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
《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1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语文教案DOC
授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第个教案
课题
学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学弈》,掌握本课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4.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体会课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小黑板。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
1.齐读课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
2.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板书:
学弈)
3.释题:
“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生评价,并总结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2.“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
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3.“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
4.学生就课题质疑。
5.生讲自己收集的故事
1.读后学生评价。
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由成语导入,借助已有的知识,来追根求源,让学生由探究古文的兴致。
通过范读,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而为理解铺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合作、讨论、交流
《学弈》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
1.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学生读文找答案
3.学生理解:
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
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孩子,让学生由点到面的自我探索,会更有效率。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的方式学习,感悟人生道理就更容易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4.明白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1.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生背诵《学弈》。
结合生活实际谈理会,让理论通过实际去验证,会让学生更能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作
业
与
活
动
设
计
1、完成相应的课堂作业本。
2、背诵课文及注释。
3、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说一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4、预习《两小儿辩日》。
板
书
设
计
一、文言文两则
学 弈
专心致志 胜(强)也
三心二意 败(弱)也
教
学
反
思
课题
《两小儿辩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理解文意,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体会两则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2、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介绍背景。
1.出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的图片,提问:
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有什么不同?
2.提问:
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
1.观察图片,结合生活体验归纳太阳在早晨与中午的不同表现。
2.各抒己见。
模仿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就太阳的远近发表自己的看法。
个小孩儿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板书课题)
4.引出孔子:
这两个小孩儿让孔子为他们作评判。
孔子是谁?
关于他,大家知道多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
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
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人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3.让学生分小组学习生字,将课文读流利。
4.组织交流,重点指导:
沧、盂、孰、汝。
的意思:
争论,辩论。
4.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孔子其人。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朗读课文。
3.分小组学习。
4.掌握生字的读音。
初读课文,对课文产生整体印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提问: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孔子对两个小孩儿的辩论作了决断吗?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布置学生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组织全班交流,疏通第1自然段: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1)“游”是什么意思?
孔子为什么会东游?
点拨:
“游”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是什么意思?
(3)“其”在这里指什么?
结合《学弈》一文,你了解了“其”的哪些用法?
注:
学生有初步体会即可,不必深入研究。
(4)指名读文,并尝试翻译。
4.组织全班交流,疏通第2-3自然段: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曰中时近也。
”
5.大致介绍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尝试疏通文意,不明白处与同桌讨论。
2.在小组内逐句交流文章的意思。
3.梳理第1自然段的文意:
(1)了解“游”在文中的意思,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2)明确:
小孩。
(3)先明确文中“其”的意思:
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再思考“其”在文言文中的诸多用法。
(4)朗读句段,翻译句子: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4.梳理第2-3自然段的文意。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真正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指名读文句。
(2)指导理解词意。
以:
认为。
始出:
刚刚,开始升起来。
去:
离。
日中:
正午。
也:
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
(3)第一个小孩儿说了些什么?
(4)第二个小孩儿是怎样看的呢?
5.组织全班交流,疏通第4自然段: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1)第一个小孩儿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远呢?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2)指导理解词语意思。
如:
好像。
及:
到。
盘盂:
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
(1)朗读第2、3自然段。
(2)理解词意,疏通句意。
(3)翻译第一个小孩儿的看法:
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4)翻译第二个小孩儿的看法:
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5.梳理第4自然段的文意。
(1)读一读第一个小孩儿的理由'
(2)梳理词意,疏通句意。
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相机穿插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引导学生逐句梳理文意,攻破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方者为盂。
此:
这。
乎:
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的理由?
(4)指导朗读。
6.组织全班交流,疏通第5自然段:
“一儿曰:
‘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1)第二个小孩儿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呢?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2)指导理解词语的意思。
苍苍凉凉:
形容清冷的感觉。
汤:
热水。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的理由?
(4)指导朗读。
(3)翻译句子:
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相应的语气。
6.梳理第5自然段的文意。
(1)读一读第二个小孩儿的理由。
(2)梳理词意,疏通句意。
(3)翻译句子:
太阳刚升起时清凉阴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
这不是离得近的热,而离得远的凉吗?
(4)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读出问句的语气。
引导学生留意古今词意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组织全班交流,疏通第6-7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1)对于两个小孩儿的争辩,孔子能作判断吗?
(2)两小孩对孔子的表现有着怎样的反应?
(3)指导理解词语的意思。
决:
判断。
孰:
谁。
汝:
你。
为:
说。
(4)谁能说说这两段的意思?
8.指名学生翻译全文。
四、感情朗读,领悟道理。
1.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3.组织谈话:
这是两个怎样的孩子?
从文中你又能看出孔子怎样的特点呢?
