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1274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docx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docx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第一讲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教学目标:

1、分析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与就业形势

2、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3、解读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

4、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就业意识,自觉做好求职准备

教学重点:

1、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让学生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2、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3、树立正确择业观与就业观,做好求职各项准备

教学难点:

1、解读当前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合理应对就业压力

2、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就业意识,自觉做好求职准备

教学方法:

1、课堂多媒体讲授

2、互动提问启发式教学

3、案例分析与讨论

教学内容:

一、引言

就业——大学生最不能逃避的课程

读书十几年——一个目标:

就业!

大学上四年——一个途径:

就业!

就业前五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学生自行思索)

(一)我是谁?

(二)我想做什么?

我喜欢做什么?

出国?

考研?

公务员?

就业?

大城市还是小地方?

西部?

大公司还是小企业?

自主创业?

(三)我能做什么?

如果和我想的有差距,如何弥补?

(四)我了解的就业形势和政策?

社会上都有哪些职业、岗位?

(五)我的资源、环境、人脉能允许我做什么?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涵义

(1)数量上的大发展。

无论哪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尤其是占适龄人口15%以上的人进入高等学校,都不能视为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2)“原型”机构的出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得以实现,必定在一国的传统大学之外,设立不同于精英教育的大众型教育机构。

这种机构在美国是赠地学院,在日本战前是专门学校,在韩国、菲律宾、泰国等则是私立大学。

“原型”机构在管理方式、专业设置、招生要求、学习年限、毕业资格上都不同于传统的精英型大学,它应是开放的,面向大众的和自由入学的一种机构。

(3)普及型的中等教育机构,尤其是与高等教育衔接的综合制高中的存在至关重要。

综合制高中的普及程度,是高等教育的生源问题。

事实证明,美国、瑞典、韩国等国的高等教育能够迅速进入大众化,是与他们先普及了高中教育有关。

而英国、德国等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几十年徘徊不前,也正是由于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中等教育。

(4)市场机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满足需求、指导需求的有效循环之中。

(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人均GN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高等教育线性上升的时期,到3000美元以上则进入一个平缓时期。

事实上也是如此,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绝大多数是人均GNP在1000美元以上的国家。

【案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把双刃剑

2005年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武小锋,因专业对口的疾控中心不招人,又因到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求职均遭拒绝,这名医学学士无奈回到大连普兰店市安波镇老家卖起了糖葫芦。

这个典型事例曾一度引发多个话题,比如高学历与高能力太多时候不能划等号,名校毕业就“应该怎样”的心态会压缩择业空间等。

然而诸如此类话题的讨论终究没有挡住一个严峻事实的形成:

在我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的短短几年,这类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就已经在以“百万”为累计单位中顽强攀升。

今日我国大学毕业证书的成色降低与高等教育规模的超常扩张有无关系?

否认两者因果的观点还没销声。

从时代背景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问题。

保证机会均等的基本途径在扩大规模,提高入学率。

入学率大幅提高,意味着大批中学阶段学业平平甚至较差的青年可以进入大学攻读学位。

在此情况下,要么评价标准不降低,任凭大量入学者“无功而出”或陷入“持久战”;要么降低评价标准以保证多数入学者毕业,后果是教育质量大幅滑坡。

各国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实,这个选择上的“非此即彼”是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张后发展进程中的必然。

发达国家选择了前者,由于评价标准不降低,进入大学者一年后的退出率在三成以上,而且中长程及超长程时限毕业率也很高,低毕业率与高入学率存在巨大落差,在那里已经形成了国民能自然接受的文化传统。

我国选择了后者,由于是跨越式的扩大规模,许多办学的“硬伤”和“软肋”很快凸现,尤其致命的是缺乏非一日之功的最具品牌影响的师资力量。

比如为扩招而新设一个专业的师资何来?

