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整体辅导.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2505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整体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国际金融》整体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国际金融》整体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国际金融》整体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国际金融》整体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整体辅导.docx

《《国际金融》整体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整体辅导.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金融》整体辅导.docx

《国际金融》整体辅导

《国际金融》课本整体辅导

第一章、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要了解它的内涵,需要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加以理解。

首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它定义为“是特定时期的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录了某经济实体与世界其他经济实体之间的经济交易”。

这个基本要领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国际收支,它系统地表示国际收支总额、构成和差额,特指一定时期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此外,国际收支还是一个流量的概念。

流量是与一定时期相联系的变量。

流量所反映的是两个时点之间存量的变化额。

因此,国际收支只能反映该年资本流人或流出等的流量,而并不反映该国在某一时点利用外资总额等的存量。

国际收支所记录的经济实体之间的经济交易,在统计上反映为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

国际收支所反映的经济交易可概括为五种行为:

金融资产与商品服务之间的交换;商品服务彼此之间的交换;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单方转移;以及金融资产单方转移。

上述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是广义上的国际收支,它不仅包括有外汇收支的项目,而且包括不发生外汇收支的项目。

狭义的国际收支指发生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交易,而不包括实物捐赠,易货贸易等不发生外汇收支的项目。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按照复式簿记原理,对一定时期的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系统记录的统计报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四个基本部分:

(一)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包括货币和服务、收益和经济转移三大项目。

1、货物和服务项目:

包括货物和服务两部分。

2、收益项目:

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部分。

3、经常转移项目:

包括各级政府(官方)和其他部门(私人)两部分经常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部分:

1、资本账户:

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和出售两项。

2、金融账户:

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三项。

(三)储备资产:

储备资产是储备及相关项目的简称。

这些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

(四)净误差与遗漏:

净误差与遗漏是为了使国际收支平衡表借方与贷方总额相等而人为设置的项目。

若所有其他项目的借方出现余额,该项目的贷方就记录相应的余额,若所有其他项目的贷方出现余额,该项目的借方就记录相应的余额。

三、国际收支差额:

尽管国际收支平衡项目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必然相等,但是,针对某一项目或某一部分项目的借方和贷方往往并不相等。

人们通常分析以下五种国际收支差额:

1、贸易差额,即商品进出口收支差额,它等于商品出口额减去进口额。

2、经常差额,即经常账户贷方总额减去借方总额之差。

3、基本差额,即经常差额与长期资本项目差额之和。

4、官方结算差额是指不包括官方借贷差额和储备资产变化的国际收支贷方总额与借方总额之差。

5、综合差额,又称偿债差额,是仅以官方储备为线下项目的国际收支差额。

四、国际收支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国家总供给取决于该国的总需求,我们可以把总需求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

家庭消费需求(C);企业投资需求(I);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G);以及国外对该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X-M)。

用方程式表示:

Y=C+I+G+(X-M)

五、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偶然性国际收支失衡;2、周期性国际收支失衡;3、收入住国际收支失衡;4、货币性国际收支失衡;5、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

 

第二章、国际收支调节

一、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必须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后者又反过来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缩小的趋势。

在不同的体制下,市场机制调节国际收支的平衡:

1、在金本位制度下,存在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引起黄金的国际流动,导致该国货币供应量相应变动,并最终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2、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第二,国际收支货币调节机制。

3、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引起汇率的变化,并通过后者调节国际收支。

二、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影响其国际收支调节作用的发挥。

2、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见效较慢。

3、市场调节机制无力解决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国际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4、在市场调节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国民收入价格、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等变量的变化可能给一国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5、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积极调节国际收支,这有时使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受到限制。

三、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由于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政府需要对国际收支进行人为干预和调节。

1、外汇缓冲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汇率政策。

4、直接管制。

四、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一般原则:

1、根据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选择适当的调节方式。

2、尽量避免国际收支调节措施给国内经济带来过大的消极影响。

3、注意减少国际收支调节措施带给国际社会的刺激。

五、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在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中,市场机制作用有增强的趋势,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也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

从1999年以来我国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外贸计划、外汇管制、汇率政策、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等,并初见成效。

第三章、国际储备

一、国际储备的概念

国际储备应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是官方持有性;第二是普遍接受性,即它是否能在外汇市场上或在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被普遍接受;第三是流动性,即变为现金的能力。

国际储备主要由四种形式的资产构成:

1、外汇储备。

2、黄金储备。

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4、特别提款权。

二、国际清偿能力国际清偿能力包括Ll,L2和L3三个组成部分:

1、LI为一国货币当局自有的国际储备,主要指国际储备中的黄金和外汇储备。

2、L2为一国货币当局的借款能力。

3、L3指一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外汇资产。

三、国际储备多元化:

