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710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docx

《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docx

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强化中国农村科普宣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已连续14年将中央一号文件定格在“三农”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三农”问题作为难点和重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指出要着力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新形势下,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改变现有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农村整体面貌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先后在2006年、2016年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文件,其中都重点阐述了中国科普工作中四类重点人群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问题。

农民作为重要的一类群体,成为推进科普工作的重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农村科普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成为拉动国家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农村科普事业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限制性因素和发展瓶颈。

特别是当前扶贫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如何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1981~2012年,中国城乡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人,占全球减贫人数的72%,为世界减贫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确保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减少返贫现象发生,建立长久性、持续性的文化帮扶机制,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成为最根本的任务。

只有不断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够保障脱贫工作收到实效。

因此,需要持续推进农村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投入力度,保证农民科普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获得感。

一新形势下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表明科普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直以来,农村科普是整个科普工作的薄弱环节,更加需要关注。

特别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全面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支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是补齐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着力点

为有效提升中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指导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基于中国国情,制定了有别于美国米勒体系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先后于2012年和2015年联合发起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工作,并组织编写了“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4)》《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5~2016)》。

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六个省份,进行问卷调研。

结果显示,2012年,被测评六省市重点人群中,农民达标率仅为8.63%,远远低于城镇劳动人口的20.23%、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的26.31%和学生及待升学人员的30.05%。

[1]2015年,被测评六省市重点人群中,农民达标率仅为12.18%,低于社区居民的18.94%、学生及待升学人员的23.16%和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的31.60%。

[2]通过两次测评不难发现,农民是四类重点人群中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最亟须提升的群体,是中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的薄弱环节。

加快推进农村科普工作,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更是推进整体科普工作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任务。

(二)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挖掘内部潜力、增加农村收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战略部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这是继2005年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之后,再一次阐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形势下,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提出的长远部署。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核心在于发展生产力,这主要依靠科学技术。

而当前中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业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新形势下,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保障。

只有培育一批科学文化素质高的新型农民,才能够将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内在推动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

201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监测公报数据显示,中国仍有7017万处于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党需要牢记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5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未来五年脱贫攻坚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目前来看,全国各省份均制定了扶贫政策,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有序开展,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并有部分省市已经实现了脱贫,进入国务院扶贫办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阶段。

而防止已脱贫地区再返贫,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贫困户中因病、因学、缺技术等原因导致的贫困,只有通过增强自身素质,提升农民自信力,才能够保证已脱贫人口的再就业和长期发展。

因此,推进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内在推动力。

二农村科普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对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但是目前来看,农村科普工作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关注。

(一)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村科普重视程度不够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体条件,而目前我国农民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与这一要求很不适应。

[3]2012年和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开展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工作结果显示,农民依然是科普四类重点人群中达标率最低的群体。

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必然造成农业的科技带动含量少,大规模种植和机械化作业难以在农村开展。

农民依旧传承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和较为粗放的分散经营方法,农作物产量虽有提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目前来看,留守农村务农的基本劳动力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他们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形成更高水平的生产力。

此外,基层科普工作者对农村科普工作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在对待农村科普工作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普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更没有意识到科普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产生的作用,导致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转化率低,没将科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在方式方法运用上,仍以常规的科技下乡为主,科普活动形式陈旧,形式单一,没能和农民的具体生活紧密结合,科普工作凝聚力不强,也就难以激发农民种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在一些落后农业县,思想观念陈旧,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较为漫长,这就需要基层科普工作者有更大的耐心、更足的创新力来推动科普工作进行。

(二)农村科普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

《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

到2020年,农村科普人才要达到170万人,城镇社区科普人才达到50万人,企业科普人才达到80万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达到70万人。

而科技部《中国科普统计(2015年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农村科普人才71.97万人,其中,全国每万人农村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1.63人,比2013年略有减少,这与《人才规划纲要》要求的170万人相差甚远。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传播,最主要的就是要依靠科普人才队伍,依靠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普人员,在基层扎根,在基层传播科学技术知识。

我国农村科普人才总量明显不足,这主要源于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放弃了务农,留在农村的人群基本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专职的科普人才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是整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微观来看,农村科普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目前,农村科普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要改变的是农民的落后保守观念。

长久以来,农民存在小农社会形成的“经验主义”等思想,难以接受科学技术的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普工作的开展。

部分农村地区封建迷信等思想、活动仍然占据较大市场,科普难以深入人心。

同时,部分科普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责任心不强,对于农业新技术普及的创新性不足,这在部分中西部地区较为明显。

(三)农村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筹集渠道单一

充足的科普经费是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

2016年6月22日,刘延东同志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要切实增加对科普的投入,省、市、县各级财政科普投入要达到人均一块钱。

这足以表明国家对科普经费投入的支持力度。

但是,由于部分地区县乡财政收支困难,近年来对科普工作的投入不足,离社会经济对科普活动的需求差距仍较大。

资金的短缺及科普经费较低的使用率,使得农村科普工作的物质基础难以保障,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科普工作。

农村科普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科普场地和科普基础设施落后,科普读物、科普宣传活动也受到较大限制,科普宣传车难以实现全覆盖,科普工作效果不理想。

科普经费投入渠道方面,单一的依靠财政支出也一直困扰着农村科普事业长期发展。

政府、社会、个人组成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科普事业的吸纳能力不足。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东部地区科普投入相对较多,中西部部分地区科普经费较少,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基层政府更多地将资金用在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不愿用于科普等基础性工作。

(四)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地区差异较大

科普基础设施是科普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支撑和依靠,为科普服务提供了重要平台。

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农村科普活动开展的效果,关系到农民是否能够接受更好的科学技术普及。

目前,我国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部分偏远地区科普场馆及科普场地匮乏,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仍以开展正规的科普宣传活动,这就很难形成科学文化氛围。

即便是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东中部发达省份,也存在科普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对于传统科普宣传读本、报刊等的借阅量和阅读量偏低,很难使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

除此之外,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也体现在地区差异上。

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发展本身就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及扎实的经济基础,无论是城市科普,还是农村科普,都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为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技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科普统计(2015年版)》统计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