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2952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10册)选读课文教学设计

1拉萨古城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拉萨古城的特点。

    (3)利用课件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拉萨古城的主要景点及西藏的风土人情。

   2.过程与方法:

自读、点拨、拓展、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们国家多样的文化特色,加深对祖国的认识,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拉萨古城的特点,有热爱祖国、和少数民族是一家的意识。

  信息资料: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西藏、拉萨的主要景点及风土人情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请大家听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回到拉萨》)听听歌里歌我们介绍了一个什么地方?

你们知道拉萨吗?

说到拉萨,你会想到什么?

(板书“拉萨”)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拉萨——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板题)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拉萨的资料,谈自己对拉萨的印象及向往,引入课文。

  (以情引入,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急于读书的欲望。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文本之间进行直接的对话,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组内交流。

交流不懂之处,组内解决。

筛选提出的问题,比一比看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大价值。

过一会儿,在全班进行汇报。

  3.全班交流,共享收获。

教师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归纳出两个最能体现中心的问题重点交流。

(全班交流的关键是体现在合作上,充分地让学生相互讨论、启发、帮助使学生个体的感受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得到补充或矫正,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共享,使学习灵活起来。

  三、课外拓展

  1.除了以上文章介绍的拉萨,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老师设计了一段影片,请大家仔细阅读欣赏。

(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快速读文的方法,浏览文章。

  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拉萨的主要景点、西藏的风土人情、文中讲到的民俗什物简介。

(课堂上增加学生阅读资料的时间,加大阅读量,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多样文化的情感。

  3.学生谈感受,并试着设计广告语,向全世界的人推荐拉萨古城。

(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外延伸(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1.小练笔: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练习写一处你熟悉的地方。

  2.收集并整理资料,向朋友介绍其他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问题:

  1.如何解决学生的学法问题是个关健,教师在课堂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2.由于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藏族的风土人情,学生只在书上或者电视上片面地了解一些,怎样利用多媒体课件解决课文中提到的如:

经幡、香香鸟、边贝墙、大昭寺、八廓街、桑烟......这些离现实生活较远的东西呢?

  3.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怎样能让学生在欣赏作者的语言精练、简洁的同时又产生了对西藏的向往之情?

2故事两则

一、教材特点

 《故事两则》是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配合第三组教材“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设置的拓展性练习。

 《故事两则》第一则故事为《加了一句话》,讲一位法国著名诗人见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一天什么也没讨到,在她的乞讨木牌上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让那些路过的人主动投币,表现了语言的强大魔力。

  第二则故事《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外宾时,对“万”字图案的巧妙回答,化解了场面的尴尬。

  二、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理解大意,理解内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机智巧妙的语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精炼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积累优美语言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精妙的进一步感悟和拓展。

  四、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通过拓展性练习,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达到只是建物的拓展目的。

  五、课前准备

   1.教师根据本课拓展性练习的教学思路,利用网络资源和媒体效应,收集资料,拓展性练习作辐射准备。

   2.学生一是重温第三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二是收集相关的事例,作好交流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就是这样奇妙。

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

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共同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阅读理解

   1.出示阅读要求(课件)

    

(1)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找出变化的原因,边读边动笔圈画。

    (3)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识出来,组交流,合作学习。

   2.检验阅读效果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说说自读中解决了哪些问题。

    (3)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3.品读理解

    

(1)“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A:

比较:

“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B:

对加上“春天到了”课文是怎么解读的?

      C:

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

百花争艳的春天)

      D:

这句话精妙在哪?

(加了一句,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引读:

春天到了生: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多美好生: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生:

我什么也看不见!

    

(2)“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填空: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心情,于是对老人产生了。

是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

      A:

“法西斯”在这句话里指什么?

      B:

“消灭”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C:

论一论这句话的幽默之意。

  (三)、感悟内化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精妙句子。

    2.大家评定,把肯定的写在黑板上。

    3.课件展示练习内容。

广告词:

请不要把手伸向向你微笑的花朵!

     

(1)故事中的语言(找——议)。

     

(2)根据漫画写一句话。

  (四)总结:

精妙的语言是智慧果,愿同学们尽情享受语言艺术的快乐之果。

3 一件运动衫

教学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会想些什么?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快速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

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五题任做三题)

   1、“我”喜欢上了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

(那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我对运动衫的喜爱?