国际储备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2、外汇储备由单一储备货币逐渐向多种储备货币过渡。

3、出现了新的储备资产形式。

四、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储备对于持有它的国家主要有下述四方面的作用:

1、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2、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

3、充当本国对外借债的基本保证。

4、影响货币发行量。

五、适度国际储备量

1、确定适度国际储备量是对其进行数量管理的首要问题。

(1)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并非越多越好;

(2)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量过少也会使该国蒙受损失;(3)一国政府在国际储备总量管理中主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确定适度国际储备量,二是采取何种措施使国际储备达到适度水平。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判断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客观指标是:

(1)持续高利率政策;

(2)加强对国际经济交易的限制;(3)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4)持续的汇率不稳定;(5)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

六、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

1、有国际储备机会成本的持有量。

2、外部冲击的规模和频率。

3、政府的政策偏好。

4、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

5、对外交往规模。

6、借用国外资金的能力。

7、该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8、各国政策的国际协调。

七、国际储备总量管理手段。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储备不足时,通常采取以下国际收支调节措施:

1、通过出口退税、出口担保、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等手段鼓励出口。

2、以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限制进口。

3、以外汇管制和延期支付等办法限制资本外流。

4、货币对外贬值。

八、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国政府调整国际储备结构的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各种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九、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

各国通常根据分散原理安排预防性储备货币的币种结构,即实行储备货币多样化。

十、储备货币流动性结构管理在币种结构管理中,政府主要考虑的是储备资产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而在流动性结构管理中,政府主要考虑的是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根据流动性的差异,同种货币储备资产可分为多种层次。

十一、我国国际储备的特点1、外汇储备的统计口径作出重大调整。

2、外汇储备在储备资产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

3、外汇储备在波动中呈递增趋势。

4.国际储备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项目顺差。

十二、我国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际储备濒临枯竭,严重不能满足经济运行对国际储备的需要。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国际储备一度减少,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国际储备总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但国际储备也不宜过多。

十三、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1、持储备货币多样化,以减少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2、根据对外支付的需要确定该货币在储备货币中的比重。

3、随时根据外汇市场的汇率运动趋势调整储备货币的币种结构。

 

第四章、汇率与汇率制度

一、外汇

1、狭义的外汇。

狭义的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直接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以外币表示的汇票、支票、本票、银行存款凭证和邮政储蓄凭证等。

2、广义的外汇。

广义的外汇泛指一切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它还可包括外币有价证券。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

(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5)其他外汇资金。

这里使用的便是广义外汇概念。

3、记帐外汇。

记账外汇又称协定外汇或清算外汇,指两国根据国际支付协定进行国际结算时,指定用作计价单位的外汇。

它可以是交易双方中某一方的本国货币,也可能是第三国的货币。

未经货币发行国的批准,它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也不能对第三国进行支付。

缺乏自由外汇的国家往往使用记账外汇进行国际结算。

4、自由外汇。

自由外汇指无需货币发行国有关当局批准,就可以自由兑换其他国家货币的外汇,如以美元、英镑、瑞士法郎、德国马克、日元和法国法郎等货币表示的支付凭证。

二、汇率

1、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指两种货币的折算比例,或者是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的数量表示的价格。

根据国际结算业务中的汇款方式,汇率可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

2、电汇汇率。

电汇汇率是以电汇方式进行国际结算时买卖外汇的汇率。

银行卖出外汇后,以电报通知国外分支行或代理行解付款项。

电汇汇率是外汇市场基准汇率,一般外汇市场公布的都是电汇汇率。

3、信汇汇率。

信汇汇率是以信汇方式进行国际结算时买卖外汇的汇率。

银行通过邮寄支付委托书通知国外分支行或代理行解付款项。

由于银行可获取邮程利息,因此信汇汇率略低于电汇汇率。

4、票汇汇率。

票汇汇率是以票汇方式买卖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由于汇票售出时间与解付款项之间存在时间差,票汇汇率也低于电汇汇率。

5、名义汇率。

名义汇率即仅以一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汇率。

三、汇率的标价:

1、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即以单位外币为标准(一、百、万等整数)折算应付若干单位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汇率上升指单位外汇能够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

2、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也称应收标价法,指以单位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应收若干单位外币的标价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汇率上升指本国货币能够兑换更多的外国货币。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使用间接标价法,如美国和英国。

这两种标价法下的汇率有倒数关系。

四、汇率制度的类型:

1、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指货币比价基本固定的汇率制度,包括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2、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指在纸币流通制度下,允许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汇率制度。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汇率制度。

