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活动课记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1849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活动课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综合活动课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综合活动课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综合活动课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综合活动课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活动课记录.docx

《综合活动课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活动课记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活动课记录.docx

综合活动课记录

第6讲找规律

(二)

这一讲主要介绍如何发现和寻找图形、数表的变化规律。

例1观察下列图形的变化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将第四个图形补充完整。

分析与解:

观察前三个图,从左至右,黑点数依次为4,3,2个,并且每个图形依次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所以第四个图如右图所示。

 观察图形的变化,主要从各图形的形状、方向、数量、大小及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入手,从中找出变化规律。

例2在下列各组图形中寻找规律,并按此规律在“?

”处填上合适的数:

解:

(1)观察前两个图形中的数可知,大圆圈内的数等于三个小圆圈内的数的乘积的一半,故

第三个图形中的“?

”=5×3×8÷2=60;

第四个图形中的“?

”=(21×2)÷3÷2=7。

(2)观察前两个图形中的已知数,发现有

10=8+5-3,8=7+4-3,即三角形里面的数的和减去三角形外面的数就是中间小圆圈内的数。

故第三个图形中的“?

”=12+1-5=8;

第四个图形中的“?

”=7+1-5=3。

例3寻找规律填数:

 解:

(1)考察上、下两数的差。

32-16=16,31-15=16,33-17=16,可知,上面那个“?

”=35-16=19,下面那个“?

”=18+16=34。

(2)从左至右,一上一下地看,由1,3,5,?

,9,?

知,12下面的“?

=7;一下一上看,由6,8,10,12,?

,?

知,9下面的“?

”=14。

例4寻找规律在空格内填数:

解:

(1)因为前两图中的三个数满足:

256=4×64,72=6×12,

  所以,第三图中空格应填12×15=180;第四图中空格应填169÷13=13。

第五图中空格应填224÷7=32。

(2)图中下面一行的数都是上一行对应数的3倍,故43下面应填43×

3=129;87上面应填87÷3=29。

例5在下列表格中寻找规律,并求出“?

”:

  解:

(1)观察每行中两边的数与中间的数的关系,发现3+8=11,4+2=6,所以,?

=5+7=12。

(2)观察每列中三数的关系,发现1+3×2=7,7+2×2=11,所以,?

=4+5

×2=14。

例6寻找规律填数:

(1)

1=1=1×1

1+3=4=2×2

1+3+5=9=3×3

1+3+5+7=16=4×4

1+3+5+7+9=25=5×5

1+3+5+7+9+11=?

1+3+5+7+9+11+13=?

(2)解:

(1)观察其规律知

1+3+5+7+9+11=6×6=36;

1+3+5+7+9+11+13=7×7=49。

(2)观察其规律知:

123456×9=1111104;

1234567×9=11111103;

12345678×9=111111102;

123456789×9=1111111101。

  观察比较图形、图表、数列的变化,并能从图形、数量间的关系中发现规律,这种能力对于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将大有益处

练习6

寻找规律填数:

6.下图中第50个图形是△还是○?

○△○○○△○○○△○?

7.142857×1=142857

142857×2=285714

142857×3=428571

142857×4=571428

142857×5=?

142857×6=?

8.81=9×9

882=98×9

8883=987×9

88884=9876×9

888885=98765×9

=987654×9

88888887=?

9.1+2+1=4

1+2+3+2+1=9

1+2+3+4+3+2+1=16

1+2+3+4+5+4+3+2+1=25

1+2+3+4+5+6+5+4+3+2+1=?

第7讲加减法应用题

 用数学方法解决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产生了通常所说的“应用题”。

  应用题由已知的“条件”和未知的“问题”两部分构成,而且给出的已知条件应能保证求出未知的问题。

这一讲主要介绍利用加、减法解答的简单应用题。

例1小玲家养了46只鸭子,24只鸡,养的鸡和鹅的总只数比养的鸭多

5只。

小玲家养了多少只鹅?

解:

将已知条件表示为下图:

表示为算式是:

24+?

=46+5。

由此可求得养鹅(46+5)-24=27(只)。

答:

养鹅27只。

若例1中鸡和鹅的总数比鸭少5只(其它不变),则已知条件可表示为下图,

表示为算式是:

24+?