清点当年大规模扩招的理由,最令人百思不解的莫过于扩大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名校之优在于有名师,名师育高徒,绝不会像百年老店全聚德那样,多摆几张餐桌便能财源倍增。

加上当年的并校风,使得大批中专校一夜之间换了身“马甲”便归属了名校,名校靠中专的校舍和设备接纳了更多的大学生,中专教师则靠名校的招牌煞有介事地挥起了教鞭,如此“鸭子上了架”的教学水平,难免不使名校的人才培养呈现一派迷乱状。

到头来,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没有相应保障却比试谁招的学生更多的大扩招之风,不仅没有使“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反而起到了稀释“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对此,有句“一个茶壶三十个碗”的比喻就很恰切。

由大规模扩招引发的诸多问题,尽管有“不能沿用精英教育质量观”的辩解,也未能说服社会各方的负面评价。

在许多大学办学条件和设施跌破规定标准、数百学生齐上公共基础课的现实中,就学本科四年会有多大长进,有良知的校长们怎能不心知肚明呢?

承担扩招主要任务的省属大学难以为继的问题更为突出,有的生均教育经费竟降至扩招前的三四成,培养质量不言自明。

近年相继出现的“不少用人单位拒绝独立学院毕业生”,“国家公务员只从名校毕业生中招聘”等潜规则大流行,足以说明社会对一些大学培养的低标准毕业生并不认同。

(二)高校毕业生达到总量和增量的高峰

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情况统计(数据来自互联网)

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毕业生数

98万

115万

145万

212万

280万

338万

413万

495万

559万

611万

630万

660万

680万

(三)社会就业高峰时期

2010年前后,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700万,下岗失业、分流登记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几股大潮。

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后,第三次就业岑岭已经到来。

所谓“第三次就业岑岭”,目前并没有实在的起始时间表,但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的共识。

国度信息中心高辉清博士对这个概念的形貌是:

“倘若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国更始关闭以来的第一次就业岑岭,把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算作第二次就业岑岭,那么,我国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题目招致第三次就业岑岭已经到来,“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征。

“目前国度公布的赋闲率只统计了城镇赋闲情形,并没有包括现在乡村的1.5亿充裕劳动力。

倘若把1.5亿乡村充裕劳动力算入,我国赋闲率就要高达20%。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赋闲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由于下岗职工纵然没有作事、没有支出,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袪除劳动合同。

倘若自此“下岗”和“赋闲”完全告竣并轨,两部门人就将归并计算,那么我们的赋闲率的数字就将更高。

(四)新增就业岗位有限

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每年大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缺口巨大。

(五)经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国家下调2012年经济发展预期。

全球多国下调2012年经济发展预期。

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性经济现象对我国就业的冲击非常明显。

1、大量海外人员回流:

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

2、中小企业减少:

超过50%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和大面积缩减规模(愈演愈烈),中国现在的就业能力已由外向型企业向满足和扩大内需型企业转移(接纳能力有限)。

因部分企业的倒闭和裁员,“失业潮”、“裁员”频现。

3、大企业门槛提高:

因人才储备数量巨大,人才流动量大,大企业进人的门槛在不断提高。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

•社会保障不到位,难以优化配置

•供求信息不对称,求职难寻其位

•就业观念未调整,长期犹豫观望

•盲目人才高消费,适者被阻门外

•人才生产未接轨,供求关系失调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

但我国中小企业太少。

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660万个

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700万个

1999年中国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2004年下降到2350万户,6年减少81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

中小企业难以举办与存活的原因:

注册登记门槛高、审批时间长、各种收费多、贷款比较难。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需要。

据2000年《洛桑报告》称,在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程度”以及“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两项指标,在30多个国家中均属倒数第一位。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

尽管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

大多数毕业生缺少项目实践,或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造成职位浪费

据2003年8月21日《组织人事报》报导,2003年一季度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20%的人“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

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四)专门人才与生产不顾需求,带来供给过剩

大学专业调整4年一个周期,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远远高于这个速度。

结果导致招生时是热门专业,分配时变成了供大于求的冷门学生。

这需要加强大学毕业生信息的汇集与分析,以及动态调整。

(五)社会保障未建立,人才不能新陈代谢

在社会保障没有建立的情况下,相形见绌的职工,不能正常离开单位,而更为优秀的大学生也少有空位可以填充。

人才既多又少。

实际是一种滞胀。

抓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当前的一件大事。

四、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沿袭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从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阶段。

