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74011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

《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 含答案.docx

山西省大同市高三月考语文含答案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

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开始显现。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无论是何种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

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

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

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

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

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它富有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

纯文学里当然不乏书写人类理想之作,但是如今它更要向科幻等新产品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科幻文学在科学的背景下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在未来的演化趋向,它是前卫的文学,也是宏大深远的文学。

面对AI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或者用尽地球人的智慧寻找外星文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作品以一种奇幻推理的形式作出富有哲理的思考。

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而是凸显了中国社会在开拓进取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以人为本,人才能成为科技的主人,世界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未来的美好成果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

中国经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优秀的科幻作品使之成功地实现现代转换。

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对于未来的思考;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挥就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

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孟庆枢《逐梦的中国科幻》,

2018年12月18日《人民政协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科幻立足作家生活的时代,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现实,这一特点源于对凡尔纳等世界科幻大师们文学创作的借鉴。

B.中国科幻不是以人类和AI、外星文明等对立面之间的矛盾为创作题材,而是着力表现中国社会在发展中积累的有益经验。

C.中国文化不乏生命意识、求新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中国科幻将这些与自然科学结合,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

D.无论是思考未来还是回溯远古文明,刘慈欣和王晋康等人创作的当代优秀科幻作品都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中国科幻的发展,侧重论述与世界科幻文学相比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

B.文章开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变化为背景,指出科幻勃兴的必然性。

C.第二段以凡尔纳的创作为例,旨在凸显优秀的科幻作品能为科学发明提供启示。

D.文章从现实性和思维更新两个方面介绍科幻文学,并就二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意味着如今纯文学只有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才能表现人类变化。

B.科幻作家的神思能飞向遥远的未来,但并未脱离特定时代的科学背景,具有现实性。

C.科幻文学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的演化趋向,具有宏大深远的主题。

D.科幻文学融合了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形式,是前卫的文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如同过山车一般,太阳能和风能的价格出现跌幅,中国圆满完成全年太阳能设备安装目标。

自2009年以来,太阳能价格跌幅大约为62%,而离岸风能的成本在近几年中也减少了一半,其在2017年内达到每兆瓦57英镑。

由此将造成的结果是,各国政府将会在能源拍卖市场继续寻找成本达到历史谷底的太阳能和风能,而目前无需补贴的太阳能和风能农场正处于开发过程中。

荷兰国际集团油气方向技术总监兹瓦指出,整个2017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发展,但增幅却并不明显,其中很大原因正是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以及能源价格下跌。

事实上,能源领域产能过剩的趋势将一直延续到2018年。

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2920亿英镑。

中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协定》峰会上还承诺将为国内煤炭使用量设置上限,事实上燃烧煤炭已经在多个中国城市造成严重空气污染,而中国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

备受各方期盼已久的中国国家排放交易机制已于2017年12月正式实施,该机制使得中国发电站在碳排放方面都会受到国家定价的制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国内的发电站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

(摘编自《凤凰国际》,2018年1月)

材料二

【注】由于新能源负荷的需求很难用计划进行硬性规定,需求会不断变化,再加上新能源不方便储存,不用掉就会浪费,所以就要将富余的经调度送到有需求的负荷点,这个过程就是消纳。

材料三

进入新时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日益呈现系统化和复杂化,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更加重视对市场、技术、消费者等各种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的深入研究:

在此基础上,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区布局和系统结构,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

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出多主体复杂动态博弈的特征,可再生能源的边际社会效益逐渐降低,激励政策实施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政策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日益突出,政策的杠杆作用也在逐步削弱。

亟需有关部门从不同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深入探讨其决策动机、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更加有效稳健的政策。

一些地方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差异,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道路选择上同样也呈现多样化。

当前,亟需研究政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确定好长期战略性引导政策,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省情、区情,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环境状况等方面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灵活有效的政策,构建符合“美丽中国”总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1月)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宏观调控,在全国各省实施配额制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存量消纳。

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8年国家在配额指标的比例北方绝大部分省份要高于南方。

C.各省份配额目标在逐年上升,2020年的预期指标都明显高于2018年的配额指标。

D.内蒙古、云南两个省份应该算是可再生资源消纳大省,目前消纳比已明显高于配额目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过程中,犹如过山车一般,价格都出现了跌幅。

B.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及能源价格下跌,导致2017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增幅并不明显。

C.虽然中国目前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但国内煤炭使用量的上限设置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中国只有严格推行减煤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才有可能实现绿色转型,建设成为真正的“美丽中国”。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狼牙(节选)

