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开发.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1674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智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心智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心智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心智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心智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智开发.docx

《心智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智开发.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智开发.docx

心智开发

心智开发

心智开发课程目录

第一节全面了解自己 

一、人对外是以波的形式交流

二、古代人对自己的了解

三、我们的思维方式

四、人的全息性 

第二节认知角度 

一、角度

二、行业中的角度

三、认识角度

第三节解读欲望 

一、欲望从何而来

二、欲望即是需要

三、如何驾驭欲望

第四节圆融关系 

一、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人与有无的关系

第五节活在当下

一、什么是当下

二、什么时候活在当下

三、活在当下的意义

第一节:

全面了解自己

  全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哪一方面?

有的人说我了解我自己,我认为你只能了解你自己“有”的那个层面。

有,这个层面上,虽然你了解,但是你了解的也不多。

举几个例子,比如现实中的自己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我们就不太了解。

一、人对外是以波的形式交流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对外的,只有“意”是内在。

“意”虽然是内在,也是对外的眼、耳、鼻、舌、身接收的外部信息,组成了“意识”的形成。

  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个大千世界一样,我们认为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实际上是我们接收到了大千世界反射到我们眼睛中的光的反射波。

也就是说眼睛接收的是光波。

  眼睛接收光波,耳朵呢,耳朵接收的是声波。

你所听到的一切,可以组成一个声响世界,不管多么复杂的声音都统称为声波,高于声波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声波的声波叫次声波。

 

  我们的鼻子闻到的一切气味,是气味波。

舌头尝到的各种味道,和手、身体触到的一切东西,都是通过神经线传递给大脑的"有线波"。

  身体所感知的冷和热,是温度的辐射波。

我们用的语言是声波。

我们大脑的思维活动是脑电波。

  就是这样的事实,很少有人知道。

二、古代人对自己的了解

  《黄帝内经》讲,我们的情绪和我们的脏腑有关。

爱生气,说明你肝里有问题;爱郁闷,说明你脾胃不行,肾也有问题了;你怕这怕那,怕老板不要你了,怕工作干不好,怕别人看不起你,那不光是你是抑郁,肾也已经虚了,再不治疗这就要形成病。

怒伤肝,也就是说经常生气,肝部就会有胀的感觉,这时肝己经被伤害了。

恐伤肾,忧伤脾,喜伤心。

也就是说,当大笑〈过分、过为的大笑〉时,和幸灾乐祸的开心时,对心脏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反过来常有偷着高兴和幸灾乐祸的心时,这时要注意心脏了。

你一看这个人优柔寡断的,他肺不好。

你爱生气,爱烦,经常爱反着看问题的,你要考虑考虑你的内脏是不是有问题了。

所以说我们的老祖宗了解自己,他特别了解,早都已经给我们列出来了,我们去看看就行。

  还有:

我们的精神面貌和我们的脏腑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魄力,魄是肺之神,力是肾之神。

“神”的意思是生命运行的最佳状态。

只要一个人外显出魄力来,就表明此人肺和肾是很健康的。

精神也是这样,精是肾之神,神是心之神。

很有精神的人,说明此人的肾和心的功能很强。

意志也如此,意是脾之神,志是肾之神。

有意志的人说明脾和肾很好。

聪明也这样,聪为肾之窍,明为肝之窍。

只要这个人聪明就表明他的肾和肝很健康。

掌握这些了,你不是个医生你也会看病,一看对方是个什么脾气,就知道他哪个脏腑不好,就这么简单。

三、我们的思维方式

你有思维,你有几种思维方式你知道吗?