3、钉住汇率制。

指一国使本币同某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

一篮子货币指由多种国家货币按特定的权数组成的货币单位。

五、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比较

浮动汇率制能够取代固定汇率制,是因为它有一些长处:

第一,它具有自发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如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其货币会对外贬值,这种汇率变动有助于该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它有助于遏制大规模的外汇投机风潮。

因为它使汇率不断调整、汇率扭曲的程度较小,即留给外汇投机者牟利的余地较小。

第三,它使各国政府摆脱了固定汇率制对经济政策自主权的约束;在固定汇率制下有着严格的货币纪律,使政府很难针对本国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

第四,它有更强的适应世界经济环境的生命力;如固定汇率制要求国际收支平衡,而它自身又不具备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功能,所以,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

第五,它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为它有调节国际收支功能,从而减轻政府对各种直接管制措施的依赖,这有助于市场价格信号更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各国都不是完全听任汇率浮动,因为自由浮动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汇率波动给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带来外汇风险,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它们的顺利发展。

第二,它削弱了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纪律,助长了货币政策中的通货膨胀倾向,各国政府无需通过抑制通货膨胀来履行维持固定汇率的义务。

第三,它会助长金融泡沫,即金融资产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

例如,美国股价上升,会刺激外资流人,因此会提高美元汇率;而美元汇率上升会进一步吸引外资流入,助长股价攀升。

第四,在浮动汇率制下,实行钉住汇率制的货币特别容易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因为它使物价、利率、汇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显著高于固定汇率制时期,给国际游资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六、汇率制度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汇率制度。

一国选择何种汇率制度,取决于该国的国情以及它是否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发展。

影响汇率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1、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

经济规模较大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往往选择弹性较大的浮动汇率制。

经济规模小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选择钉住汇率制,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承受外汇风险的能力较差。

2、贸易依存度。

贸易依存度指外贸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它反映一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

贸易依存度越高,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力越大。

这样的国家适于采用弹性较小的汇率制度。

3、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若一国进出口贸易集中于与某一个贸易伙伴国之间,则钉住该国货币有助于贸易发展。

若进出口贸易集中于某几个国家,则钉住某个货币篮有助于贸易发展。

如欧洲一些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比重较大,它们便选择了使其货币钉住欧洲货币单位这种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4、相对通货膨胀率。

若一国通货膨胀率相对高于他国,那么它更需要利用浮动汇率制自发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以摆脱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纪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

5、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或金融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需要采取弹性较大的汇率制度。

在货币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实行钉住汇率。

七、人民币汇率制度。

到目前为止,人民币汇率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1952年,我国实行具有爬行钉住汇率制特点的汇率制度,其做法是选择一组用于制定汇率的指标,其指标包括出口物资理论比价、进口物资理论比价和信汇购买力比价,再取三者的加权平均数确定人民币对美元的官方汇率。

在此阶段,人民币汇率频繁调整,调整幅度有时很大。

第二阶段为1953~1973年初,我国实行钉住美元的钉住汇率制。

自1955年人民币新币以1:

10000的比例取代旧币之后,直到1971年美元贬值之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始终不变。

第三阶段为1973~1980年,我国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

货币篮所包含的一组货币的选择主要考虑我国外贸的地理流向,权数的规定则取决于与该国贸易量。

第四阶段为1981~1984年,我国实行双重汇率制,非贸易外汇收支结算继续根据按一篮子货币定值的官方汇率,贸易外汇收支结算根据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

第五阶段为1985~1993年,我国实行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汇率制。

自1985年起,我国停止使用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执行单一的官方汇率。

同时,我国又允许外汇调剂市场出现高于官方汇率的外汇调剂价格。

第六阶段为1994年至今,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交易价格,每日公布人民币汇率加权平均价,作为交易基准汇价。

银行与客户间的外汇交易可在基准价+或—0.25%范围内浮动,银行间外汇交易可在基准价+或—0.3%范围内浮动。

同时,实现汇率并轨,实行单一汇率制。

第五章、汇率的决定与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一、金本位制下的汇率

在金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货币含金量,并用铸币比价表示两国货币含金量的比值。

例如,1英镑的含金量为113.0016格令,1美元的含金量为23.22格令,则英镑对美元的铸币平价是4.8665(113.0016÷23.22)。

货币含金量是汇率决定的基础,但铸币平价并不等同于市场汇率。

市场汇率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

例如,外汇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外汇汇率就会上升。

但是,外汇汇率的波动在金本位制下围绕着铸币平价进行,而且波动幅度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金平价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纸币存在金平价,即由法律规定的纸币名义含金量。