+5=46。

由此可求得养鹅

46-5-24=17(只)。

  例2一个筐里装着52个苹果,另一个筐里装着一些梨。

如果从梨筐里取走18个梨,那么梨就比苹果少12个。

原来梨筐里有多少个梨?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将各种数量关系表示为下图。

有几种思考方法:

(1)根据取走18个梨后,梨比苹果少12个,先求出梨筐里现有梨52-

12=40(个),再求出原有梨

(52-12)+18=58(个)。

  

(2)根据取走18个梨后梨比苹果少12个,我们设想“少取12个”梨,则现有的梨和苹果一样多,都是52个。

这样就可先求出原有梨比苹果多18-12

=6(个),再求出原有梨

52+(18-12)=58(个)。

  (3)根据取走18个梨后梨比苹果少12个,我们设想不取走梨,只在苹果筐里加入18个苹果,这时有苹果

           52+18=70(个)。

这样一来,现有苹果就比原来的梨多了12个(见下图)。

由此可求出原有

梨(52+18)-12=58(个)。

由上面三种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到如下三种解法。

解法1:

(52-12)+18=58(个)。

解法2:

52+(18-12)=58(个)。

解法3:

(52+18)-12=58(个)。

答:

原来梨筐中有58个梨。

  例3某校三年级一班为欢迎“手拉手”小朋友们的到来,买了若干糖果。

已知水果糖比小白兔软糖多15块,巧克力糖比水果糖多28块。

又知巧克力糖的块数恰好是小白兔软糖块数的2倍。

三年级一班共买了多少块糖果?

分析与解:

只要求出某一种糖的块数,就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得到其它两种糖的块数,总共买多少就可求出。

先求出哪一种糖的块数最简便呢?

我们先把已知条件表示为下图。

由上图可求出,小白兔软糖块数=15+28=43(块),水果糖块数=43+15=58(块),巧克力糖块数=43×2=86(块)。

糖果总数=43+58+86=187(块)。

答:

共买了187块糖果。

例4一口枯井深230厘米,一只蜗牛要从井底爬到井口处。

它每天白天

向上爬110厘米,而夜晚却要向下滑70厘米。

这只蜗牛哪一个白天才能爬出井口?

分析与解:

因蜗牛最后一个白天要向上爬110厘米,井深230厘米减去

这110厘米后(等于120厘米),就是蜗牛前几天一共要向上爬的路程。

因为蜗牛白天向上爬110厘米,而夜晚又向下滑70厘米,所以它每天向

上爬110-70=40(厘米)。

  由于120÷40=3,所以,120厘米是蜗牛前3天一共爬的。

故第4个白天蜗牛才能爬到井口。

  若将例4中枯井深改为240厘米,其它数字不变,这只蜗牛在哪个白天才能爬出井口?

(第5个白天)

练习7

 1.甲、乙、丙三人原各有桃子若干个。

甲给乙2个,乙给丙3个,丙又给甲5个后,三人都有桃子9个。

甲、乙、丙三人原来各有桃子多少个?

  2.三座桥,第一座长287米,第二座比第一座长85米,第三座比第一座与第二座的总长短142米。

第三座桥长多少米?

3.

(1)幼儿园小班有巧克力糖40块,还有一些奶糖。

分给小朋友奶糖24

块后,奶糖就比巧克力糖少了10块。

原有奶糖多少块?

  

(2)幼儿园中班有巧克力糖48块,还有一些奶糖。

分给小朋友奶糖26块后,奶糖就只比巧克力糖多18块。

原有奶糖多少块?

  4.一桶柴油连桶称重120千克,用去一半柴油后,连桶称还重65千克。

这桶里有多少千克柴油?

空桶重多少?

  5.一只蜗牛从一个枯水井底面向井口处爬,白天向上爬110厘米,而夜晚向下滑40厘米,第5天白天结束时,蜗牛到达井口处。

这个枯水井有多深?

若第5天白天爬到井口处,这口井至少有多少厘米深?

(厘米以下的长度

不计)

  6.在一条直线上,A点在B点的左边20毫米处,C点在D点左边50毫米处,D点在B点右边40毫米处。

写出这四点从左到右的次序。

  7.

(1)五个不同的数的和为172,这些数中最小的数为32,最大的数可以是多少?