我们给它分出来了,分了五种,多数人以某一种为主,兼有其他类型。

了解自己的思维类型,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聪明地对待他人,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第一种思维方式叫做“点式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注意力一旦定格在单一事件上就很难转移,极为执着甚至极端。

点式思维的人有时会表现出某方面独特的天赋,而在日常生活中却难以应付基本的事务。

代表人群包括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某些精神病患者,这两者从表面上看真是差不多,但是,前边是有意识的去研究问题,后边是自己掌握不住自己,死在这一个点上。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在一个点上没有自由度,上哪去都不行,所以那些神经分裂症,牢牢地把自己钉死在那个拴马桩上,哪里都没有自由了。

大脑里本来是海阔天空,什么都可以想,他光想那一个事。

第二种思维方式叫做“线式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注意力通常锁定在事件的线性进程中,表现为认真踏实一丝不苟。

他们总是按部就班,严格按照“正确”的方式行事,较少变通,平时说的碰到南墙不回头。

西方国家,尤其德国,很多人都是这个思维类型。

他们遇到困难很少会绕开,总是不断地沿着既定方向努力再努力,最终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这种思维类型的人,处理具体事务有明显好处。

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之类的事情,他们很少会去做。

他认准这个东西就攻到底,解决不完不罢休。

所以西方人在科学上,在简单上比我们强。

但是,一旦他们选错方向,往往一条道走到黑,结局悲惨。

他们活在一维里,只有一个方向。

虽是一个方向,也比点式思维方式的生命自由度大得多,因为用数学模式看,由无量个点组成一条线,它的自由度应该大了无量倍。

有一部不错的影片,叫《朗读者》,较为形象地诠释了这种思维类型。

第三种思维方式叫做“面式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头脑极为灵活,他们在关注事件的同时,还同时关注周边状况。

一旦遇到困难,他们随时可能采用变通的方式,甚至放弃既定的方向。

他们极少愿意严格遵守规则,总希望自己成为特殊的那一个。

中国人常常是这个思维类型。

面是由无量条线组成的,逢事先分个对和错,善和恶,对我有利和没利。

这种思维模式虽然比线性思维模式自由度大的多的多,但是它带来了一个什么弊病呢?

一看不合适我就拐弯,我就不干了。

所以如果西方有个发明创造,他弄出来一个理论,你感觉这个理论很合理,这个二元的思维模式发挥作用了。

他一分析能干不能干,人家那边还只是理论呢,第二天他这出来产品了。

模仿力特别强,甚至模仿的比那个真的还强。

这个思维类型的人,一旦遇到第一第二种类型的人,就会如鱼得水,有机会占尽便宜。

以上三种思维类型,是常见类型,基本可以概括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

第四种思维方式叫做“立体思维”。

不光是有念无念,不光是对,错,有个知道对错的“知”在。

知道有,知道没有,知道对,知道错,那个知,不是对,也不是错,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它跳出了事物的本身,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样其自由度要比二元思维方式的人大很多。

在“有”这个层面上,这个知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什么意思呢?

你把意识放在这个知上,看着自己做事。

这是在“有”这个层面上。

当然我得附带一句,在“没有”那个层面上,这个知应该是个体验者,他体验那个没有,他体验那个空空荡荡。

在“有”这个层面上,知,它是一个观察者。

如果这个识和这个知跳出来了,你再看问题,不管看什么问题你都一目了然,很清晰,你可以试一试。

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常常超越于具体事件之上,持有类似于“旁观者”的立场。

他们总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情绪较少受事件的干扰,理性冷静。

自身的参与感低,因而显得没有太多的激情。

这个思维类型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可以无动于衷地看待自己的得失乃至生死。

代表人群为较为深入的修行者和少数极具天赋的领导者。

第五种思维方式叫做“图像思维”,这是多数人不熟悉乃至从未听闻的类型。

我们常见的思维是依靠语言文字展开的,比如中国人用汉语思维,美国人用英语思维。

而这个类型的人,依靠图像进行思维------有点类似于清晰的梦境。

他们想到过去或者未来,彻底脱离语言文字,表现为“看到”过去或未来的影像。

当我们想象秦始皇的时候,秦始皇离我们两千多年,没有这个两千多年的阻碍,两千多年是个时间,也就是说你自己的想象力,它已经突破时间,也能够突破空间。

时间对它来说,不起作用,形不成阻力。

一些艺术家、修行者会有这样的模式。

咱说的再深一些,你的肉体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突破时间,突破空间?