4.启发思考:
学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简介《列子》,激发学生兴趣。
7.梳理第6-7自然段的文意。
(1)齐读:
孔子不能决也。
(2)齐读: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3)翻译语句:
孔子不能决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
(4)说说这两段的意思。
8.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1.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四名学生上台表演,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3.交流,感受到孩子们天真可爱、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特点,孔子实事求是的特点。
4.通过交流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5.了解到《列子》中包含许多寓言和民间故事,思想深刻,对其产生兴趣。
培养学主的表达能力,检查其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有趣的表演使学生乐在其中,无形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联系实际展开谈话,培养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作
业
与
活
动
设
计
1、完成抄写本。
2、完成相应的课堂作业本。
3、背诵课文及注释。
4、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说一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5、预习第二课《匆匆》。
板
书
设
计
一、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早晨 中午
一儿 (大)近 (小)远
一儿 (凉)远 (热)近
孔子 “不能决也”
教
学
反
思
授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第个教案
课题
匆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挪移”、“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主动积累语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整体感知文意,初步体会“匆匆”的含义。
4.尝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出自己喜欢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感受语言中品味情感。
教学准备
了解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准备字词课件。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提问:
“匆匆”是什么意思?
2.提问:
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匆匆”?
3.启发思考:
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
1.明确:
形容急急忙忙的样子。
2.回忆生活体验,自由发言。
3.自由畅说。
“匆匆”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生活状态,学生对此有深刻体会。
对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么?
4.引入:
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朱自清笔下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
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
他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创作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
他的著作十分有特色,影响很大。
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二、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将课文读流利。
(2)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
其意思。
(3)思考问题:
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指导。
3.指认词语,明确词意,重点指导:
挪移、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确乎、涔涔、空虚、潸潸、遮挽、罢了、蒸融、何曾。
4.提问:
朱自清的“匆匆”指的是什么?
4.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朗读课文。
3.认读词语,理解其意思,作好相应记录。
4.明确:
“匆匆”指时间的来去匆匆。
这个词,学生乐于谈,有话谈。
梳理词意,为深人理解课文作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鼓励谈话: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三、交流词句,梳理层次。
1.布置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如下:
(1)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读。
(2)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他有没有回答这个问
题?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用“我喜欢——,因为——”以及“我的问题是——”的句式进行谈话。
注:
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读书研究。
3.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他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4.指导学生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5.自由发言。
1.再读课文,勾画语句,思考问题。
2.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觉得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说明原因,将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尾两段,明确作者的问题:
我们的曰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它到哪儿去了呢?
4.了解课文总分总式的布局和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第2、3、4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笫5自然段再次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课题
匆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的,并联系实际生活仿写,展开联想印证。
3.精读第4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埦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准备
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引导回忆: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提问:
他是怎样提出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该段的修辞手法。
1.回忆课文,说出作者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
对语句作具体分析,引导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2)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
13.提示下文: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
14.引导品读:
“洗手的时候,日子……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
(1)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2)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4)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提示句式: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15.让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提示下文:
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从课文第4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
2.提问:
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怎样朗读?
用。
(2)明确:
拟人。
13.自读后文:
“洗手的时候,日子……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
14.品读语句。
(1)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日子溜走的样子。
(2)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对光阴消逝的伤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几句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15.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1.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我何曾留着些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
2.感受作者淡淡的郁闷和伤感,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将时间的流逝用具体的事物加以描绘的方法。
引导学生由文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模仿描写,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范读:
“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
4.提问: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让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
2.组织谈话:
读了这两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
你想说些什么?
3.组织交流:
你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诗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徨。
3.认真听,用心品。
4.感受作者的追寻和信心。
5.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1.阅读文章,加深感悟。
2.自由谈话,如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等。
3.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
由文章语言深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扩展阅读、交流相关词句等方式深化学生对时光流逝的认识,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
作
业
与
活
动
设
计
1.用下列词语造句。
去不复返:
伶伶俐俐:
徘徊:
空虚:
痕迹: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匆匆——()涔涔——()遮挽——()
板
书
设
计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来去匆匆要珍惜
留下痕迹
教
学
反
思
授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第个教案
课题
桃花心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关于桃花心木的相关知识。
3.细读课文前半部分,了解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感受"我"的疑惑。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前半部分,体会种树人行为的奇怪之处
教学准备
准备桃花心木的图片,了解该树的特点;准备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介绍桃花心木。
1.创设情境:
大家都养过花、种过树吗?
你们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引入:
有一个种树人,他对待树苗可不像同学们这样“用心”,不是定期给树苗浇水,而是隔三差五地浇一
1.介绍自己或别人种植草木的过程。
2.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
让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唤醒与提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从熟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次。
那么,他是怎样种树的呢?
是他不爱惜树苗吗?
我们先来看看他中的是什么树。
3.板书课题,提问:
关于桃花心木,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如下:
(1)自主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事情经过。
(3)思考:
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提问:
谁来为我们读读课文?
相机指导字词,重点有:
汲水、枯萎、插秩、锻炼、依赖。
3.组织交流:
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可分为哪两部分?
三、细读课文前半部分。
1.提示读文:
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
2.提问:
桃花心木长成后是什么样
3.交流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了解该树。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2.自愿报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以第10自然段为界线将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种树人怎样种树及“我”对他的行为的不解;第二部分解释了他这样种树的原因及“我”从中领悟出的道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前10段,画出相关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