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6978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docx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写景色的古诗.docx

描写风景的古诗描写景色的古诗

描写风景的古诗描写景色的古诗

  一、天地山水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日月风雨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5.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9.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11.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13.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14.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17.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18.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1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2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2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2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3.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2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花草虫鸟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11.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

  12.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1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1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18.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2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汉乐府民歌《江南》2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里《小池》22.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2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25.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描写景色的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

  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

  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

  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

  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

  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

  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

  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将近三十年间(三十三岁至六十五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不合,屡被起用也旋即被罢黜,在仕途上受到许多无情的打击和排挤。

  %20在陆游沉浮的仕途中,对他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次,是受川陕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事,这是他一生中最意兴风发的时期。

  此处距宋、金分界不远,山水壮阔,气象雄伟;军旅生活也扩大了他生活的视野,使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

  %20此后将近十年,陆游的生活背离不了四川。

  在四川期间,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为纪念这一段生活,便将诗作取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邀陆游作参议官。

  二人因曾共事又是诗文之交,彼此不拘礼数,兼以陆游喜饮酒销愁,于是引起同僚的不满及讪谤,朝廷遂以「恃酒颓放」为由,罢去他的官职,于是他索性自号放翁.现实生活中虽被罢去了官职,但诗人放翁之名,却由此远传。

  离开川陕,时年五十四,其间十年,陆游的任官生涯载浮载沉,至六十五岁最后一次任史官之职,仍因不肯坐食俸禄,一再对帝上书,痛陈时局沉痾,又激怒当局,竟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再次被免去官职。

  (这是由于他始终坚持抗金,并把这些思想写进诗中,受到主和派的忌恨所致。

  )回到山阴,陆游干脆以「风月」二字,作为小轩的名称。

  %20此次归隐至去世,约二十年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度过的,放翁实际参与了农事,因此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家居的二十年生活中,写了将近七千多首诗,其中绝大部份是描写农村景色和反映农民生活的篇章。

  %20宁宗嘉定二年,诗人怀恢复中原的未竟之志以终。

  死前仍不忘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大志,《示儿》一诗,是他对儿子的临终嘱笔,更是诗人抱负、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激情的缩影,孤忠悲壮,可泣鬼神。

  陆游古诗《示儿》全诗翻译赏析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诸如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等各种社会性情感,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独特的个人情感,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内容。

  情感――古诗词鉴赏的核心古诗词鉴赏对情感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从字词上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生动形象的效果。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20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为什么?

2.%20简析某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或某词为什么是全诗的关键。

  3.%20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有什么作用?

或与其他字比较,辨其优劣。

  解答分析: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传神,常常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色彩词、叠词与词类活用上下工夫,抓住了这些词语,就抓住了炼字的关键。

  鉴赏炼字应该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色彩、情味、动静、效果等不同方面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20明确指出诗眼或炼字,或肯定哪个字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20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20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

摇(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20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描写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参考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二、从语言风格上看诗词语言风格是指由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作品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所体现的语言个性特征。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20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2.%20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每一位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常见的风格特点: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答题步骤:

1.%20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20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20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

摇(20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20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小重山•端午[元]舒?

摇由页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

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像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

  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通过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分析,笔者认为,古诗词鉴赏的核心和最终归宿是作者的情感。

  描写风景的古诗只有通过对诗词的词句、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创设的意境的深入分析、品味,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

  不同的情感律动造就五彩斑斓的诗词篇章,抓住作者的情感就是抓住诗词鉴赏的核心,从而品味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鉴赏的核心是什么一、意境美意境是古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内心产生了与环境共鸣的特殊基调。

  主要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而诗歌最典型的描写手法就是借物抒情,诗人通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

  例如: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此诗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天真无邪的姑娘,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诗通过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意境美的诗,都是有韵味的。

  一首诗要有回味无穷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例如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至于李商隐的无题诗,更是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可算是韵外之致的典型之作了。

  古诗词的意境是繁复多样的。

  或雄奇阔大,或苍凉悲壮;或清新素雅,或浓艳瑰丽。

  但诸多类型不外乎可归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大类。

  李白之诗,苏轼、辛弃疾之词属前类,其所描写的意境,往往以雄伟、粗犷、有力、奇异等感性形象给人以强烈刺激,从而使人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振奋的激荡和崇高的美感。

  王维之诗,柳永、李清照之词属于阴柔之美,其描写的意境,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清丽婉转。

  此类作品长于抒发精美的幽深之情,常以轻盈、柔和等感性形象为主,能直接引起人们精神的愉悦。

  从古至今,我国青年男女卿卿我我的恋情,文人淑女多愁善感之心理气质,以艳为美以柔为美的审美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类作品的影响。

  只有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才能真正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二、语言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

  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练生动;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

  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

  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表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写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风韵,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风景的古诗这些佳句都是用对比色,使画面十分绚丽,作者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特别是王维的诗,被后人称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上面赏析的那首《山居秋暝》,就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画面。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词,凡在关键之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了出来,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了出来。

  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

  根据笔者个人的感悟,以下赏析了一首笔者很喜爱的诗词。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

  朴素真挚的感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

  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思的寂寞。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

  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

  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

  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总之,诗歌鉴赏若抓住这两个方面,一定能让读者透彻地读懂古诗词的魅力。

  感悟诗词的高深境界。

  诗歌本身就是艺术的化身,它蕴含着大自然美好的特征。

  诗歌鉴赏把握是今人渗透古人最好的手段。

  从意境语言的角度鉴赏古诗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破阵子:

词牌名。

  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

  挑(tiǎo)灯:

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梦回:

梦醒。

  吹角:

军队中吹号角。

  连营:

连接成片的军营。

  八百里:

指牛。

  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麾(huī)下:

指部下将土。

  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

  炙(zhì):

烤熟的肉。

  五十弦:

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

  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

演奏。

  塞外声:

雄壮悲凉的军歌,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沙场:

战场。

  点兵:

检阅军队。

  的(dí)卢:

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霹雳(pīlì):

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了(liǎo)却:

完成。

  天下事:

指收复中原。

  身后:

死后。

  可怜:

可叹。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

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

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