可以想一想,不用马上回答。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多数源于第一、二、三类思维模式。

还有一种模式,修行人做到了,咱一般人做不到,我就是,咱们会说当下,空性,佛性,知。

当下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如果你感觉你是个空空荡荡,你感觉你是那个没有,你感觉你是这一切的时候,我是那个没有,我是虚空,我是宇宙,宇宙是我,我是宇宙,当感觉你是宇宙的时候,还有什么空间存在?

一切都是我,如是去,如是来,也无去无来,知与无知并存,这时其生命的自由度是无量的。

这是修行人要做到的,耶和华(基督教的上帝)翻译过来就是“我就是”,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我不确切,我不知道,如果耶和华是这个意思的话,那么耶和华到家了。

耶稣(上帝的儿子)的族人也不知道犯了什么法,反正要处死,他替他族人处死的时候,把他弄在十字架上,他选的,他自己说这样最好,钉在十字架上慢慢的死。

因为很简单的处死,不足以替他这么多族人受罪,所以才用这种方法。

他的含义是什么?

那个时候刚好有了坐标系,空间坐标,时间坐标,又是他自愿把自己放到了十字架上了,他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人人都把自己钉死在时间与空间的十字架上。

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时间,都离不开空间。

后边他还有一句话,三天当复活,哪三天?

昨天、今天、明天,这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现在、未来。

清楚了,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

在佛经上就是说三心不可得,是一回事: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如果都不得,那是什么现象?

用我们的意识去想想那是什么状态。

这几种思维方式没有好与不好,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只要不执着就可以。

比如说点式思维,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就需要聚焦在一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解决和处理问题。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就是这样的思维模式。

当他把他要解决的问题完成后,思维模式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二元的思维模式。

线性思维呢,在处理系列问题时,就需要线性思维,一环扣一环的连续下去,处理完第一环节第二环节紧接着就会出现。

就这样一个点接着一个点,组成了一条线的思维模式。

二元思维:

在分析问题时,把一个东西分成二元,如一张纸有正面有反面,一张桌子,有桌面有桌底,一个容器有内外,距离有长短,还有对错、善恶、好坏等有对比性的思维,就是二元思维模式。

三维思维(即:

立体思维),就像法官在做法庭调查一样,跳出事物的本身,作为一个观察者来观察事物,观察者不是甲方和乙方的任何一方,这种模式就叫三维模式。

突破时间概念的思维模式,那就是你的想像力,你可以想过去也可以想未来,不受时间的限制。

一旦启动这种模式,大脑就会出现图像,我们称它为图像思维,这样的模式人们不想承认它,因为它虚妄不实。

突破空间概念的(我就是)模式,给人的感觉是我是一切,一切是我。

它好像离开了人的思维,不经过大脑的思维直接呈现,是没有大脑指挥的一种自动行为。

这种现象大多出在画家、习武者,和认真工作的人身上,及显现在学佛、学道这些修行人身上,这种方式是就象电脑下载文件一样的感觉。

不管哪种思维模式,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用的,不能说好与不好。

但是,如果执着,你就会死在一个模式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就是住在了一个点上,或者成为撞到南墙不回头的线性思维者。

还有那些思辨者,以二元思维模式辨论问题,会一直活在二元对立里。

还有一部分人执着在幻化(图像思维)里,把他的幻化思维当成神通,到处炫耀,这些都不是正常现象。

四、人的全息性

前面已讲过,人与外界的联系是以波的形式交流。

这个世界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

物质与物质之间是以波的形式相互影响,物质的种类也是以波的形式展示出来,波就成为无处不在的“东西”。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一个晴朗无云的夜晚,到一个空旷的地方,伸出一个手指头,这个手指尖上应该找到天空中所有星星的星光。

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说明这个手指尖含着天空中的一切信息。

这种信息就是光波,这种现象被称作“全息”。

而我们人类,每个人都比指尖大,但谁也没有感觉自己是全息,为什么呢?

