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8508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50 大小:13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

《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1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语文教案DOC.docx

六下语文教案DOC

授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第个教案

课题

学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学弈》,掌握本课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4.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体会课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小黑板。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

1.齐读课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

2.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板书:

学弈)

3.释题:

“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生评价,并总结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2.“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

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3.“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学生就课题质疑。

 

5.生讲自己收集的故事

 

1.读后学生评价。

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由成语导入,借助已有的知识,来追根求源,让学生由探究古文的兴致。

 

通过范读,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而为理解铺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合作、讨论、交流

《学弈》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1.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学生读文找答案

3.学生理解:

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孩子,让学生由点到面的自我探索,会更有效率。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的方式学习,感悟人生道理就更容易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4.明白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1.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生背诵《学弈》。

 

结合生活实际谈理会,让理论通过实际去验证,会让学生更能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1、完成相应的课堂作业本。

2、背诵课文及注释。

3、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说一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4、预习《两小儿辩日》。

一、文言文两则

     学  弈                                  

 专心致志     胜(强)也                   

三心二意     败(弱)也      

课题

《两小儿辩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理解文意,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体会两则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2、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介绍背景。

1.出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的图片,提问:

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有什么不同?

2.提问:

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

1.观察图片,结合生活体验归纳太阳在早晨与中午的不同表现。

2.各抒己见。

 

模仿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就太阳的远近发表自己的看法。

个小孩儿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板书课题)

4.引出孔子:

这两个小孩儿让孔子为他们作评判。

孔子是谁?

关于他,大家知道多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

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

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人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3.让学生分小组学习生字,将课文读流利。

4.组织交流,重点指导:

沧、盂、孰、汝。

的意思:

争论,辩论。

4.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孔子其人。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朗读课文。

3.分小组学习。

4.掌握生字的读音。

 

初读课文,对课文产生整体印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提问: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孔子对两个小孩儿的辩论作了决断吗?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布置学生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组织全班交流,疏通第1自然段: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是什么意思?

孔子为什么会东游?

点拨:

“游”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是什么意思?

(3)“其”在这里指什么?

结合《学弈》一文,你了解了“其”的哪些用法?

注:

学生有初步体会即可,不必深入研究。

(4)指名读文,并尝试翻译。

 

4.组织全班交流,疏通第2-3自然段: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曰中时近也。

5.大致介绍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尝试疏通文意,不明白处与同桌讨论。

2.在小组内逐句交流文章的意思。

3.梳理第1自然段的文意:

 

(1)了解“游”在文中的意思,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2)明确:

小孩。

(3)先明确文中“其”的意思:

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再思考“其”在文言文中的诸多用法。

(4)朗读句段,翻译句子: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4.梳理第2-3自然段的文意。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真正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指名读文句。

(2)指导理解词意。

以:

认为。

始出:

刚刚,开始升起来。

去:

离。

日中:

正午。

也:

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

(3)第一个小孩儿说了些什么?

 

(4)第二个小孩儿是怎样看的呢?

 

5.组织全班交流,疏通第4自然段: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1)第一个小孩儿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远呢?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2)指导理解词语意思。

如:

好像。

及:

到。

盘盂:

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

(1)朗读第2、3自然段。

(2)理解词意,疏通句意。

 

(3)翻译第一个小孩儿的看法:

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4)翻译第二个小孩儿的看法:

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5.梳理第4自然段的文意。

 

(1)读一读第一个小孩儿的理由'

(2)梳理词意,疏通句意。

 

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相机穿插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引导学生逐句梳理文意,攻破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方者为盂。

此:

这。

乎:

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的理由?

 

(4)指导朗读。

6.组织全班交流,疏通第5自然段:

“一儿曰:

‘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1)第二个小孩儿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呢?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2)指导理解词语的意思。

苍苍凉凉:

形容清冷的感觉。

汤:

热水。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的理由?

 

(4)指导朗读。

 

(3)翻译句子:

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相应的语气。

6.梳理第5自然段的文意。

 

(1)读一读第二个小孩儿的理由。

(2)梳理词意,疏通句意。

 

(3)翻译句子:

太阳刚升起时清凉阴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

这不是离得近的热,而离得远的凉吗?

(4)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读出问句的语气。

 

引导学生留意古今词意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组织全班交流,疏通第6-7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1)对于两个小孩儿的争辩,孔子能作判断吗?

(2)两小孩对孔子的表现有着怎样的反应?

(3)指导理解词语的意思。

决:

判断。

孰:

谁。

汝:

你。

为:

说。

(4)谁能说说这两段的意思?

8.指名学生翻译全文。

四、感情朗读,领悟道理。

1.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3.组织谈话:

这是两个怎样的孩子?

从文中你又能看出孔子怎样的特点呢?

