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8732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5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从小学创造

主题一从问题开始

【教材分析】

这一主题包括“你有好奇心吗”和“展开想象的翅膀”两部分活动内容。

好奇心对创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不是事先能够预料的,往往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开始的。

第一部分就从由好奇心引发的发明故事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好奇心是创造的驱动力;第二部分通过了解人类通过想象改变生活的事例,进一步感受丰富的想象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依据他们的生活经验,给他们提供自想像、独立思考的情境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

【活动目标】

1.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题有探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盲目好奇。

3.用人类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事例,感受想象的快乐与重要。

4.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创新、社会实践等能力。

【活动时间】

建议本主题教学1-2课时

【活动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礼物———“好奇心”三个金字的彩色大问号。

它看似普通,却能使大家受益无穷。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因为拥有了它,所以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创造发明,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资讯加油站”。

2.出示一组反映科学家、发明家创造过程的图片

生:

看图片,感悟好奇心对于科学创造的重要性。

师:

科学家对这些寻常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他们迈开了发明创造的第一步。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活动一:

你有好奇心吗

师:

在现实生活中,你对什么产生过好奇心呢?

赶紧和伙伴们交流交流吧。

1.小组交流各自好奇的问题,带来实物的同学展示实物。

2.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实物。

  师:

同学们对这些事物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看出,你们对这些事的有很强烈的好奇心,不久以后,咱们中间肯定不少人成为科学家或诗人。

  3.听故事谈感受

  

(1)播放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发明电影放映机的故事的录音。

  

(2)师: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3)学生自谈感想。

 师:

同学们,科学的殿堂欢迎大家的到来,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开启第一道科学之门的金钥匙,预祝大家成为勤于思考、多问为什么的未来之星。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二:

展开想象的翅膀

师:

有一样东西,不知道你有没有?

有它的人,眼里的太阳是多彩的,心中的世界是迷人的。

有它的人,能上天入地,能穿越时空,能回到过去,能奔向未来……你有吗?

你想有吗?

你想有,你就一定能有!

那就是一对翅膀,一对想象的翅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想象带给人类的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吧!

1.出示图片:

人类如何发明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等内容。

2.学生谈感受。

师:

想象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奇妙,如此多姿多彩,那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呢?

生:

学生各抒己见

师:

同学们的方法各有千秋,下面就让我们从最平凡的事物———水,展开想象吧!

3.水的自述:

从太空中看地球,地球表面呈现出迷人的蔚蓝色,那就是我——水。

我是生命之泉。

没有人否认我的重要性,我孕育文明,浸润生命,滋养历史,点化自然,我所承载的东西丰富而绵长,我赐予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恩泽。

我与宇宙中的各种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聪明的孩子们,由我你们能联想到哪些事物呢?

(随机出示教科书中的“水的分支图”)

(1)小组合作完成“水的分支图”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师:

平凡的水带给了我们一个无穷的世界。

可见想象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多大空间。

不信,就让我们走进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异想天开》去感受感受。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1.播放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异想天开》节目的一些精彩片断

2.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你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呢?

3.学生各抒己见。

4.评选想象之星。

师:

既然想到了,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我们不妨来做一做小小设计师。

5.好朋友合作设计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6.要求:

创意合理,样式新颖。

7.展示学生作品,颁发最具创意奖。

总结:

拥有了幻想,做做白日梦并不是什么坏事。

可以说昨天的幻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幻想是明天的希望。

同样,我们今天的想象通过创造一样能变成现实!