在不同阶段,毕业生就业政策有所不同,是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与其时代特征相适应,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是党中央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成长进步、建功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重要决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

教育部也下发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效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意在帮助毕业生及时、全面地了解政府积极促进高校学生就业的政策。

毕业生只有了解政策、读懂政策、用好政策,才能更好的确定求职目标。

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1、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2、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3、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

4、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5、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6、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7、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8、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9、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三)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10、高校毕业生在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

聘用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1、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2、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

13、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14、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15、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16、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五)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17、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18、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

19、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20、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五大计划(个人发展同国家需要有效结合):

(一)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地方政府欠发达地区志愿者服务计划:

全国今年预计1万人,由共青团组织实施;

(二)三支一扶计划:

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由人事部牵头,从今年起连续5年招募2万人;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

村村配备一名大学生(后备梯队);

(四)社区大学生工作者服务计划:

城市社区管理岗位,居委会等;

(五)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村教育硕士计划:

全国5年内实施2-3万个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聘期3年;到期可免考读教育硕士。

五、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应对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是党中央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成长进步、建功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重要决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所以我们要学会客观、开放地审视就业形势。

目前,大学生遇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二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政策性障碍正在消除;三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极为关注并极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但就业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

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大学生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我该做什么?

就业?

(一)客观认识自我,把握优势

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了解你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每日睡到自然醒,薪水领到手抽筋”,不少的大学生就有这样的就业观。

从而使自己迷失这样的“美梦”中,从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1、合理定位,调整心态

要对自己具备的条件(学历、技能、年龄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找自己适合的工作,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工作”应当比以前要“低调”一些才好

2、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自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想找一个满意的工作,这是对的。

但是,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要先找一个“初级阶段”的工作,等形势好了,再“升级”,就是俗话说的“骑着马找马”。

不要因为现在没有理想的工作,而闲着干等。

3、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形形色色的招工信息,要会甄别,不要被一些夸大的言辞所迷惑。

找到一个工作后不要轻易放弃,在当前形势下,最忌“这山望着那山高”。

4、踏踏实实,切勿浮躁

有了一份工作后,要踏踏实实,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受累,要耐得住寂寞。

不付出劳动就获得报酬的事情是没有的,要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5、在校期间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有扎实的基础,同时要尽自己所能学习多项技能!

多一项技能多一条出路!

6、多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国家政策,打一场有准备的幸福之战!

(二)选择职业路线,设定职业目标

明确目标,不打无准备之仗。

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求职就如同打仗。

因此,在找工作之前,要先确定好作战目标,绝不能打无准备之战。

先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专业特长、实际能力等要素

(三)探索人生道路,确定人生志向

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

大学阶段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生目标的确立。

对于我个人而言,一个人生的目标已经早早形成,从中学阶段开始,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我不奢望拥有张朝阳超众的才能,更不妄想拥有比尔盖茨价值连城的身家,我只希望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能让我展翅高飞的一个空间——创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做一名成功的外贸实业家。

【案例】目标与奋斗

曾经在非洲的森林里,有四个探险队员来探险,他们拖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在森林里踉跄地前进着。

眼看他们即将完成任务,就在这时,队长突然病倒了,只能永远地呆在森林里。

在队员们离开他之前,队长把箱子交给了他们,告诉他们说:

请他们出森林后,把箱子交给一位朋友,他们会得到比黄金重要的东西。

三名队员答应了请求,扛着箱子上路了,前面的路很泥泞,很难走。

他们有很多次想放弃,但为了得到比黄金更重要的东西,便拼命走着。

终于有一天,他们走出了无边的绿色,把这只沉重的箱子拿给了队长的朋友,可那位朋友却表示一无所知。

结果他们打开箱子一看,里面全是木头,根本没有比黄金贵重的东西,也许那些木头也一文不值。

难道他们真的什么都没有得到吗?