  

(2)六个不同的数的和为356,这些数中,最大的是68,最小的数可以是多少?

  

第8讲乘除法应用题

本讲向同学们介绍如何利用乘、除法解答简单应用题。

用乘、除法解应用题,首先要明确下面几个关系,然后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利用这些数量关系求解。

被乘数×乘数=乘积,相同数×个数=总数,小数×倍数=大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除数=(不完全)商?

?

余数。

  例1学校开运动会,三年级有86人报名参加单项比赛,其他年级参加单项比赛的人数是三年级的4倍少5人。

全校参加单项比赛的人数有多少人?

分析:

先求出其他年级参赛人数,

          86×4-5=339(人),再加上三年级参赛人数,就可求出全校参赛人数。

解:

(86×4-5)+86=425(人)。

答:

全校参赛425人。

本题中全校参赛人数也可以看成是三年级参赛人数的5倍少5人,所以

可列式为

86×5-5=425(人)。

  例2有5只猴子,其中2只各摘了7个桃子,另外3只各摘了12个桃子。

把所有摘下的桃子平均分给这5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

解:

共摘桃子7×2+12×3=50(个),

平均每只猴可分50÷5=10(个)。

综合算式(7×2+12×3)÷5=10(个)。

答:

每只猴子能分到10个桃。

  例3小白兔上山采摘了许多蘑菇。

它把这些蘑菇先平均分成4堆,3堆送给它的小朋友,自己留一堆。

后来它又把留下的这一堆平均分成3堆,两堆送给别的小白兔,一堆自己吃。

自己吃的这一堆有5个。

它共采摘了多少个蘑菇?

分析:

我们从后向前分析。

当分成3堆时,共有5×3=15(个),这是分

成4堆时每一堆的个数。

所以,分成4堆时,共有15×4=60(个)。

解:

(5×3)×4=15×4=60(个)。

答:

共摘了60个蘑菇。

  例4小雨到奶奶家。

如果来回都乘车,那么路上要用20分钟。

如果去时乘车,回来时步行,那么一共要用50分钟。

小雨步行回来用多少时间?

分析:

来回都乘车用20分,所以乘车单程所用的时间是20÷2=10(分)。

去时乘车回来时步行共用50分,减掉去时乘车用的10分,回来时步行用了

50-10=40(分)。

解:

50-20÷2=40(分)。

答:

步行回来用40分钟。

  例5师徒二人加工同样的机器零件。

师傅加工的个数是徒弟的4倍,其个数比徒弟多54个。

师徒二人这天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分析:

如下图所示,把徒弟加工的个数看成“1份”,师傅加工的就是“4份”,因而师傅比徒弟多(4-1)份。

由上图可求得1份为54÷(4-

  

1)=18(个),由此可求出师徒二人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解:

徒弟加工了54÷(4-1)=18(个),师傅加工了18×4=72(个)。

答:

徒弟加工了18个,师傅加工了72个。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分析出“54”是如何多出来的,即弄明白用“倍数-1”

来除它,所得的数代表什么。

  例6工厂装配四轮推车,1个车身要配4个车轮。

现在有40个车身,70个车轮。

问:

装配出多少辆四轮推车后,剩下的车身和车轮的数量相等?

  分析:

1个车身配4个车轮,即每装配出一辆四轮推车,用的车轮数比车身数多4-1=3(个)。

现在车轮比车身多70-40=30(个),要把这30个车轮“消耗掉”,需装配30÷3=10(辆)四轮车。

解:

(70-40)÷(4-1)=10(辆)。

答:

需装配出10辆四轮推车。

练习8

1.某项工作3人做需要3个星期又3天,中间无休息日,那么,1人单独做这项工作需要多少天?

2.贺林家养鸡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6倍,鸭比鹅多8只,鸭有15只。

林家养了多少只鸡?

  3.小敏买了一本书和一包糖。

买一本书用了3元6角,买糖用的钱数是买书所用钱数的5倍。

她带去的50元钱还剩多少?

4.小峰去老师家看望老师。

如果往返都骑自行车,那么在路上要用1时

20分。

如果去时骑自行车,回来时步行,那么一共要用2时30分。

小峰步行回来用多少时间?