让我们一起期待美好的未来吧!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2.设计自已最喜欢的一件作品

教后反思:

 

 

主题二创造快乐

【教材分析】

  创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平凡的生活中到处蕴藏着创造的机遇。

本主题主要包括“我也能创造”和“失败是成功之母”。

本单元以古今中外鲜学生所知的发明创造以及学生身边的同龄人的创造案例为切入点,让学生懂得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发明家。

【活动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2.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能力。

3.懂得创造中会遇到失败,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4.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活动时间】

建议本主题教学2-3课时

【活动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谈话导入

师:

一谈到创造,许多同学就会立即想起爱迪生等大发明家。

创造似乎只是那些聪明绝顶的大人物才能做到的事,和我们这样的普通小学生没什么关系。

其实,并非如此,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师:

说一说你身边的“小发明家”。

生:

畅所欲言。

师:

其实,创造并非高不可攀,也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创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平凡的生活中到处蕴藏着创造的机遇。

2.出示教科书中六个发明创造的图片

师:

同学们,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

小组交流

师:

发明的灵感来源于生活。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普通工人、家庭妇女,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只要你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你就能把握住创造的机遇。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活动一:

我也能创造

1.我的发明创造

师:

同学们,看到课本的插图,你想说什么?

生:

各抒己见。

师:

是呀,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了世人没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物质的新性质。

同学们,说说你的发明创造。

生:

学生讲述自己的发明创造的过程

师: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不顺手、不方便、不满意的用品。

只要对它进行一些小小的改进,就能大方便我们的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

师:

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创造史,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我的金点子

师:

我经常遇到一个难题,每次炒菜时,倒完油,油瓶底下沾满油渍,很难清除,谁能帮老师想办法?

生: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最好的办法。

师:

同学们想了不少好办法。

我从中懂得了在麻烦面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于事无补?

怎么就不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3.制定“金点子计划表”

(1)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填写。

(2)评选最佳“金点子计划表”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二:

失败是成功之母

1.听故事,谈感受

(1)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

(2)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3)学生讲自己收集的故事。

(4)出示爱迪生名言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失败的勇气,看不到失败的价值。

“没有一千次的失败,就没有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

2.学生写备忘录

(1)创造之路是坎坷崎岖的,充满着荆棘和峭壁,只有能经受住失败考验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2)师:

想亲自体验一下失败与成功吗?

我这儿有个难题,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难题:

每次擦黑板时,粉尘四处飞扬,吸入肺部,对我们身体有严重的影响,你能设计一个无尘黑板擦吗?

(3)学生讨论

师:

一个孩子用半年多的时间专心做一件事情,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

他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正是创造所必需的。

其实,我们也可以留下这样的备忘录。

(4)学生学写备忘录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活动三:

鸡蛋撞地球

1.师:

同学们,你做过“鸡蛋撞地球”的游戏吗?

“鸡蛋撞地球”就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让鸡蛋包装后从三层楼高处落下,以鸡蛋不碎者为羸。

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

3.在游戏过程中,要求学生边做边记录下创造过程。

4.分组创造后,展示自己的创造设计

5.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参加创造设计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共同分享创造过程中的快乐。

师:

我们现在有多少发明创造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从小培养自己的创造意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收集平时的小创造发明,建立“创造角”。

2.家庭生活中最多的劳动是家务劳动。

你能从家务劳动中发明创造吗?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从田野到车间

主题一让田野告诉你

【教材分析】

这一主题包括“米粒的诉说”和“种瓜得瓜,种瓜得‘乐’”两部分活动内容。

前者通过米粒的自述说明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粮食的作用大和要爱惜粮食。

后者告诉我们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用的粮食、工业原料,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

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惜粮食。

3.尊重农民,体验他们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活动时间】

建议本主题教学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米粒的诉说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课前要求学生走进广阔的农田,从实践中体验,学生自由组合,向有经验的农民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领会耕地、选种、育秧、浇水等重要的生产过程。

2.让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有关粮食的知识、儿歌、诗词、图片、典故等,并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整理,准备有关实物。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分组活动,组内看、摸、闻本组准备的粮食作物,交流所了解到的关于这些粮食作物的知识,播放背景诗朗诵《锄禾》。

2.全班交流,并齐诵古诗《锄禾》。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同学们,课前大家调查、搜集了有关粮食作物的各种知识,现在大加就来交流讨论一下这些粮食作物是如何诞生的。

2.学生交流。

3.活动“我是小农民”:

师播放音乐及教材“米粒的诉说”七幅图片,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学生模仿农民伯伯的劳动。

(先个别模仿,然后全班同学集体模仿,让学生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

4.请“小农民”来说说你劳动后的感受。

5.交流:

为了我的诞生,农民伯伯还要付出那些劳动呢?

