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0449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docx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程基本信息简介

课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型:

讲授新课(综合课)

教材: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授课对象:

八年级

授课时间:

一个课时,40分钟

二、设计依据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定位: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共5课,分别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前4课介绍了战争的历程,第5课则讲述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以及中共七大。

本课一共四个子目:

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2.重难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此外重点还有中共七大。

3.知识线索:

第1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讲述了东北地区长达六年的局部抗战,第2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讲述的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抗战情况,第3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和第4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讲述的是战略防御、相持阶段两个战场的抗战情况,联系在于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加之是同一时间段,这两课整合在一起为宜,至于最后一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其主线则是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胜利的主要原因自然是全民族坚持抗战,包括了国共两党、华人华侨、国内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团结抗争,其中中国共产党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第一个子目“全民族坚持抗战”开篇讲到的日本改变对国共两党的战争策略及其之后的汪精卫叛国、蒋介石消极抗战并制造皖南事变、中共坚持抗战并掀起大生产运动,便容易理解教科书想要说明的这个深层含义。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召开,总结了抗战的经验——放手发动群众,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为后面的抗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个大会除了在总结经验,想要一鼓作气赢得抗日的胜利,也是在完善党内的组织(确定政治路线,选举中央领导机关和主席,确定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在这整个抗战的过程中,中共客观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此时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与国民党一起共同执政,这便不难理解为何国民党在抗战后期消极抗战而积极反共,也不难理解为何在抗战胜利后会爆发内战。

当然,中共的发展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共已经获得了发展也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无论如何国共两党应该团结协作,同心同德、民主执政。

第三个子目“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世界战场的节节胜利,国内战场奋起反攻,日本被迫投降,重在讲述历程。

最后一个子目总结了胜利的原因,并阐释了胜利的意义。

本课有两条组织线索,一条是抗战的进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调整策略,诱降国民党,加紧进攻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所动摇,但总体而言全民族依然坚持抗战,使得战争不断趋于胜利;在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七大召开,总结抗日经验,为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战争的最终胜利;1944年以后,世界战场捷报频传,美苏加紧对日作战,中国战场发起反攻,最终取得胜利,最后一个子目总结原因、意义。

另一条线索则可以理解为原因及意义,前三个子目“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国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是原因,最后一个子目“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则是对前三个子目讲到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指明了胜利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复述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路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探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自主阅读相关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多角度思考、史论结合、合作探究、归纳对比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资料、听老师讲解,能够讲述张自忠和左权的典型事迹,以及全国各界团结抗战的情况,明确论从史出的基本观点;通过与小组交流,懂得合作探究的方法;积极发言回答老师的提问,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和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忘记等于背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胜利原因的分析,明白团结的力量;学完了整个抗日战争史,要懂得缅怀历史、警钟长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实干才能兴邦,回顾战争带来的伤痛,懂得和平的珍贵;学习了历史,就要明白14年抗战的艰难,懂得理性爱国,(抗日神剧背离史实,是对先烈的不尊重,盲目无脑的爱国情感宣泄没有任何意义)。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够成熟,所以教学过程中我将展示充足的易理解的图片、史料并加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已经有一年的史学学习经验,加之好奇心较强,故而活泼好学、可塑性强;对于抗日战争,学生已经从电影和电视剧等途径获得了很多了解,减小了学习的难度,且有想要获取更多历史知识的兴趣,但影视作品有文学和艺术创造的成分,和真实的事实仍有差别,故而需要妥善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

三、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

1.流程与方法:

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

“情景导入——新课讲解(背景介绍——史料解读——互动探究——知识梳理,感悟内化)——认知引导,情感升华”,老师通过讲授法、情境创设法、史料解读、复习回顾与构建知识联系等多种方式组织和引导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交流探究、发言分享等理解内化知识。

2.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PPT);传统板书

3.板书:

纲要式为主的综合性板书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PPT展示日本裕仁天皇的投降诏书并播放天皇宣读诏书的录音

老师: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录音吗?

这是一段日语,PPT的图片上“天皇”二字最为明显,能猜到了吗?