刘猛

何志军坐在床上看着人越来越少的宿舍。

雷克明和一中队的副中队长小赵去和北京来的组织部门谈话了,剩下的人大多数也都回原来的单位了。

A军区侦察大队将从此成为战史中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那么一个自然段甚至就那么一句话了。

雷克明和小赵回来就收拾东西。

何志军看着他们出去,宿舍又没人了,自己真的成了光杆儿大队长了。

他苦笑,站起身看着外面操练的防化团战士。

没有了参战老兵们的压力,防化团的战士们生龙活虎。

连参加过战争的人都没有了,那场战争的最后一点儿痕迹也从何志军眼前消失了。

真的从此消失了吗?

何志军心中感到一阵悲凉,翻身拿起脸盆和洗漱用具去水房冲澡。

哗啦啦,一盆凉水浇下,让他清醒很多,看着镜子里面自己健壮却伤痕累累的上身。

伤疤是军人的勋章,每一道伤疤都是一枚勋章,一个铁与血的故事。

这些故事真的成为了往事,一个月的集训生活已经让他习惯了和平环境的军营。

但他猛然醒过来——自己虽然下了战场,但还是一名军人!

他匆匆擦干净自己,跑回去穿上常服,戴上帽子,扎起腰带——他要出操,一个人出操——只要有他一个人在,侦察大队就没有消失!

这个信念让已经不年轻的他热血沸腾,他咚咚跑到操场上。

防化团的官兵诧异地看着这个黑脸中校,他以极其标准的姿势跑步到一片开阔的位置上。

他喘着粗气,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激动,一种久违的激动,从战场上下来,他再也没有这样激动过。

“中国人民解放军A军区狼牙侦察大队现在开始点名——”他自己高喊,用浑厚的嗓子高喊。

防化团的官兵都停止了训练,看着这个从战场上下来的战斗英雄。

何志军这个名字,他们并不陌生,军报和军区《战歌报》都曾长篇报道过他和他的那支传奇侦察队的故事。

这个被敌人敬畏地称之为“狼牙”的侦察兵英雄,是他们这些年轻军人的偶像。

“何志军!

”他喊着自己的名字,然后高声喊,“到!

”然后就安静了,大家都在看他。

何志军心中的情绪是复杂的。

忽然,一个声音从后面低低地传出来:

“大队长,还有我。

”何志军回头,看见了扎着武装带的陈勇。

他很惊讶:

“你还没走?

“我今天晚上搭车回夜老虎团。

看见您出操,我就赶紧过来了。

我没迟到吧?

”陈勇说。

何志军点头:

“没有!

没有迟到,你是个好兵!

”陈勇立正高喊:

“是,请大队长指示!

“陈勇,你自编的少林军体拳,还记不记得?

”何志军高声问。

“记得!

”陈勇高喊。

何志军厉声说:

“给我打一套!

”“是!

”陈勇摘下军帽放在一边,走回原位站好姿势。

众目睽睽之下,他高喊一声,起手——腿踢正面、拳扫背面、啪地侧倒。

随即拳脚如同旋风一般,一个人的杀声也是震天,周围的防化团官兵都看得眼花缭乱,心中暗自惊叹这帮侦察兵确实不简单。

陈勇在空中一个分腿飞踹倒地后,鲤鱼打挺起来又是一个组合拳,最后一记弹腿正蹬才慢慢收势。

他的额头流着汗,慢慢收好腿归置军姿。

官兵们都看傻了,何志军却有一种悲凉的骄傲。

“是坚守,还是抗议?

何志军立即向后转,麻利敬礼:

“首长好!

副司令脸上是耐人寻味的微笑:

“稍息。

“是!

”何志军转身,“稍息!

陈勇稍息,胸部还在起伏。

副司令看着何志军,笑着说道:

“出操给所有能看见的人,告诉他们,你的侦察大队没有消失,对吧?

”何志军高喊:

“报告首长!

不是!

我出操,是因为我还是个军人!

副司令点点头:

“那就是坚守了?

”何志军说:

“是!

坚守一个军人的信念!

“给你两个选择。

”副司令笑了笑,说,“第一,在军区机关给我当参谋;第二,在军区情报部继续当参谋。

“我想下去带兵。

”何志军苦着脸:

“副司令,我不想再在机关里待了。

”但副司令根本不搭理他这套:

“想跑可没那么容易——我说了两个选择。

“没别的了?

