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3413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docx

《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docx

最新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

  记录是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

以下是合一范文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听课记录9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能利用课前演讲及课文资源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

  

(2)能利用例、练习引发学生思考、发言,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应大胆引导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学基本技能及教学艺术(表现力等)有待培养、提高;

  (5)教学设计思路基本合理,但应从“三维目标”的实现加以完善、补充,另注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

  故事《脚步声》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文学作品,兔奶奶根据三只羊走路时脚步声的不同,判断是谁来了。

利用这个文学作品,让幼儿学习根据声音的特征进行判断,不但发展了幼儿细致的分辨能力,而且使幼儿对周围的声音产生兴趣,能够留意身边不同的声音。

通过学学说说中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使幼儿萌发了初步的角色对话意识。

  根据孩子语言的最近发展区,孩子生长的环境,故事里的“姥姥”这一称呼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所以我把故事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在故事中称呼“姥姥”改为奶奶,出现的象声词走路的脚步声也进行了简单化,便于孩子学说。

  【活动目标】

  尝试分辨大羊、中羊和小羊以及其他动物与人群走路时不同的脚步声。

  【活动准备】

  操作图片;故事动画;脚步声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听故事《脚步声》

  1、老师分段讲故事,幼儿安静倾听。

  重点提问:

  A、是谁上山去看兔奶奶了?

  B、为什么兔奶奶一听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呢?

  C、X羊看见奶奶是怎么说的呀?

  (幼儿模仿三只羊不同的脚步声,学说三只羊的话。

  2、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重点提问:

  A、X羊的脚步声是怎样的?

  B、X羊见到奶奶又是怎么说的?

  (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并模仿三只羊不同的脚步声,学说三只羊的话。

  小结:

哦,原来大羊、中羊和小羊的脚步声都不一样,所以兔奶奶一下就听出是谁来了。

  二、经验迁移

  1、你还听到过谁的脚步声

  (幼儿说一说、学一学)

  三、听录音,猜猜谁来了

  1、这里还有脚步声,我们一起来听听。

  (放录音磁带:

其中有妈妈穿着高跟鞋、爷爷用拐杖、小马跑、大象等各种不同的脚步声。

  重点提问:

  A、这是谁的脚步声?

  B、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小结:

每个人的脚步声都不相同,仔细听,开动小脑筋,找找特殊的地方。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

出示用七个三角形拼成的小船。

  师:

小朋友看小精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是用什么拼成的?

拼成这样一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形?

(师板书填表)师:

你是怎样知道的?

它表示几个几?

(1个7)(师板书)师:

拼二只小船需要多少个三角形呢?

(14个)你是怎样想的?

(7+7=14)师:

哦,是几个7相加?

(板书:

2个7相加)那拼3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形呢?

4只呢?

……7只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2、提出学习目标:

同学们想一想,7的乘法口诀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出示学习目标:

  

(2)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3)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根据表格,学生独立学习,把表格内的算式填写完整,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

请在书上试着填一填,完成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口诀。

  

(1)编出7的乘法口诀

  师:

你编出哪些乘法口诀,能解决哪些乘法算式呢?

你想说那句就说那句?

  预设:

  生1:

一七得七,能解决3×7=或7×3=

  生2:

二七十四,能解决4×7=或7×4=

  

(2)验证7的乘法口诀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决,你有什么方法验证?

  预设:

  生1:

五七三十五表示5个7相加,5个7相加等于35。

所以五七是三十五(板书1)7+7+7+7+7=35)

  生2:

五七三十五也表示7个5相加,所以五七是三十五(板书2)5+5+5+5+5+5+5=35)

  (3)、熟记7的乘法口诀

  a、发现规律,引导记忆

  师:

同学门,7的乘法口诀比较难记住,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特点、规律,我们就能牢牢把它记住,这些特点、规律你找到了吗?

  预设:

  生:

乘号左边的因数是1~7,从小到大,乘号右边的因数都是7,积也是从小到大。

  师:

你的发现很重要,当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也会随着变化,它变大,积也会变大,它变小,积也会变小(手指因数和积)

  师:

这些规律对记住口诀很有帮助,你们记住这这7句口决了吗?

让我们来试一试,有没有信心?

  (生背口诀)

  师:

在背口诀时,感觉哪句记,哪句难记一些?

  学生各抒己见,并说出理由。

例如: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比较好记。

难记的可以利用前一句或者后一句口诀帮助记忆。

  b、利用规律,有效记忆

  师:

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多动脑,多动口,就能熟记口诀,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位同学都要熟记这些口诀,难道背这口诀还要七七四十九天吗?

  师: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的话中就包含了两句乘法口诀,还记得吗?

