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0650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docx

《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docx

七年级语文老山界j精品课件

第8课《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无畏、坚定、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学会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1.字词积累:

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关于作者:

陆定一,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后曾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3.课文背景资料: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经过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4.收集、朗诵长征诗词,讲述长征故事,概括长征精神。

5.观看影片《长征》片段,体会并畅谈对长征的感受。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主席曾经说过: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

那就是老山界。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

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知道这段故事吗?

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陆定一的《老山界》。

原文:

老山界原文作者:

陆定一

(1)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2)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3)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4)"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

(5)"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6)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7)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8)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

"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

(9)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10)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11)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

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

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

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

(12)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

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13)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14)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15)"不要掉队呀!

"

(16)"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

(17)"我们顶着天啦!

"

(18)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19)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20)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21)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么?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22)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23)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4)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25)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

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26)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27)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

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

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励工作。

(28)这很陡的山爬完了。

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29)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

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30)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

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31)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我忽然想起:

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

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32)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

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33)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

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东西吃。

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34)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文章赏析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11段,在爬山前。

第二部分为12~31段,在翻山中。

第三部分为32~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或者:

第一部分为第1段:

介绍老界山。

第二部分为2~32段:

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写红军翻越老界山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为第33段:

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文章中心

文章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不怕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二到十一节显示红军是为人民谋福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传播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文章的中心。

说明了红军不怕困难,坚强意志和乐观豪迈的精神。

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赞扬了红军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意志坚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时间

地点

红军活动

下午

山沟

沿着山沟向上走

天色晚了

瑶民家

与瑶民攀谈

天黑了

山脚下

准备翻山

满天都是星光

"之"字形山路

夜行军

半夜里

一尺来宽的山路上

露宿(冻醒)

黎明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

做鼓动工作

医务人员照顾伤病员

掩护部队与敌人交火

下午两点

山顶

到达山顶

下山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年~1996年)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

无产阶级革命家。

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

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

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

1927年4月下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同年5月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反革命政变时期

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即将叛变革命的危急关头,陆定一根据任弼时同志主持召开的团中央紧急会议精神,参与起草了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请求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开展对国民党右派的坚决斗争。

随后,陆定一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

这期间,他以犀利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文章,鞭挞黑暗势力,鼓舞青年投身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坚韧不拔地进行斗争。

1928年初,陆定一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到广东帮助广东团省委工作,协助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

1928年秋,在共青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陆定一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仍担任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

他撰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在理论和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1928年底,根据党的决定,陆定一赴苏联莫斯科,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

在此期间,陆定一与瞿秋白、邓中夏等同志一起同王明等人的错误进行了斗争。

1930年陆定一回国后,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1931年,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后,陆定一被错误地撤销了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

1934年10月,陆定一随中央第二纵队干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遵义会议后,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星》报。

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陆定一同志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战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

1940年底,陆定一奉命回延安。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1942年4月,他负责编辑《解放日报》的《学习》副刊,撰写了《从实际出发》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

同年8月,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

他撰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强调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5年,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7年1月,他发表了《对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一文,透彻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当时世界政治中的主要矛盾、关于美国反苏战争口号的实际意义是侵略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关于世界规模的统一战线等战略思想,在全国和世界上引起广泛注意。

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陆定一兼任中央直属队政委,随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做出了出色贡献。

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

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

1957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毛泽东同志赴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1959年,陆定一任国务院副总理。

1960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刘少奇、邓小平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

1962年,他任中央书记处书记。

1965年,他兼任文化部部长。

陆定一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革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中,陆定一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被关押近13年之久。

1979年6月,陆定一晚年时期

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副主席。

1979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

1983年6月,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

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文学造诣

陆定一同志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

他的英文水平较高,青年时代翻译了不少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延安时期,曾参与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翻译工作。

他注重调查研究。

1991年他85岁高龄时,还主持编辑了他从1926年到1990年的文稿,在亲自撰写的文集的自序中,以简练的文笔颂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著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等。

人物评价

陆定一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他具有高度的党性,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文化事业。

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

他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

他作为早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老同志,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的工作,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

1.字词

惊惶(huǎng):

惊慌,恐惧。

苛(kē)捐杂税:

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jiǎo):

①交纳,交付,缴公粮。

②迫使交出:

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

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hān)然入梦:

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quán):

弯曲。

呜咽(yè):

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jué咀嚼┏shèng盛开┫

嚼jiáo(口语)嚼口香糖盛┗chéng盛饭

二、整体感知

(一)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理清思路: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

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时间:

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地点:

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三、粗读概括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

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格?

请用《七律·长征》中的两句诗来概括。

走路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小结。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细读品味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情?

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着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

惊惶——哭——欢喜。

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2.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分优美,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细腻,请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景物描写作用:

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

视觉、听觉。

全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排比。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部分。

(从“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归结知识点:

环境描写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学习本文写景要注意交代立足点,同时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的写法;虚实结合,以动衬静。

3.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意义。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4.小结:

文章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

(4)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情感。

三、综合实践

1.说说心里话: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参观了“长征纪念图片的巡展”后,对那些曾经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浴血奋战,不畏艰险却又未曾谋面的革命先辈,你想说些什么?

把你的心里话记录下来,送给那些永眠地下的最可爱的人吧!

2.在和平年代里,我们的物质已经不再贫乏,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那么,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在新时代是否应该有新的内涵和解释?

我们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

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畅谈)

四、布置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一定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

那么,把课前准备的关于

长征的图片、诗歌、故事加以整理,做一期关于长征的手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