6.教师小结。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1.师:

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请你们将课前学到的相关知识整理成生动的小品、童话、寓言故事,尝试给相应的农产品配画,将实物做成标本,帮助学生熟悉多种农产品的生命旅程。

2.分组讨论整理,合作完成表格。

农产品

人们付出的劳动

白菜

紧张的秋收过后,爷爷又开始了新的忙碌——种白菜,平整土地、播种、育苗、移栽、施肥、锄草、除虫……爷爷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

小麦

高粱

大豆

西红柿

西瓜

……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

5.餐厅里的对白模拟活动:

模拟学生食堂早、中餐的场景,学生戴食物头饰扮演不同的角色,讲述粮食的故事。

6.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浪费行为进行辨析,为学校和家中的餐厅各设计“节约粮食,珍视劳动”方面的温馨提示卡。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心情日记:

收集关于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心情日记,进行交流。

2.生活感言:

整理“爱惜粮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感言。

尝试用书签、贺卡、书信等形式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尊敬和感激。

3.

教后反思:

收集整理相关农谚、儿歌、故事等。

 

 

 

第二课时——种瓜得瓜,种瓜得“乐”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与家人、同学、亲友参加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加工或在自家阳台养花、种蒜等,体会劳动的收获与快乐,并写下心情日记。

2.通过不同形式向家人、亲戚、远方朋友了解一些自己最想知道或最爱吃的食物的“来历”。

3.筹备“衣、食、住、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素材,经常收看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新闻,学会关心农业生产、关注农村发展。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播放背景音乐《生日快乐》。

模拟一个生日Party。

2.让在四个不同季节过生日的同学谈谈自己当时能吃到的土产的鲜嫩蔬菜、甘甜的水果、特色食品,说说当时的心情如何,回味那种特有的快乐。

美丽心情

季节

鲜嫩蔬菜

甘甜水果

特色食品

3.师:

想想这些食物都是怎么来的呢?

享受着这些香甜可口的食物,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3.出示教材P22的小资料,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敬爱之情。

4.教师多媒体出示补充资料:

讲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并举例引证。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将自己课前写下的心情日记与劳动收获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本23页《种瓜得瓜》、24页《麦香》资料,编成课本剧即兴表演。

4.《种瓜得“乐”》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体验劳动的快乐。

5.教师扮演大地“母亲”,启发学生思考“种瓜乐从何来”?

(让学生明白“种瓜得乐,幸福快乐。

”)

6.欣赏歌曲《赤脚走在田埂上》。

(让学生体验为何而乐,乐在何处,体会劳动者对土地的挚爱,对农作物的热爱。

7.师:

一年又一年,农民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播下种子的同时,也播种了希望;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收获着快乐。

8.指导学生分组制作“农家乐园”的年画或美诗、贺卡,表达对劳动者的敬爱。

标题参考:

种瓜得乐种瓜得福……

田野,是我的乐园

作物,是我的希望

收获,是我的快乐

劳动,是我的生命

9.汇报交流。

10.欣赏诗歌朗诵《劳动者的赞歌》。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1.“我们的衣、食、住、用都与农业有关吗?