  生:

三七二十一和七七四十九

  生:

好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刚刚找出的规律自己来记一记7的乘法口诀。

  请学生集体背一背7的乘法口诀。

然后进行师生对口令的游戏。

  三、拓展延伸知识

  

(1)电脑出示:

请快速口算并说出它的口诀

  5×7=7×3=7×4=7×6=

  7×7=7×2=1×7=4×7=

  

(2)、应用练习

  出示古诗:

贺知章《回乡偶书》:

(诗略)

  师:

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了难解之缘。

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古诗。

这首古诗是由唐代的贺知章写的,这首古诗的内容共有多少字呢?

你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生:

28,四七二十八

  师:

对,每句7个字,这样的诗又称7言诗。

  (3)出示

  每天上7节课,一周5天上几节课?

  爸爸到北京去了3个星期,去了多少天?

  一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水?

  (4)、你能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吗?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授课教师:

xxx

  科目:

xx

  听课时间:

xx课时

  听课课题:

xx

  听课地点:

xx班级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

看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

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

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我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

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样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样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构成了大小不一样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

观察教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

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

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

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

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最终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

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日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经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一样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供给很多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我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表达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活动目标:

  1、学习双脚并拢侧身跳,保持身体平衡,提高动作协调性。

  2、探索拼板的不同玩法,感受创新的乐趣。

  3、逐步形成善于与同伴合作以及勇于接受挑战的品质。

  活动准备:

  经验:

接触过拼板,并有一定的经验。

  物质:

  1、30厘米见方的泡沫拼板人手一块(3种颜色)。

  2、《郊游》音乐以及场地布置。

  活动组织:

  一、以“郊游”情景导入,并唤醒身体各部分机能。

  引导幼儿进行热身运动,活动幼儿脚踝、膝以及腰部等关节,为下面活动做准备。

  二、探索、体验拼板的不同玩法,学习正面向前双脚并拢侧跳。

  1、幼儿探索单块拼板的玩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提升并组织幼儿练习相关动作,重点练习多种跳法,并引导幼儿学习原地正面向前双脚并拢侧跳。

  2、组合拼板,练习正面向前双脚并拢侧身行进跳,并敢于跳过高30厘米的拼板。

  三、放松与整理。

  四、活动延伸。

  活动评析:

  初步了解“滚车”玩法并体验“滚车”游戏的愉悦,为再玩拼板留下悬念。

  这个精彩的活动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回归于幼儿的生活。

《图形一家人》来源于老师的有心人。

老师看到的《东方娃娃》上的一本小书,老师巧妙地借助图形,激发孩子对生活经验的再现,本节课突出了“情感”、和一个“趣”字,巧妙地把枯燥地数学巧妙地溶于绘本教学之中,让小班的孩子在感受一家人快乐的同时,提高了想象和表述的能力。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

很好,都看着我啦。

还记得我吗?

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

“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

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

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

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

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

  评:

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

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

揭示: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

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

(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

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

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

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

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

有什么问题?

  生1:

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

看成三角形。

  师:

行不行?

为什么?

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

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

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

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

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

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

怎么样?

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

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

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

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

(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

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

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

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

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

再折下去

  师:

好折吗?

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

分——像三角形吗?

能更像吗?

——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

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

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

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

(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

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

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

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

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

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

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

问:

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

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

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

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

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

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

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

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反馈:

  生1:

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

(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2)宽呢?

(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

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

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

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

S。

  生2:

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

(C÷32×r÷2)×32。

  师:

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

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

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

为什么除以2?

  生2:

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

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

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

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

C=2∏r,乘2除2抵消。

  师:

也得到∏r2。

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

128份呢?

  生:

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

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

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

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

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

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

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

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

教师组织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

特别深刻的是麻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

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非常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

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

但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

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

“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

因此,渗透的尺度应是:

根据小学生思维水平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

  授课教师:

xxx

  科目:

语文

  听课时间:

xx课时

  听课课题:

生命的药方

  听课地点:

xx班级

  一、情境导入

  师:

今日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xx病患者。

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

德诺找到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

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二、通读,初次感悟

  问题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

从哪儿读明白的?

读课文,要求:

把语句读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

指名读抽读齐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词语

  2、想想课文中找到的“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3、交流

  板书:

欢乐、友情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

你是怎样明白的?

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欢乐和友情?

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

  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xuè)不幸染上了xx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1)指名读。

  

(2)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十分孤独,十分无助?

(全都躲)

  (3)这些伙伴在德诺染上xx病之前是如何和他相处的?

  听课评析

  xx病是经过血液等传播,跟xx病患者一齐吃吃饭、握握手是不会被传染的。

其实,有许多像德诺这样染上xx病的人,需要大家的关心,支持,教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像艾迪一样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关心和爱护,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完美。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授课者:

张尊敬

  课题:

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

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

  学生:

秤、电子秤

  老师:

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

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

20克和30克,右盘:

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

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

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

学生一起说:

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

60+X=8070+20=9050-20=30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

  4、总结:

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

5X>2930<70是等式吗?

学生:

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

方程老师:

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复读。

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