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共3课时 部编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73757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共3课时 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共3课时 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共3课时 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共3课时 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共3课时 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共3课时 部编版.docx

《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共3课时 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共3课时 部编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共3课时 部编版.docx

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共3课时部编版

9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参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参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把古诗分成两组。

(出示课件1)

课件1

田园诗: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村居》……

边塞诗:

《出塞》《凉州词》《塞下曲》……

设计意图:

通过田园诗和边塞诗的比照,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

从儿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纵:

放任,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青春:

指春天。

即:

即刻,马上。

4.品读诗句

(1)学习第12句诗。

(出示课件14)

课件14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解释句意:

身在蜀地时,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

“我”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时,高兴得泪水把衣裳都打湿了。

2积累词语:

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

这种心情可以用哪个四字词语来形容?

(喜极而泣)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学习第3、4句诗。

(出示课件15)

课件15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解释句意:

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也一扫愁容,“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2通过诗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3想象:

诗人离开家乡后,过的是怎样的日子?

4由此,你认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补充:

杜甫兴奋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诗人的心情。

⑶学习第56句诗。

(出示课件16)课件16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解释句意:

白天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返回故乡。

2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两个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

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诗人听闻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愉悦。

从“放”字和“纵”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当时“喜欲狂”的心情。

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作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假设狂?

3读出诗人高兴、欣喜的心情。

(4)学习第78句诗。

(出示课件17)

课件17

即从巳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解释句意:

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2诗人己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吗?

(没有)那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

(诗人写的是想象中返回故乡的路线和情境)

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些地方之间的距离并不近,但读诗时感觉这些地方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即从”“穿”“便下”等词,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让人觉得轻快、迅捷)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体会到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这么远的距离,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杜甫非常高兴”)李白有两句诗和杜甫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两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读全诗,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5.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浓郁的爱国之情)

6.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三、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指导朗读:

整首诗要读得平稳、流畅,当读到“愁何在”时,语调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白口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诗要读得酗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那么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迅疾,读出诗人迫切的心情。

2.学生练习读,熟读成诵。

课后反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凭借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来学语文了解李村”知道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写实;知道杜诗的“沉郁顿挫”知道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通过卖诗了解当时的历史。

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借对此诗的学习唤醒学生对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

参军行

青海暗雪山孤城玉门关百战金甲不破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山河壮丽

遗民泪尽南望王师山河破碎忧国忧民

-涕泪满衣裳-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歌须纵酒-极度喜悦的心情即从……

便下……

4.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参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

(板书:

参军行)

5.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古诗。

6.理解古诗题目。

(出示课件2)

课件2

“参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7.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

课件3

王昌龄(?

-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

晚年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

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一作濠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开元、天宝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参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皆有名。

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

原有集,己散佚,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

二、初读古诗,理解词语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第1句诗。

(出示课件4)

课件4

青海长云暗雪山。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读了这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从“暗”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荒凉,阴沉)(板书:

青海暗雪山)

(3)出示雪山景色的图片。

(出示课件5)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色的图片。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以及看后的感受。

(4)学生想象场景,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

(5)全班齐读。

2.学习第2句诗。

(出示课件6)

课件6

孤城遥望玉门关。

(1)“孤城”是什么意思?

(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

(远远地望去)

(2)为什么第12句诗特别提及“青海”和“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形势有关。

青海是唐军与敌人屡次作战的地点,而玉门关外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3)出示与玉门关有关的图有关玉门关的片及文字。

(出示课件7)

指名回答:

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玉门关在茫茫的戈壁滩上,看起来是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4)这句诗中的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

(孤)为什么?

1“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城“孤”,有萧索、荒凉之感。

背景的辽阔,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反衬出它的荒凉。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孤单和渺小。

2“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

这“孤城”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板书:

孤城玉门关)

设计意图:

以“孤城”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荒凉的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

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5)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6)指导朗读:

读得消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读出戍边将士的孤独和思乡情深。

(7)过渡: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

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

3.学习3、4句诗。

(出示课件8)

课件8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从“黄沙百战”中你能想象到什么画面?