”设计成“衣、食、住、用四大板块进行讨论。

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详细说明

2.明确:

人的衣、食、住、用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是农业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是农民为我们的幸福做出了默默无闻的伟大贡献。

3.学生观看录像:

农民辛勤劳作的各种感人片断及机械化种田的场面后,让学生说说心里的感受。

4.自由讨论:

“二十年后,我骄傲,我是农民;我自豪,种瓜得福”。

5.教师小结。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及世界的农业生产现状,畅想二十年后的农业生产状况。

2.当当小记者,采访养殖、种植等专业户,了解他们是如何靠劳动和科技来致富的。

教后反思:

 

单位:

姓名:

杜华

主题二走进车间

【教材分析】

这一主题包括“它从哪里来”和“百变之身的背后”两部分活动内容。

通过指导学生了解生活用品的的生产过程,懂得要爱惜生活用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他们的工作是多么的平凡而伟大。

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工作场地参观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神奇和劳动者的崇高、质朴。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的生产过程,找找这些用品背后的劳动者。

2、知道自己身边的生活用品是通过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得来的。

3.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活动时间】

建议本主题教学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它从哪里来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课前布置学生走进工厂参观体验或去小陶吧,亲手做一做陶器。

学生自由组合,向工人叔叔了解制作过程。

2、让学生很清楚地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瓷器原来是靠工人师傅们用辛勤的汗水和精湛的手艺,经过多道工序制造出来的。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展示一个陶瓷笔筒,通过课前体验,谁可以告诉老师它是怎么来的?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学生交流

2.通过活动“文具自述”,体验劳动者的辛苦。

师播放音乐及教材“我的文具盒”五幅图片,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学生模仿工人师傅们的劳动。

(可以先个别模仿,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模仿)

3、请“小工人”来说说劳动后的感受。

4、交流:

为了我的诞生,工人们还要付出哪些劳动呢?

5、教师小结。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1、让学生选择一样生活中常用的文具和用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生产过程。

把用品的生产过程画下来,配上文字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

也可以根据调查写出用途,把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做成表格。

2.了解在学生家附近的工厂及其主要产品和产品的主要用途。

有条件的话去参观一家工厂,采访一下工人师傅,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教师布置“我们动手来做纸”的实践活动。

同学们可以在家和家人一起动手来做做纸张。

做好后,在纸上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

还可以将纸制作成贺卡或明信片,送给亲人、朋友、老师。

或者带到学校举办一个“比比谁的纸美”展示会。

第二课时——百变之身的背后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课前布置学生到纺织厂参观棉布的生产过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欣赏“百变”的快乐之中领悟劳动的伟大神奇。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以棉花为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破解棉花的百变之谜。

2.“开火车”游戏。

让学生来当“魔术师”,轮流说说棉花先后都变成了什么。

棉花经纺织厂加工变成棉线,棉线经织布机变成棉布,棉布经染色变成花布,花布经服装厂变成衣物,花布还经床单厂变成了漂亮的床单、被罩。

这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享受到了“百变魔术”成功的喜悦,对劳动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交流:

到底是谁让它们有了百变之身。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教科书上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

勤劳智慧的劳动者才是真正的“百变魔术师”。

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

如果没有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我们的生活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

2.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活动,看看哪一个小组说出的“百变魔术”最多最精彩,哪组就获胜。

3.教师点评。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1.让学生找一找日常用品背后的劳动者。

课堂上,我们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教师里的课桌、书本、窗帘、黑板等,其背后都需要哪些劳动者的劳动。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位劳动者的重要性,他们的劳动不分轻重,缺一不可。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物、各种用品,无一不凝聚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汗水和智慧。

正是因为这些人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我们应该尊重、感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课下让学生阅读有关工人、农民等劳动者的文章、图片,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并设计一种方式表达对劳动者的感谢之情,形式可多样化,可以写下来、画下来、唱出来,甚至表演出来。

教后反思:

单位:

姓名:

蔡梅

主题三插上科技的翅膀

过去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一主题包括“过去的故事”和“走向现代化”两部分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了解工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一些工具的变迁及它们的故事。

2.感受劳动出真知,劳动出智慧。

不同时期的劳动者用他们的努力撑起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与进步。

【活动准备】

1.调查爷爷奶奶及当地的老农、老工匠、老手工业者,了解那些已写进历史的器材和工具等创造的时代文明及被淘汰的原因,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录音、录像。

2.收集各种旧农具、旧机器的照片以及背后的精彩故事。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昨天的故事

听老爷爷、老奶奶讲故事:

将教材P34、35提供的关于老水车、摇水井、打铁锤、爆米机以及关于“犁、铁器、蚕丝”等那些并不遥远但已陌生的故事。

(提供资源参考。

)听后、看后想到了什么?