恩,不错,这是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的诏书和录音。

前面几节课我们讲抗日战争的进程,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日本很强大,中国的抗争是极为艰难的,那么之后中国究竟是怎样反败为胜的呢?

在此之前,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容老师慢慢道来。

“大家打开课本104页,我们今天来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看诏书内容,听录音

 

跟随思考

 

打开课本至104页

其一,战争的历程在前面四课已经基本论述清楚,本课主要教授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故而我借用倒叙的手法,先告诉学生日本投降,再让学生带着“日本为什么投降?

在此之前,经历了什么”的疑问开始本课的学习;

其二,诏书图片和录音,直观而有趣,利于在课堂开始时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述新课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师:

1938武汉、广州失陷,日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加之国内资源紧张,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改变困境,日本调整对华策略。

同学们,阅读课本104页,告诉老师,新的策略是什么。

恩,不错,诱降国民政府、加紧进攻敌后根据地,加强占领区的军事控制和经济掠夺。

那么,中国是如何应对这个策略的改变的呢?

接下来,顺着PPT展示的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根据地大生产运动进行分析。

附:

日军战斗力的确远胜于中国,在战争爆发的很多年几乎未尝败绩,政治诱降激了国民党内部的消极情绪和投降倾向,加之中共在领导农民抗战中不断壮大,故而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而积极反共,这是出现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的主要背景。

中共在抗战中一向更为坚定,为了应对相持阶段日军的进攻,巩固根据地,政权建设坚持“三三制”并推行民主选举,掀起大生产运动,对农民减租减息、废止苛捐杂税,发展教育。

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战区的主战场。

讲日本改变对华策略,汪精卫叛国和皖南事变,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个阶段的抗战特点——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正面战场有些消极应对。

这一子目的重点还是在于强调全民族的团结抗争,无论政治派别,国民党、共产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民族,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也无论年龄和职业身份,男女老少、工人农民学生,全中华民族都被动员起来了;身处异国的华人华侨也积极支持国内的抗战。

全民族的抗战,是战争得以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这个表所要反映的全民族抗战才是本子目的重点所在,其余为补充说明。

讲完了国共两党的应对,先给出这个表,做一个小结,然再对具体的内容用妇女织布、筹款、文艺界成立抗战协会、马本斋回民支队等图片进行补充说明。

最后得出结论,全民族的团结抗战让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阅读教材,观看PPT,

和老师互动交流,做笔记。

 

 

讲日本改变对华策略,汪精卫叛国和皖南事变,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个阶段的抗战特点——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正面战场有些消极应对。

不是重点,故而以老师讲为主,保证进度。

 

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情况。

图片直观生动,学习易把握。

 

先给表格再给图,主要是担心学生一口气看了太多材料记忆效果太差,所以无奈在中间预支一个总结。

总结后再看图,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效果好。

 

二、中国七大

师:

在全民族的坚持抗战之下,到了1945年春,二战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抗战胜利在即,中共为系统总结革命经验,争取抗战胜利,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于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大会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其中的这一段,告诉老师你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史料不全,不便总结,故不单独提问)

“发动广大民众”“人民战争”“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

 

顺势给出政治路线的内容,如此前面材料所要反映的思想也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大会上,刘少奇也做了个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传入我国,中国早期的革命斗争都是照搬苏联模式,依靠工人在中心城市进行暴动,可惜都失败了,因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

之后毛泽东探索出了什么路线?

不错,“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此为依据,根据地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现在用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全党,意义重大。

然后便用下表做一个总结。

 

自主阅读史料,和小组交流,通过分析史料得出一些历史信息

发言

 

跟随老师的引导,回忆上一单元的知识

 

做好笔记

 

中共七大的内容是重点,故而特意选取其中的一段原始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不过这段材料并不完整,不大好归纳其思想,故而不可花费太多时间。

 

讲毛泽东思想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既做复习也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对《论联合政府》的史料分析和回忆上一单元的知识,对学生而言,都有一定难度,故而老师因多加引导。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中共七大结束不久,日本便投降了。

现在让我们换一个视角,将思路从中共七大转移到战争形势,一起来看看在日本投降之前,战争的形式如何。

后面几张PPT是苏联出兵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日本投降和台湾光复。

顺着PPT讲述,一气呵成即可。

附:

