诗词学习热潮。

的确,一个人的文化底蕴、语言文化运用水平等都离不开诗词的涵养。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诵读诗词传承文化”的朗诵活动,但李明同学觉得学业繁重,影响期末复习,不乐意参加,请你劝一劝他。

(60字左右)(3分)

 

 

 

 

 

 

 

 

 

 

 

 

 

 

 

 

 

 

 

 

 

 

 

 

 

 

 

 

 

 

 

 

 

 

 

 

 

 

 

 

 

 

 

 

 

 

 

 

 

 

 

 

 

 

 

 

 

 

 

 

 

 

 

 

 

 

 

 

 

 

 

 

 

17,作文(30分):

初中生活的画卷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畅想……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带给我们一份快乐。

请以“带给我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温馨提醒:

(1)按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一件具体的事情,写作思路务必清晰。

(3)恰当地进行一些细节描写,会让你的文章亮起来。

(4)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不写错别字,字数5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