(想象到将士们在边塞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中,无数次奋勇杀敌的场景;想象到将士们身上的盔甲已经被塞外风沙磨得破旧不堪的样子……)作者在这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

(战斗之艰苦、激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有一系列“白骨乱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

百战穿金甲)

(3)尽管金甲被磨穿,但是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被消磨,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壮誓言?

(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

不破终不还)

(4)教师小结:

“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写得愈发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显得愈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5)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敌人仍在,就绝不返乡)

(6)指导朗读:

语速稍稍加快,语调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以及诗人对边关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4.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

全诗把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将边关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将士,你想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戍边将士的孩子,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任选一项写下来。

2.背诵并默写《参军行》

3.并阅读其他边塞诗。

课后反思

古代战争的残酷、将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迎下拓展活动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诗人当时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较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宋,走进诗人陆游的心里,去感受他的情怀。

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9)

课件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3.导人题目:

陆游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

他年少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他在68岁时写下的这首诗的情怀。

(板书: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古诗题目。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和诗人简介引发交流,导入新课,加深学生对诗人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理解古诗题目。

(1)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⑵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

(感)说说自己对题目中关键词的理解。

(感想、感受、感慨)从题目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吗?

(凉)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5.谈话过渡:

诗人仅仅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仞”:

左窄右宽,注意右半局部是“刃气“摩”“遗”:

半包围结构,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2.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

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前两句诗。

(出示课件10)

课件10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伙岳上摩天。

(1)这里的“河”指哪条河?

(黄河)“岳”指什么?

(华山)

(2)你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三万里”?

(“三万里”形容黄河很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板书:

三万里河)你又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五千仞'的?

(“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雄伟、高大)(板书:

五千仞岳)

(3)“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4)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华山高高耸立,直入云天)

(5)看着祖国如此壮丽的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感?

(高兴、激动、自豪、兴奋)(板书:

山河壮丽)

2.过渡:

读后两句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

(“遗民”“泪尽”“胡尘”)

3.学习后两诗。

(出示课件11)

课件11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遗民”“泪尽”“胡尘”分别是什么意思?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泪尽”指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板书:

遗民泪尽胡尘)

(2)“南望”“王师”分别是什么意思?

(“南望”指远眺南方。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3)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板书:

南望王师)

(4)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遗民百姓的泪水己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这表达的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

(这是诗人借遗民之口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5)同学们,“遗民”的盼望实现了吗?

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

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但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着。

人民的爱国热忱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多么可悲)

(6)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当时山河破碎,北方人民被金人统治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失望、不满)(板书:

山河破碎)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朗读节奏。

(出示课件12)

课件1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教师指导朗读:

前两句诗,要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后两句诗用一种沉痛的语气来读,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

(3)学生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读欣赏诗句,引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总结主旨

这是一首爱国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60多年了。

此时诗人陆游被罢斥归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北望中原,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南宋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想象的画面,也是诗人的热切期盼的画面。

六、拓展阅读

1.虽然南宋君昏臣庸,但是诗人那颗想要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

读完这首诗,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你从中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板书:

忧国忧民)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课后反思

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古诗;再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古诗;最后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怀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回顾古诗,导入新课

1.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2.教师导学生总结方法。

3.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感受到了诗人盼望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

接下来,我们依照之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与之相反的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听到收复失地的好消息后的情形。

二、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解释诗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听到捷报后欣喜假设狂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始终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一颗热诚之心。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藏,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题目,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2.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1)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裳”的读音。

(2)指导书写。

“遗”:

半包围结构,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巫”:

注意两个“人”字的位置,不要写得太大,捺要变成点。

3.理解词语。

(出示课件13)

课件13

剑外:

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忽传:

忽然传出。

蓟北:

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初闻:

刚刚听到。

涕泪:

眼泪。

却看:

回头看。

妻子:

妻子和孩子。

漫卷:

随意地卷起。

欲:

将要,简直要。

狂:

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放歌:

放声歌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