   2、“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得而复失呢?

   3、“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呢?

   4、从“我”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说说平时生活中曾经关心过你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21*一件运动衫

               喜爱  买到 (得)

               买鞋  退掉 (失)

               康威  用狗换(得)

  教学后记:

同学们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4 丰碑

教学要求

   1.学习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积累常用词语。

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安排材料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丰碑”的深刻含义。

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从审题入手先说说“碑”有几种?

为什么要建碑?

“丰碑”的“丰”在这里什么意思?

那么这座丰碑是谁呢?

是用什么雕刻的呢?

我们就来看课文。

  二、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

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如“劣”(li)不读(l)

   2.字形:

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

“碑”的笔顺,与“脾”“卑”“啤”区分;“倚”与“椅”区分;“豹”的偏旁不是“”;“润”不要多写一点;“覆”下半部的“復”注意是“一横”。

   3.词义: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4.读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

不理解的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冻死了的感人故事。

)(分3段)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质疑,做好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问:

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

军需处长是管理负责分发棉衣的处长,却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了。

这是为什么呢?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老师板书:

环境恶劣残酷;军需处长被冻死;晶莹的丰碑。

三、读讲第一段

  1.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

从哪儿看出环境恶劣残酷?

读后在书上划出词、句。

  2.谈理解,大家讨论。

  3.这里对于环境天气的描写用的笔墨比一般的课文要多,这是为什么?

(衬托红军战士的坚强。

) 四、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大家思考:

知道有人冻死,到看到冻死的人再到知道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神色有什么变化?

划出其神态描写的词句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2.朗读所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这样的神态和动作说明什么?

(说明将军很关心战士们,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

这一点在第二段中已有所体现。

)(体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高敬意。

)(投影打出)“将军愣住了……军礼”分析此句。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五、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背诵一遍

 1.问:

为什么这样一个军需处长会使将军和战士们对他产生如此崇高的敬意呢?

 (因为他身为军需处长,军队里有很多的棉衣,却没给自己留一件,都发给了战士们。

自己却在冰天雪地里冻死。

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实在是感人,可歌可泣。

 2.看插图。

(或打出投影图片)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军需处长呢?

我们来看。

谁来把这幅图描述一下儿。

 3.我们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

齐读第七节,划出书上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说明他心里十分坦然。

因为他在这种恶劣残酷的环境里,没让一个战士冻死,而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

)说说中心是什么?

(赞扬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指名朗读,大家看插图,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大家齐声朗读,并背诵这一节。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熟第7节和第12节。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七自然段,引入本课时。

    齐声背诵第7自然段,投影打出插图。

    背完问:

军需处长为什么能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呢?

(他忠于革命。

  二、学习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晶莹”什么意思?

    (因为他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

   2.分析句子。

(投影打出)讨论后进行朗读训练。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还会属于谁呢?

  (问:

“那声音”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大家讨论回答。

(那声音是指在军需处长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充满胜利信心的坚定的脚步声。

)(因为①在红军队伍中有很多像军需处长一样的干部和战士。

②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激励着战士们,使大家精神振奋,对胜利充满信心,有高度的凝聚力。

因此一定会胜利。

   3.课文中两次出现“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各自包含什么意思?

  (第一次感到很突然,不知说什么好,想着看情况再说。

第二次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说不出话来。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背诵(第二段是重点,详写;侧面烘托前后照应)

5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

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

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

对!

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

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

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

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

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

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

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

(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

什么是多媒体?

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

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

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

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

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

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

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

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

   学生甲: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

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

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

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

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

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

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

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

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

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

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

  思考题二

   学生甲:

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

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

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

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

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学生丁:

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

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

  思考题三

   学生甲:

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

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

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

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

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

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

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

   学生甲:

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

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

   学生甲:

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

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

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

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

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

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

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

汇报交流。

 

6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2.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1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3.学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和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从而抓住关键语句具体地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进而了解文章的主旨,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一提“男子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联想到。

顶天立地、敢说敢为、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等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

(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

(出示幻灯片1。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

其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要求:

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4.文中的“男子汉”具有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5.文中“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

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

他说:

“‘用肉汤拌饭可以吗?

“不可以。

“那么棒冰可以吃吗?

’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

”加点词“小心”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6.找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