因为人是活在两种状态里,“有”和“没有”里,我们只知道活在“有”这个层面里,不知道还有个“没有”。

整个大宇宙也应该这样分成两部份,物质的(星系、总星系);非物质的(虚空)。

我们人一直把“有”当成了自己,而“有”是不稳定的,时时处在生灭中。

真正的自己应该是那个“没有”,那个“没有”才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自己。

  当我们的意识融入空,也就是那个“没有”,我们就会感觉自己从来没有生过,也从来没有死过。

感觉自己是空,失去了一切的依靠,十分的孤独。

这样的孤独现象不过几分钟,之后就是一片寂静,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正因为它是个“没有”,它包容着一切的“有”。

这个“没有”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才是真正的自己。

因为它含着一切的“有”,所以它是个全息。

我们之所以没感觉到我们是全息,就因为我们的识性没落在这个“没有”上。

这个“没有”,空性,含着一切的“有”,而我们的空性时刻都在陪伴着,没有离开过。

例如:

我们每说一句话,就有几个音符,音符与音符之间,这个之间就是个空,就是“没有”;同理,念与念之间,就是前念己灭,后念未起之间,就是空性,它就是全息。

第二节认知角度   

什么是角度,我们给角度下个定义:

角度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标准。

  

一、角度

  我们会拿着这个角度对待我们周围的人,事,物。

然而人们的角度是不同的,世界上有七十亿人,就有七十亿个角度。

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两位角度完全相同的人。

既然这样,角度是哪里来的呢?

角度是在我们生命成长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们的出生地点不同,出生时间不同,接触的社会成员不同,接受教育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才建立起了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角度。

对身边的人、事、物的角度,只有相近没有相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处理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个世间不管什么事,都有两面性,角度也不例外。

从表面上看没有正面角度没有反面角度。

但是它的作用是两面的。

如:

“赚钱”,谁都想赚钱,站在赚钱的角度上,会出现两种行为:

一种行为是牢牢抓住赚钱这个目的,一心赚钱,其结果,他是赚不了钱的。

为什么呢?

当你站在赚钱的角度上时,你的大脑就会不断的想赚钱的事,钱、钱、钱、满大脑都是钱。

其实,当你想赚钱时,是个思维活动,有思维就有脑电波发出。

人能发射脑电波,就能接收脑电波,这样的脑电波,直接作用在你的客户身上,你的客户接收了你这样的脑电波,他不情愿让你赚他的钱,他会下意识的远离你。

结果是赚不到钱。

    

  第二种行为,同样站在赚钱的角度上。

但这种行为不是整天只想着钱,是想着怎样能使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好,怎样让自己的企业服务于大众,让更多的人受益,怎样做才能养活更多的人。

这样的脑电波发出去后,也是直接影响他的客户和员工,当他的客户接收到这样的脑电波后,会不由自主的接受他的服务。

这样反而可以赚到钱。

这就是角度的力量。

      

  角度人人都有,并且各不相同。

这个世上并没有对错,“所谓的对错是超越了做人的游戏规则”,只是角度的不同。

而自己的角度自己又不知道,自己所强调的理由,都是为自己的角度辨护,名曰讲(自己的)理。

各人站在各自的角度上,不理解他人的角度。

这样就造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社团与社团,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冲突,会造成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不和,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敌对。

所以,不了解自己的角度是个很危险的事。

二、行业中的角度

不同行业的人其角度各不相同,例如当老师的,她站在她要教育人的角度上,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以教育人的身份出现。

见了父母教育父母,见了孩子教育孩子,见了爱人教育爱人,见了亲戚和朋友也教育他们,以教育人自足。

不能及时的转换角色,导致教育者的孩子,不能被教育好。

他们的孩子多数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孩子逆反,什么都不学啦——这样的孩子还是不错的;要么孩子被当老师的父母彻底打倒,再也站不起来啦,只好在家做宅男宅女,孩子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还说自己的孩子无能。

现在百分之九十五的家庭,有个牢不可破的角度,即: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堂听讲,这就叫学习。

放着个大千世界不让他们去学,把他们规范在那么小的空间里,不知道这些孩子的家长怎么想的。

  当医生的,站在他是医生的角度上,在他眼里,人人都有病,都是病人。

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怕病菌传到他身上,到处都有病毒。

多数当医生的都不会转换自己的角色,见了父母不知转换成儿子,见了儿子不知自己是父母,见到朋友他无法和别人做朋友。

做领导人的,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以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是领导,在爱人面前是领导,在父母面前还是领导,在下属那里是当然的领导。