”何志军看着副司令的脸,知道没选择以后说,“那我还是回军区情报部。

副司令看着他说:

“做好被搁置的准备,你会成为搁置在仓库的一门重型火炮。

在没有战争的时期,你就要一直被这么搁置着。

”何志军回味着副司令的话,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狼牙大队人越来越少,而窗外防化团士兵却生龙活虎,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狼牙大队被撤销后的冷清景象。

B.小说塑造的英雄何志军人物形象真实立体,着力表现了他对军队的忠诚,也写了他对副司令的抱怨。

C.“你会成为搁置在仓库的一门重型火炮”暗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要耐得住寂寞,也表明副司令对何志军的认可与器重。

D.小说标题为“狼牙”,既点明了侦察大队的称号,也象征了以何志军为代表的侦察大队官兵的刚强与血性。

8.请简要分析文中何志军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9.小说对陈勇打军体拳进行了具体描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上官均,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

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

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

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

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

均言:

“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

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

均言:

“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

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

”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

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

又言:

“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

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

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

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

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

”诏下其章。

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

张璪、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

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

均言:

“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

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

愿复舜民职。

”不从。

时傅尧俞为中书侍郎,许将为左丞,韩忠彦为同知枢密院。

三人者,论事多同异。

均言:

“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

(苏)辙素与大防善,尽力排将。

臣恐纲纪法令,自此败坏矣。

”绍圣初,召拜左正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B.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C.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D.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策,古代科举考试殿试中以写策论的方式进行考试,上官均在皇帝亲自主持的策试中考取了进士第二名。

B.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宋代经义文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具备八股文的一些特征。

C.风宪,是古代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和考核治绩的官职,亦称御史,隶属吏部。

D.枢密院,古代官署名,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其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官均敢于直言进谏。

他为法官窦莘之事上疏被贬为光泽县县令后,还进言阻止宰相废除经义。

B.上官均主张为政考虑民生。

对于青苗法,他认为没有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

C.上官均决不徇私枉法。

在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中,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

D.上官均言论切中时弊。

他指出谒禁让人只想苟且免于罪罚,冗官之弊要从根本上整治,政令要有中和之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5分)

(2)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诗歌(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

岂惟见惯沙鸥熟?

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④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

②九重:

指朝廷。

新扫旧巢痕:

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

③东风:

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

④玉梅:

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5.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3)、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为喻揭露奸臣嫉妒贤才,对自己肆意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

(3)在《三峡》一文中,郦道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述峡江两岸峰峦紧密相接的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9分)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________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该书揭示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缓缓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________之用,该书一直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________之作”。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也是20世纪以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德高望重的大学者之一。

他一生________,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正如他的后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二任会长王朝闻先生所说,朱先生对中国美学事业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建立振聋发聩经典著作等身

B.建立醍醐灌顶经验学富五车

C.建树振聋发聩经典学富五车

D.建树醍醐灌顶经验著作等身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

B.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全书层层展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

C.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

D.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层层展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缓缓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B.该书表达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缓缓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C.该书揭示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D.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20.阅读下面文字,用4个关键词概括“自媒体”的特点,每个关键词不超过4个字。

(5分)

在像新浪博客、优酷播客等所有提供自媒体的网站上,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板,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

这样,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

“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个人的传播载体。

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

但是,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部分民间写手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从而降低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

21.仿照下面这首短诗,以“有一个未来的目标”为开头,续写一节文字。

要求:

内容贴切,修辞手法一致,句式基本一致。

(6分)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飞蛾

甘愿做烈火的俘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武汉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公众号推送过一批当地(尤其是农村地区)工作人员挂上的防疫宣传标语横幅,并称赞了人民群众的智慧。

这些标语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标语1:

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去地府相会

标语2:

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

标语3:

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

标语4:

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

标语5:

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

相当多网友表示赞成,也有一部分网友表示标语用词过激、不够得体。

请以武汉市民宇文强同学的身份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观点。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原文是“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借鉴”一说于文无据。

B项,原文是“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意为在这一方面有创新,而非完全不以此为题材。

C项,原文“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选项张冠李戴。

2.B解析A项,原文并非侧重论述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

C项,举“凡尔纳”一例为了突出科幻的现实性。

D项,文章没有论证“现实性和思维更新”这二者间的关系。

3.A解析A项,原文是“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4.C解析“都明显高于”错,辽宁、四川基本持平。

5.D解析A项,“过山车”应该有高有低,原文也只是讲“太阳能和风能”出现了跌幅。

B项,原文只是讲“很大原因”,并非唯一原因。

C项,“逐年减少”于文无据,原文是“二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