5.4元钱能买西瓜8千克,10元钱能买多少西瓜?

  6.小兰有24本书,小玲有18本书。

小兰要给小玲几本书,两人的书才一样多?

7.小红与小光买拼音本。

小红买了12本,小光买了8本。

小红比小光多

用2元4角钱。

每本多少钱?

  8.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同一车站出发,沿相反方向开去,3时共行360千米。

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倍。

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

  9.甲、乙两个粮库共存粮150吨。

甲库运出40吨,乙库运入10吨,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

甲、乙粮库原来存粮各多少?

  

第9讲平均数

 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数,相等的数的数值就叫做这个(总)数的平均数。

例如,24平均分成四个数:

6,6,6,6,数6就叫做24分成四份的平均数。

又如,24平均分成六个数:

4,4,4,4,4,4,数4就叫做

24分成六份的平均数。

由此可见,平均数是相对于“总数”和分成的“份数”而言的。

知道了

被均分的“总数”和均分的“份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用到。

例如,某次考试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几件货物的“平均重量”,某辆汽车行驶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等,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求平均数的问题。

根据求平均数的一般公式可以得到它们的计算方法:

全班同学的总成绩÷全班同学人数=平均成绩,几件货物的总重量÷货物件数=平均重量,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平均速度。

  我们在上一讲的例2中,已经接触到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下面再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有关平均数应用问题的解法。

例1一小组六个同学在某次数学考试中,分别为98分、87分、93分、

86分、88分、94分。

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解:

总成绩=98+87+93+86+88+94=546(分)。

这个小组有6个同学,平均成绩是

546÷6=91(分)。

答:

平均成绩是91分。

  例2把40千克苹果和80千克梨装在6个筐内(可以混装),使每个筐装的重量一样。

每筐应装多少千克?

解:

苹果和梨的总重量为

 40+80=120(千克)。

因要装成6筐,所以,每筐平均应装

120÷6=20(千克)。

答:

每筐应装20千克。

例3小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猪,养到今年10月。

第一批的3头每头重

66千克,第二批的5头每头重42千克。

小明家养的猪平均多重?

解:

两批猪的总重量为

66×3+42×5=408(千克)。

两批猪的头数为3+5=8(头),故平均每头猪重

          408÷8=51(千克)。

答:

平均每头猪重51千克。

注意,在上例中不能这样来求每头猪的平均重量:

         (66+42)÷2=54(千克)。

上式求出的是两批猪的“平均重量的平均数”,而不是(3+5=)8头猪

的平均重量。

这是刚接触平均数的同学最容易犯的错误!

  例4一个学生为了培养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除了认真读一些书外,还规定自己每周(一周为7天)平均每天做4道数学竞赛训练题。

星期一至星期

  

三每天做3道,星期四不做,星期五、六两天共做了13道。

那么,星期日要做几道题才能达到自己规定的要求?

  分析:

要先求出每周规定做的题目总数,然后求出星期一至星期六已做的题目数。

两者相减就是星期日要完成的题目数。

每周要完成的题目总数是4×7=28(道)。

星期一至星期六已做题目3×3

+13=22(道),所以,星期日要完成28-22=6(道)。

解:

4×7-(3×3+13)=6(道)。

答:

星期日要做6道题。

例5三年级二班共有42名同学,全班平均身高为132厘米,其中女生

有18人,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问:

男生平均身高是多少?

解:

全班身高的总数为

132×42=5544(厘米),

女生身高总数为

136×18=2448(厘米),

男生有42-18=24(人),身高总数为

5544-2448=3096(厘米),男生平均身高为

3096÷24=129(厘米)。

综合列式:

  (132×42-136×18)÷(42-18)=129(厘米)。

答:

男生平均身高为129厘米。

例6小敏期末考试,数学92分,语文90分,英语成绩比这三门的平均

成绩高4分。

问:

英语得了多少分?

  分析:

英语比平均成绩高的这4分,是“补”给了数学和语文,所以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为

(92+90+4)÷2=93(分),

由此可求出英语成绩。

解:

(92+92+4)÷2+4=97(分)。

答:

英语得了97分。

练习9

1.一班有40个学生,二班有42个学生,三班有45个学生。

开学后又转学来了11个学生。

怎样分才能使每班学生人数相等?