只有在他的领导面前不是领导。

除此之外,到哪里都是领导,他们也存在着不能及时转换自己角色的问题。

做警察的,把百分之九十的人当成嫌疑犯,有时连自己的上下级都怀疑,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员。

如果

是不换角度的话,他回家见了爸爸,他是警察,他管他爸爸;见了老婆他是警察,他管他老婆;见了孩子他是警察,他管他孩子,他不会切换。

见了爸爸是儿子,见了儿子是爸爸,及时的切换,别死在你自己的那个角度上。

做老板也是这样,他们也没有跳出自己的角度,被自己的角度严严的控制着。

没有被自己的角度控住的人,他的事业会是一种发展的态势,什么时候被自己的角度控制住,什么时候他的事业开始停止不前,或走下坡路,越来越难做。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角度,跳出自己角度的控制,他的事业就会有转机或有大的发展。

所以角度牵扯到方方面面,每一个小事都有自己的角度,每发生一个事你都有自己的评判。

三、认识角度

  人人都有角度,角度就不是真理。

这个不是真理的角度却控制着所有的人。

没有几个人能够跳出来看清自己。

一家人过日子,男人有男人的角度,女人有女人的角度,孩子有孩子的角度,爸爸妈妈有他们的角度,如果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上行事的话,这一家子只能是矛盾重重。

如果有一个人能容纳别人的角度,他就是个中心。

所以想搞好关系,必须得认知自己的角度。

目前最突出的矛盾点,就是成人与孩子。

其中家长与学生,老师与学生,最为突出。

家长和老师一点都不理解学生,好像家长与老师压根就没想去理解学生。

当我们和学生座谈时,发现她们却很理解家长,也能理解老师。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家长、老师从智力、理解力上看,都不如学生。

当然我们的调查,只是设计几道问答题,分别让他们给出答案,也不算是调查。

只是我们的角度而已。

  学生是什么角度?

他们为什么能够理解家长和老师?

而家长和老师不知道自己有角度,就不能理解他们。

我们先分析一下学生的角度,一个人从零岁开始慢慢长大,一直在学习,建立起一个学习的角度,学习的范围应该是这个大千世界。

他见什么学习什么。

初学时,没对没错,无是无非,什么都可以吸收。

这时的孩子他的视野是无限的,不受对错的束缚,不受是非困惑,不受好坏的干扰,不受善恶的控制,不受行与不行的扰乱。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想象力,应该是天马行空的,无拘无束的,有无限创造力的。

因为他们是孩子,心很清静,能够接收成人的脑电波,并能清晰的解读脑电波的内容,这是孩子们了解大人的主要途径。

当你很平等的与他们交流时,他们就能把大人很细微的想法讲出来,所以他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家长和老师。

  再来看看我们成年人,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角度,不可侵犯的概念。

再加上对、错;是、非;好、坏;善、恶;行与不行等框框。

不但把自己牢牢的束缚住,还拿着这些标准对待周围的人、事、物。

这些人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只有他的概念与角度,人到了这样的状态,首先受害的就是家人和孩子,如果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想想就能想出来。

  现在整个教育界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并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只是自己的角度,自己把自己障碍住了。

现在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个体系,想突破这个体系,就须先突破自己的角度。

现在的主流角度是:

孩子小,孩子什么都不会,不懂礼貌、不懂生活,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不慬社交、不懂人际关系等等,认为孩子离开成年人他们无法生存,这就是这一代成人的角度。

  其实这一代成年人,不但不懂孩子,他连自己都不懂。

就拿孩子来讲,他们的出生,是带着这个时代全部的信息来的,孩子们出生时所带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我们的信息量。

我们对他们的任何教育,都是一种束缚或限制。

在孩子看来,这是个神奇的世界,之所以神奇,就是他们带来大量的信息有待落实。

按照他们的信息量,他们不去上学,也比我们强多啦。

只是这种信息是潜伏着的,他们内心知道很多东西,但又用语言说不出来,促使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无限的向外扩展,这时如果没那么多的框框把他们框住,他们的创造力是很强的,这就是孩子们的角度。