在这个时期,各国纸币的金平价是彼此之间汇率决定的基础。

各国政府可以根据本国的需要调整纸币的金平价。

法定升值指政府提高本币的金平价,并从而提高本国货币的官方汇率。

法定贬值指政府降低本币的金平价,并从而降低本国货币的官方汇率。

三、购买力平价

无论在金本位制下,还是在纸币流通制度下,银行券和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都代表着一定的价值量。

从本质上看,各国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是汇率决定的基础。

特别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行黄金非货币化政策,各国政府取消了纸币的金平价,购买力平价在汇率决定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起来。

购买力平价指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所决定的汇率。

人们之所以进行货币兑换,最终是要用外汇购买该国商品和服务。

因此,若该外国物价水平较高,即该外汇购买力较低,该外汇的汇率便会较低。

购买力平价可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四、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国际收支。

2、通货膨胀。

3、利率。

4、经济增长。

5、政府的政策。

6、心理预期。

7、外汇投机。

五、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

当一国货币汇率下降时。

由于外汇能够兑换更多的该国货币,从而能够购买更多的该国商品,所以该国的出口量会增加;同时,该国货币只能兑换更少的外汇,从而只能购买更少的外国商品,该国的进口量会下降。

2、汇率变动对资本国际流动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资本国际流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汇率的心理预期。

如果人们认为汇率变动是一次性的,那么一国货币贬值会吸引资本流人。

因为本币贬值使外资能够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从而可以支配更多的实际资源。

本国的土地、劳力、设备、原材料和各种金融资产对外资来说都更加便宜了。

因此,外资会增加对该国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数次下调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大量利用外资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六、汇率变动对国际储备的影响:

1、汇率变动可以影响国际储备总量。

例如,当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带来国际收支顺差时,会使该国外汇储备相应增加。

2、汇率变动也可以影响外汇储备结构。

例如,当美元汇率不断下跌时,持有该外汇储备的国家便会蒙受一定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它们可能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

七、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汇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2汇率对国内产量的影响。

3汇率对就业的影响。

4汇率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八、汇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不仅会影响本国的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而且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具体内容和大小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该国政府是否干预市场汇率和采用何种手段调节汇率。

九、人民币汇率的演变:

在1973~1980年底,人民币汇率几经调整,持续上浮,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数量最终为1.5元。

人民币汇率上调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出现通货膨胀以及美元对其他西方国家货币贬值。

这种汇率大体上符合当时的购买力平价,但是从可贸易物品的购买力来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高估的,使我国当时的外汇储备严重短缺。

在1981~1994年,人民币汇率呈下调趋势。

1994年初以来至今,人民币汇率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目前及美元只能兑换8.26元人民币。

十、反常的人民币汇率现象:

在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运动中,隐藏着两种反常的汇率现象:

我国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但人民币反而对美元升值;在人民币汇率上升时,我国仍然存在国际收支顺差。

十一、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经济影响1、人民币贬值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发展。

2、人民币贬值推动了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3、人民币贬值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4、人民币贬值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六章、外汇管制

一、外汇管制的概念

外汇管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对居民在经常项目下的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进行限制。

广义的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对居民和非居民的涉及外汇流入和流出的活动进行限制性管理。

外汇管制依照该国法律、政府颁布的方针政策和各种规定和条例进行。

外汇管制的执行者是政府授权的中央银行、财政部或另设的其他专门机构,如外汇管理局。

外汇管制所针对的自然人和法人通常划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各国的外汇管制法现通常对居民管制较严,对非居民管制较松。

外汇管制所针对的物包括外国钞票和铸币、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和黄金;有的国家还涉及白银、白金和钻石。

外汇管制法规生效的范围一般以本国领土为界限。

在设立特区的国家中,某些外汇管制法规可能不适用于特区。

一个国家对不同国家货币的外汇管制宽严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

外汇管制针对的活动涉及外汇收付、外汇买卖、国际借贷、外汇转移和使用;本国货币汇率的决定;本国货币的可兑换性;以及本币和黄金、白银的跨国界流动。

外汇管制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分为价格管制和数量管制两种类型;前者指对本币汇率做出的各种限制,后者指外汇配给控制和外汇结汇控制。

二、外汇管制的目的和意义:

1、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稳定本币汇率,减少涉外经济活动中的外汇风险。

3、防止资本外逃或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流动,维护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4、增加本国的国际储备。

5、有效利用外汇资金,推动重点产业优先发展。

6、增强本国产品国际竞争能力。

7、增强金融安全。

三、外汇管制的消极影响:

1、汇率扭曲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无论是政府规定官方汇率,还是政府限制外汇买卖,都会使汇率偏离市场均衡汇率。

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对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