世界局势和加速日本投降以及日本在各个受降地投降的一系列事件,只要求做到了解,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导致日本投降的事件,并学会将这些事件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例如将美国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归纳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相互支援和配合。

(不过,这个工作留到下一个子目对原因的分析时再做,效果更好。

看PPT,勾画课本做好笔记

 

看课本的相关知识,再通过看图片来帮助理解。

这部分不做提问,只引导学生观察并做简单的互动交流。

用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整体上感知胜利的历程。

 

四、抗战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师:

请同学们根据前三个子目的内容归纳一下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可以和小组交流一下。

(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讨论,走到学生中间听一下,做一些必要的引导)

提问几个学生,要求其说出具体的原因及其依据,例如说国民政府的贡献,则要说出一些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具体行动作为依据。

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做一些引导和归纳总结。

提问完学生之后,开始播放PPT,调到“谜语”,这部分是以猜谜的形式对学生刚刚的回答做一个总结,当然也就是这部分要讲的胜利的原因了。

最后再给出一个总结,对前面谜语中的5原因的再一次归纳,屈原和苏武是国际反法同盟的支援,蒋干、毛遂和共工都算是全民族抗战,而其中的毛遂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提出并一直在维系着。

而民族觉醒和团结自然是全民族会团结起来抗战的原因所在。

(这是教科书总结的原因)

附:

对原因的分析要引导学生从战争的整个历程来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各党派、各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各阶层都参与抗战,团结协作、英勇作战,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全民族积极响应抗战号召,一方面是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觉醒(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另一方面是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号召,此外盟国的配合和援助(陈纳德与飞虎队,远征军入缅抗战)也是重要原因。

对意义的总结要从整个近代史的历程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损失讲起,是难点,以老师的讲授来引导学生思考即可。

附:

作为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于民族觉醒、独立、解放、国际地位的提高(重要原因在于承受着日本的主要进攻),明白对于整个世界的反法战争中国有巨大的贡献。

 

思考

交流

发言

做笔记

 

看PPT

 

思考理解

做笔记

 

看PPT

 

史料阅读分析发言

 

做笔记

通过探究原因,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归纳能力、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以谜语形式对学生刚刚的回答做一个总结,也让学生在这一有趣的形式下,略作休息缓冲。

 

讲解教课书归纳的三点原因,是对谜语中五点原因的再一次归纳,同时对“民族觉醒”从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为何全民族会那么团结地抗日。

此外对中国是中流砥柱也要做一个解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战场),以免让学生觉得是成王败寇歌功颂德

 

这三则材料简单易理解,让学生自己分析,锻炼史料分析能力,也增加知识印象,记住中国为世界和平的贡献

 

结课

以“怎么看待这段历史”做结。

先以学生熟悉的影视剧切入,告诉学生历史事实与影视创作有区别;

再引入杨丞琳、赵薇对历史的“遗忘”,告知学生勿忘国耻;

接下来以《抗日奇侠》手撕鬼子的剧照,告诉学生尊重历史、理性爱国。

最后以习总得到话做结,引导正确价值。

课程结束时以《敬爱的先烈,我想对您说》为题,布置作业结束课程。

 

看PPT观察与思考

发表自己的看法

抗日战争的记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但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段历史,很多人还是有失偏颇。

所以我想在讲完了抗日战争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

也算是一个情感的升华,对“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五、教学反思

根据实际讲课的效果和教学设计时已经意识到的问题,我认为此次讲学存在很多不足,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思考:

其一,对时间的把控能力有待加强,在引入学生参与讨论发言时,花费的时间时常比计划的多,导致在结课时有些匆忙,对于最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的论述还不够,时间关系,情绪始终没能引导到最为饱满的那个点。

其二,学生回答问题后,为了赶进度,没能给学生及时的肯定或纠正,反馈不足让学生略显失望,影响学生后续的积极性。

其三,为了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在讲点知识的讲解我时常让学生自主分析,不曾想难度太大又引导不足,导致学生不得要领,经常思考不到点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