想说什么?

犁-----翻土用的农具

最早的农业耕种是很辛苦的,人们先要用石器把山上的树木砍倒,再放火烧掉,然后用尖尖的木棒在土地上挖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把种子放进坑里,再用土埋上,好让它发芽。

后来有了进步,在松土的尖木棍下部绑上一小块横板,一边用脚蹬着这块小横板,是木棍插进土里更深一点,同时人也省一点力气。

接着人们发明了石犁、铜犁,但是使用起来都不太理想。

后来人们学会了炼铁浇铸,就开始做了用铁浇铸的犁铧。

这样就不需要有人去挖土坑,而只要用牛来拉,就可以将土一条一条地翻松。

在汉武帝时候(公元前140年~前88年)。

有一位专管粮食生产的官员叫赵过。

他认为,要使粮食增产,必须要有先进的生产工具才行,于是他将犁的使用方法作了改进,由两头牛并排挽着一个犁,犁地是只需要一个人在前面管牵牛,一个人在后面管扶犁就行了。

这样一来,犁地的劳动就轻松多了,牛犁地的速度也快多了,耕出来的地,垄沟整齐,深浅均匀,当然种下去的粮食作物也能生长得很整齐。

赵过发明的这种犁田方法叫做“藕(ǒū偶)犁”,这在当时可算是很先进的了,对提高粮食产量也很有作用,到今天有些地方还用这样的方法犁田呢!

铁器-----划时代的进步

冶铁技术的发明最早出现在埃及等一些古代文明发达的国家,他们在公元前1000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进入铁器时代了,窝火在公元前600—500年左右,春秋时代才开始炼铁的,但是我国很快就发明了生铁冶铸技术,这项技术长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那些最早发明冶铁的国家,都是将铁矿石放在火红的木炭上烧,是铁矿石还原成为铁,但是这种铁成海绵状,质地疏松,必须经过反复锻打,才能成为铁骑。

我国是在冶铜的基础上,解决了选择矿石,用耐火得粘土建成炼铁炉,又发明了鼓风的工具,这样,将铁矿石放在炉里,用鼓风工具不断向炼铁炉里送风,使炉里烧到1100~1200℃的高温,这样从铁矿石里炼出来的铁,都变成了铁水。

人们就可把铁水倒进事先做好的模具里,冷却以后,打开模具,就是现成的铁器。

浇铸出来的铁器犁、锄、斧、凿、锯、锥、铁锅等等。

铁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它还表明,人类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人类的社会也由此开始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因而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不仅在冶金史上是划时代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一项划时代的进步。

蚕桑----中国妇女的发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种桑、用蚕丝织丝绸的国家,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世界上唯一的养蚕织丝绸的国家。

关于蚕丝的发明,我国古代传说中说,黄帝轩辕氏(公元前2550年)的元妃镙

祖“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

”可是从现在出土的蚕丝织物说明,比黄帝时代再早2000多年,我国就知道用蚕丝织丝绸了。

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象养蚕、缫丝这样一项伟大的发明,不会是某一个人在短时间里能够创造出来的,很可能是当时的原始人,在采摘野果的时候发现桑葚可以吃,又发现了野蚕的蚕茧,蚕茧的丝是那么柔软、坚韧而且细长,于是逐渐发展到缫丝和丝织品,并且由采集野蚕茧发展到人工种桑养蚕、织丝绸,使这项发明得以更快地传播和提高,这份功绩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在西汉时,皇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带去许多丝绸,吸引了许多商人长途跋涉到中国来买丝绸,卖货物,开辟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汇报:

调查当地的老爷爷、老奶奶、访问老工匠、老农、老手工业者,说说哪些行业在逐渐消失?

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取代这些用具、行业的又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