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7427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docx

《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docx

自然辩证法前人整理

第一讲:

导论(1学时)

讲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思考题:

1.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基本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包括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观、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

一、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科学的说明。

二、科学技术工程观:

科学技术工程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三、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

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工程活动中的普遍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学科技术的研究方法作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工程中的系统方法论、基本系统方法、综合集成方法等新学科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学科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四、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四者的协调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观、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这四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有了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才有了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科学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一、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组成部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如果说,马克思主要创立了唯物史观,那么辩证自然观主要是恩格斯创立的。

二、同时,自然辩证法又不同于普遍的哲学原理,它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居于一个中间层次。

它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规律去探索自然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既不具有最高的抽象性,也不具有完全的具体性。

三、自然辩证法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交叉性质。

它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反思性的特点。

1.2、试述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建国初期:

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

工业化时期:

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指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

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学技术战略、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批判分析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

现代自然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是使物质文明建设走向新阶段的主要支柱。

对我国来说,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到迅速增强国力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而自然辩证法为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思维方法和科技方法论的指导,促进知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缩短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的周期,有力地推动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战略部署和进行科学预测及决策等提供科学理论根据。

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及进行现代化管理,会促进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协调发展。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学时)

第一节:

概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即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节:

概述现代自然观三方面新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形成基础,重点讲授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内容与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讲授中要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

思考题:

2.1.什么是自然观?

 简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思想和特征

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辨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过程: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古代的朴素自然观、近现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地球上开始有了人类。

人类在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造,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技能,同时获得了一些经验 知识,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科学技术。

与古代的这种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欧洲中世纪1000余年时期内,是宗教控制人们思想的黑暗时期,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禁锢,科学技术发展甚为缓慢。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航海 探险和文艺复兴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在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

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有力地冲击了近代前期产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 立于19世纪中叶,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自然科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和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劳动等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特征: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它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它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就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它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这种思想,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 力量对象化的地方,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与机械论自然观不同,它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约束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 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 程度和控制能力。

2.2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以及自然界系统演化的特点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还演化着;不仅是确定的,而且具有随机性;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整个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的。

自然界演化的特点:

1.突显性。

突显,即由系统的各个要素(或主体)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单个要素(或主体)所不具有的性质、行为、功能和结构,它是高层次事物具有而其要素不具有且事先不能加以预测的性质。

2.混沌性。

混沌是非线性系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系统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所出现的一种极为复杂的,貌似无规则的运动。

它具有区别于其他运动本质的特征(系统对初始条件的依赖性),且其长期行为和短期行为分别具有不可预测性与可预测性。

3.复杂性。

可认为是系统或事物具有复杂的性质或性状,即其所表现出的多种形相的整合。

这些形相又具体表现为非线性、内在随机性和开放性。

4.循环性。

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运动,自然界的演化也是一个永恒的循环演化。

即自然界是进化与退化、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的循环过程,是从“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过程。

2.3什么是人工自然?

简述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和规律

1.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工自然界的简称,它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技术创造的相对独立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界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

2.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

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工程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

其中,采取是人工自然界创造的基础,加工是其创造的主导,控制是其创造的关键,保障是其创造的后盾。

人工自然是在人的起源以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1)采取起源于蒙昧时代的采集和野蛮时代的的种植和狩猎活动。

2)加工起源于蒙昧和野蛮时代(如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真正开始于文明时代。

3)控制起源于古代人对水等自然力的控制。

4)保障中的运输先后经历了人扛舟载和牲畜驮载(石器时代)、车与船载(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以及火车、轮船、飞机乃至航天飞机等(近现代)等时期;通信先后经历了由通过人畜车船、锣鼓旗号、烽火台和信号杆等工具进行通信(古代),到通过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卫星、光缆乃至移动通信和数字通信、网络通信(近现代)等进行通信的阶段;医疗先后经历了由通过望、闻、问、切等手工医疗(古代),到通过各种医疗技术(如诊断技术、观测技术、手术等)等技术手段进行医疗的阶段。

其他保障活动也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程。

3.人工自然的发展规律

由于人工自然来源于天然自然,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即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人类的自然属性及其生物学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地起作用。

2)天然自然物质运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地起作用。

3)人类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是有选择地应用天然自然规律。

4)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不仅应用天然自然规律,而且还要应用社会规律。

5)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还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

2.4论述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生态自然观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育生态自然观,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的建设,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态危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自然观的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就是要以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为理论根基,探寻解决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与现实的路径,并从总体上协调综合治理。

我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途径。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需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传统自然观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呼埃中形成的。

正确理解与她生态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价值,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统等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2学时)

第一节:

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历史形成,重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及基本动力。

第二节:

概述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成、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重点讲授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

3.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①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的进步”。

②对技术的理解: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我们可以按照自古已知的方法,把整个认识领域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个部分包括研究非生物界以及或多或少能用数字方法处理的一切科学,即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第二类科学是包括研究生物机体的那些科学……在第三类科学中,即在按历史顺序和现在的结果来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法律形式和国家形式以及它们的哲学、宗教、艺术等等这些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中……”。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

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恩格斯针对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可以脱离哲学,可以抛弃哲学的幻想指出,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是被正确地认识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般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正负向价值)

科学技术的正向社会功能

第一,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第二,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第三,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

第四,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

②科学技术的负向社会功能(科技异化)

1古典异化观

中世纪神学形态的异化观

近代社会契约论形态的异化观

德国古典哲学形态的异化观

2马克思的技术异化观

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所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观也可视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观。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技术)异化现象,扬弃了古典异化观,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最终建立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劳动(技术)异化观。

3.2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如何认识的?

(1)科学的本质。

首先,马克思认为,科学同工业一道,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次,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第三,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2)科学的特征。

1、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人类也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

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它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已经成为一种涉及到科学发现、科学创造、科学组织和科学管理的综合性的知识生产过程。

3、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

随着现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

4、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5、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间接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3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动力是什么?

(1)科学发展基本模式

1、在纵向上:

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2、在横向上:

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

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2)科学发展的动力

科学外部的动力

科学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

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

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内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事实)与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等。

3.4科学方法论的立场与原则。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自然科学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现代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加大,历史唯物主义是支配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好的哲学。

其次,自然史和人类史是统一的。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口、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审视和思考。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3.5辩证思维方法的特征。

辩证思维,是指将辩证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总体性的思维。

它是与那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相对而言的,它在于防止知性思维片面化、绝对化和教条化。

辩证思维方法包括:

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抽象与具体辩证统一、归纳与演绎辩证统一、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

3.6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整合和灵活运用。

逻辑思维,主要指按固定的程序和规则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类型。

在科学研究中,下定义、比较、分类、演绎、归纳和类比都是遵循特定的思维规则的最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非逻辑思维方法是没有普通逻辑那样的逻辑通道、一般表达式和不按照固定的逻辑规则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和方法。

其形式主要有:

形象思维(联想、想象)、直觉思维(灵感、顿悟)、批判思维(质疑、批判、继承和改进)等。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2学时)

第一节:

概述马克思恩格斯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重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技术本质与特征、技术发展的模式与动力。

第二节:

概述技术发明方法论和技术设计方法论,重点讲授技术方法的特点、技术发明与技术设计的区别。

思考题:

1.怎样理解18-19世纪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3.技术体系具有哪些特征?

4.怎样理解技术发展的动力?

4.1怎样理解18-19世纪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

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

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