2.小岗计划4天做15道数学题,结果多做了9道。

平均每天做了多少道?

  3.一小组同学体检量身高时发现其中2人的身高是123厘米,另外4人的身高均为132厘米。

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4.小梅做跳绳练习,第一次跳了67下,第二次跳了76下。

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达到80下,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

  5.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

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

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用几天?

  6.小浩为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自己规定这一个月(30天)要读完共288页的彩图世界童话名著《伊索寓言》。

头9天平均每天读了8页,第二个9天平均每天读了10页,第三个9天平均每天读了11页。

最后三天平均每天需要读几页才能达到自己规定的要求?

   7.五个同学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平均94分,而其中有三个同学的平均成绩为92分,另两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8.小亮学游泳,第一次游了25米,第二次游的距离比两次游的平均距离多8米。

小亮第二次游了多少米?

  9.篮球队中四名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82厘米,另一名队员的身高比这五队员的平均身高矮8厘米,这名队员的身高是多少?

  第10讲植树问题

 绿化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确定在一定条件下栽树、种花的棵数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

还有许多应用题可以化为“植树问题”来解,或借助解“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

先介绍四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

为使其更直观,我们用图示法来说明。

树用点来表示,植树的沿线用线

来表示,这样就把植树问题转化为一条非封闭或封闭的线上的“点数”与相邻两点间的线的段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只有下面四种情形:

(1)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有“点”时,“点数”=“段数”+1。

(2)非封闭线只有一端有“点”时,“点数”=“段数”。

(3)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没有“点”时,“点数”=“段数”-1。

(4)封闭线上,“点数”=“段数”。

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只有这四类情形。

  例如,一条河堤长420米,从头到尾每隔3米栽一棵树,要栽多少棵树?

这是第

(1)种情形,所以要栽树420÷3+1=141(棵)。

又如,肖林家门口到公路边有一条小路,长40米。

肖林要在小路一旁每

隔2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由于门的一端不能栽树,公路边要栽树,所以,属于第

(2)种情形,要栽树40÷2=20(棵)。

  再如,两座楼房之间相距3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一直行能栽多少棵树?

因紧挨楼房的墙根不能栽树,所以,属于第(3)种情形,能栽树30÷2-

1=14(棵)。

  再例如,一个圆形水池的围台圈长60米。

如果在此台圈上每隔3米放一盆花,那么一共能放多少盆花?

这属于第(4)种情形,共能放花60÷3=

20(盆)。

许多应用题都可以借助或归结为上述植树问题求解。

  例1在一段路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路灯杆,包括这段路两端埋设的路灯杆,共埋设了10根。

这段路长多少米?

解:

这是第

(1)种情形,所以,“段数”=10-1=9。

这段路长为50×

(10-1)=450(米)。

答:

这段路长450米。

  例2小明要到高层建筑的11层,他走到5层用了100秒,照此速度计算,他还需走多少秒?

  分析:

因为1层不用走楼梯,走到5层走了4段楼梯,由此可求出走每段楼梯用100÷(5-1)=25(秒)。

走到11层要走10段楼梯,还要走6段楼梯,所以还需

25×6=150(秒)。

解:

[100÷(5-1)]×(11-5)=150(秒)。

答:

还需150秒。

  例3一次检阅,接受检阅的一列彩车车队共30辆,每辆车长4米,前后每辆车相隔5米。

这列车队共排列了多长?

如果车队每秒行驶2米,那么这列车队要通过535米长的检阅场地,需要多少时间?

解:

车队间隔共有

           30-1=29(个),每个间隔5米,所以,间隔的总长为

(30-1)×5=145(米),而车身的总长为30×4=120(米),故这列车队的总长为

(30-1)×5+30×4=265(米)。

  由于车队要行265+535=800(米),且每秒行2米,所以,车队通过检阅场地需要

(265+535)÷2=400(秒)=6分40秒。

答:

这列车队共长265米,通过检阅场地需要6分40秒。

例4下图是五个大小相同的铁环连在一起的图形。

它的长度是多少?

十个这样的铁环连在一起有多长?

 解:

如上图所示。

关键是求出重叠的“环扣”数(每个长6毫米)。

根据植树问题的第(3)种情形知,五个连在一起的“环扣”数为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