4.启发思考:

学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简介《列子》,激发学生兴趣。

7.梳理第6-7自然段的文意。

(1)齐读:

孔子不能决也。

(2)齐读: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3)翻译语句:

孔子不能决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4)说说这两段的意思。

8.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1.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四名学生上台表演,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3.交流,感受到孩子们天真可爱、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特点,孔子实事求是的特点。

4.通过交流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5.了解到《列子》中包含许多寓言和民间故事,思想深刻,对其产生兴趣。

 

培养学主的表达能力,检查其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有趣的表演使学生乐在其中,无形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联系实际展开谈话,培养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1、完成抄写本。

2、完成相应的课堂作业本。

3、背诵课文及注释。

4、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说一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5、预习第二课《匆匆》。

一、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早晨      中午

一儿  (大)近   (小)远

 一儿  (凉)远 (热)近

孔子     “不能决也”

授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第个教案

课题

匆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挪移”、“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主动积累语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整体感知文意,初步体会“匆匆”的含义。

4.尝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出自己喜欢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感受语言中品味情感。

教学准备

了解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准备字词课件。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提问:

“匆匆”是什么意思?

2.提问:

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匆匆”?

3.启发思考:

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

1.明确:

形容急急忙忙的样子。

2.回忆生活体验,自由发言。

3.自由畅说。

 

“匆匆”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生活状态,学生对此有深刻体会。

对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么?

4.引入:

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朱自清笔下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

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

他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创作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

他的著作十分有特色,影响很大。

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二、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将课文读流利。

(2)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

其意思。

(3)思考问题:

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指导。

3.指认词语,明确词意,重点指导:

挪移、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确乎、涔涔、空虚、潸潸、遮挽、罢了、蒸融、何曾。

4.提问:

朱自清的“匆匆”指的是什么?

4.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朗读课文。

3.认读词语,理解其意思,作好相应记录。

 

4.明确:

“匆匆”指时间的来去匆匆。

这个词,学生乐于谈,有话谈。

 

梳理词意,为深人理解课文作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鼓励谈话: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三、交流词句,梳理层次。

1.布置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如下:

(1)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读。

(2)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他有没有回答这个问

题?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用“我喜欢——,因为——”以及“我的问题是——”的句式进行谈话。

注:

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读书研究。

3.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他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4.指导学生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5.自由发言。

 

1.再读课文,勾画语句,思考问题。

 

2.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觉得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说明原因,将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尾两段,明确作者的问题:

我们的曰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它到哪儿去了呢?

4.了解课文总分总式的布局和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第2、3、4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笫5自然段再次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课题

匆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的,并联系实际生活仿写,展开联想印证。

3.精读第4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埦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准备

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引导回忆: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提问:

他是怎样提出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该段的修辞手法。

1.回忆课文,说出作者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

对语句作具体分析,引导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2)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

13.提示下文: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

14.引导品读:

“洗手的时候,日子……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2)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4)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提示句式: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15.让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提示下文:

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从课文第4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

2.提问:

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怎样朗读?

用。

(2)明确:

拟人。

13.自读后文:

“洗手的时候,日子……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4.品读语句。

 

(1)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日子溜走的样子。

(2)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对光阴消逝的伤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几句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15.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1.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我何曾留着些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2.感受作者淡淡的郁闷和伤感,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将时间的流逝用具体的事物加以描绘的方法。

引导学生由文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模仿描写,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范读:

“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提问: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让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

2.组织谈话:

读了这两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

你想说些什么?

 

3.组织交流:

你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诗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徨。

3.认真听,用心品。

 

4.感受作者的追寻和信心。

5.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1.阅读文章,加深感悟。

2.自由谈话,如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等。

3.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

由文章语言深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扩展阅读、交流相关词句等方式深化学生对时光流逝的认识,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

 

1.用下列词语造句。

去不复返:

伶伶俐俐:

徘徊:

空虚:

痕迹: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匆匆——()涔涔——()遮挽——()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来去匆匆要珍惜

留下痕迹

授课日期:

年月日星期第个教案

课题

桃花心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设计者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关于桃花心木的相关知识。

3.细读课文前半部分,了解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感受"我"的疑惑。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前半部分,体会种树人行为的奇怪之处

教学准备

准备桃花心木的图片,了解该树的特点;准备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介绍桃花心木。

1.创设情境:

大家都养过花、种过树吗?

你们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引入:

有一个种树人,他对待树苗可不像同学们这样“用心”,不是定期给树苗浇水,而是隔三差五地浇一

1.介绍自己或别人种植草木的过程。

2.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

让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唤醒与提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从熟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次。

那么,他是怎样种树的呢?

是他不爱惜树苗吗?

我们先来看看他中的是什么树。

3.板书课题,提问:

关于桃花心木,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如下:

(1)自主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事情经过。

(3)思考:

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提问:

谁来为我们读读课文?

相机指导字词,重点有:

汲水、枯萎、插秩、锻炼、依赖。

3.组织交流:

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可分为哪两部分?

 

三、细读课文前半部分。

1.提示读文:

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

2.提问:

桃花心木长成后是什么样

 

3.交流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了解该树。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2.自愿报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以第10自然段为界线将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种树人怎样种树及“我”对他的行为的不解;第二部分解释了他这样种树的原因及“我”从中领悟出的道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前10段,画出相关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