  即使这样,他们还是被自己的角度障碍着。

多数不敢突破父母给他们的框框,千方百计顺应父母,想方设法让父母高兴,绞尽脑汁的满足父母的要求。

由于成人与孩子的角度不同,很难理解对方,其结果是,事与愿违,双方都受到伤害。

还有一部分孩子,敢于突破家长的束缚,表现出很强的逆反行为。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他们学习不好,不听话,常常做些成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但是,他们务实,他们不重视学习分数,只注重社会交往,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面学习和磨炼自己。

在这群人中常常出现社团现象,他重视社交,提前走向社会,很快就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社会上的大、中、小老板,都是这部分人,他们后来成了社会的主流。

  以上是成人与孩子的角度,老师与学生、老板与员工、上级与下級,都活在自己的角度里,不理解对方,搞的处处都是矛盾。

一个圆,科学家把它划分了360度,一个立体的圆,能划分多少度?

一个立体的圆可以切成无量个切面,每个切面划分360度,那这个立体的圆能划分多少度,恐怕是无量个度。

假如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圆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角度,人人都抱着自己的角度不放,一旦放下自己的角度,你必须回到圆的中心去,你才等于放下自己的角度了呢。

你回不到圆的中心,你仍然有角度。

你在这个圆上,不管在任何一个地方,它都有角度,你占的位置都很窄狭。

只有正中心,才没有角度。

所以,当真真正正自己回到那个中心点了,没有角度了,你是个什么状态?

用大脑思维一下,想一想。

也是想说明,放下自己的那些东西,你又回到了那个没有角度的角度上。

你能回到那个没有角度的角度上的时候,所有的角度都成了你的用,试图想说明这个问题:

放下自我,拥有全部。

所谓的拥有全部,并不是拿来都是我的了,只是一个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的一个状态。

我们知道人人都有个角度,也不可能改变别人的角度,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的角度。

我们提出来的是:

发现自己的角度,放下自己的角度,圆融他人的角度,允许所有的角度。

这还是想让你全面了解自己,说这些还是在人世间,还是在“有”这个层面上。

讨论过来,讨论过去,都是在“有”这个层面上。

但那个点是个什么东西?

你用嘴说不上来,到底什么角度都没有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用语言说不清楚。

就拿个苹果来,说这个苹果是酸的、甜的,含糖量多少,含水分有多少……你不管怎么说它,你说不全,只仅仅说了一部分。

可是拿个苹果来咔哧咬一口,噢,这就叫苹果。

什么都解决了,就显得你描述苹果的那些语言都那么苍白,你根本没说着。

我们了解苹果,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也可以这样尝一尝;那么空性呢?

我们连了解都没了解,别说是尝一尝了,所以,是试图说出来,叫你有个大致的印象,当你碰到它的时候,不至于惊慌。

所以,佛陀四十九年讲法,都没说着它。

经书上说,四十九年讲法,未说一字,在这句话我给它添上了一个“着”,说着的“着”,四十九年讲法,未说着一字,一个字都没说着,说不着它,只有拈花的时候,没说话,倒是表现出来了,领会了,哎,那就是了。

第三节解读欲望

版本一

先不管欲望是什么意思,先分析这两个字:

欲是什么?

欠谷,谷欠,谷是吃的粮食,五谷杂粮。

山谷的谷也用这个谷,为什么叫它山谷呢?

因为他缺了一块,才叫谷。

不圆满了,缺了一块,就形成一个山谷。

右边一个欠字,欠吃的——饿了,你就有个需要,需要,这就是一种欲望。

所以,这是“欲”这个字的意思:

欠谷,欠东西,欠缺。

这个“望”字,是前面一个死亡的亡,亡就是没有,没了,原先有了,没了,叫亡。

亡的这边一个月字,而且这个月是个斜月,斜着的一个月亮。

斜月,不是满月,是月牙儿。

下边是王朝的王,大王的王,在这里是到圆满的意思。

你看中国的字,亡是没有,从没有到有,月牙儿是有,从没有到有,再到最大,这个“望”是一个月相的规律过程,月相从没有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