不,他们得到了一个比金子贵重的东西——生命。

如果没有队长的话鼓励他们,他们就没有了目标,他们就不会去为之奋斗。

我们需要理想,我们更需要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并不是参天大树,而是一颗小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去耕耘;理想并不是一片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在上面栽种上绿色。

如果你想成为老师,你就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果你要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你就要闻鸡起舞,醉里挑灯看剑……

理想并不是没有目的的去空想,而是需要以奋斗为基石,没有理想的奋斗是不明智的,不去奋斗的理想同样也是无用的,同学们,要想实现你心中的那个梦想,就行动起来吧,去为之努力,为之奋斗,这样你的理想才会实现,才会成为现实。

(四)自主创业

除了就业,我们还可以创业。

自主创业不但可以为自己带来就业机会和财富,还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职位。

原因如下:

•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

•接受新鲜事物快,甚至是潮流的引领者;

•思维普遍活跃,不管是敢不敢干、至少是敢想;

•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

•自信心较足,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

•年纪轻,精力旺盛,故有“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之说;

•没有成家的大学生暂无家庭负担,其创业很可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

•个人满足感、独立、利润、工作安全感、社会地位和灵活性,这是现在90后的重要就业选择!

除了毕业后创业,我们还可以在校期间就创业,原因如下:

•毕业后,别的人正在努力找工作,为生活为爱情度日艰难的时候,你却是一家初具规模的公司的股东了。

•边学习边创业,有效地消化和运用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让我们学的东西更深刻,打下的基础更牢固。

•在和社会的接触和创业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清楚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还有哪些理论知识不足,趁自己还在校,就要努力地去学习和研究,毕业后,才好最好最快地投入工作。

•可以多交朋友,认识更多的创业伙伴。

更广泛地接触和认识社会。

•认清我们大学生只有在校时,才有极强的团体力量,社会的接受和认可比我们毕了业还强。

现在我们就应该利用我们这些天生的力量为学习创造条件,为社会创利。

•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在自己的公司做事。

工作有工资,年终有分红。

做事好心情,努力有回报。

六、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就业绝不是一次求职和跳槽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人一生必须认真对待并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敬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过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保障大学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有利于帮助个人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明确未来奋斗的目标,使人尽其才,同时有助于协调社会职业结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案例】小王的目标阶梯

小王是我从小到大的朋友。

18岁分开后,我在外为生活四处漂泊奔波;小王却上了大学,什么事都挺顺当。

在这分开的十年里,我们几乎每隔两三年见一次面。

每一次我都喜欢问他同一个问题:

你将来的目标是什么?

 得到的答案总是不相同。

下面记录的是小王每次谈及目标的原话:

18岁,高中毕业典礼上:

我发誓要当李嘉诚第二!

我要当中国首富(好大的口气)!

20岁,春节老同学团聚会上:

我想创立自己的公司,30岁时拥有资产2000万。

23岁,在某工厂当技术员,第二职业是炒股:

我正在为离开这家工厂而奋斗,因为在这里工作太没前途了。

我将全力炒股,三年内用5万炒到300万元(似乎有点实现的可能)。

25岁,炒股失意而情场得意,开始准备结婚:

我希望一年后能有10万元,让我风风光光地结婚(挺现实的想法)。

26岁,不太风光的结婚典礼上:

我想生一个胖小子,不久的将来当个车间主任就行,别的不想了(是不是结婚就会使人成熟)。

28岁,所在的工厂效益下滑,偏偏正是妻子怀胎十月的时候:

我希望这次下岗名单里千万不要有我的名字(这时候我还能说什么)。

从上面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小王显然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刚开始的时候当技术员,但他没有去细心研究技术,而是去炒股,想赚到300万,后来炒股失败忽而又想当车间主任,最后可能技术也不是很精通,担心下岗名单中不要有他的名字。

他这样一个没有规划的人生,显然是很容易失败的。

同时,他可能没有接受必要的就业指导,没有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