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docx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
(1)撑(船);哪;尽力
(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
【解析】【分析】
(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
焉,哪;更,还。
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
惟,只;痕,痕迹。
(3)C项,前后说法不矛盾。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人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如不在,反映了张岱文人雅士的孤傲性格。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撑(船);哪;尽力
⑵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
上曰:
“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注】①帝:
指汉高祖刘邦。
②子房:
指张良,字子房。
③饷馈:
军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皆言其情________
②此所以为我所禽也________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情况;被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为”这里是被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
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指所攻取的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
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结合刘邦的话分析,刘邦认为子房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这三个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故答案为:
⑴情况;被
⑵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⑶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公遂曰:
“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
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
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
今河南开封。
②奋眄:
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贡马:
向皇帝进贡的马。
④飞龙:
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故虽有名马 虽:
即使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同“饲”,喂
C. 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通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
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联系《马说》,结合语段【乙】,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答案】
(1)C
(2)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解析】【分析】
(1)ABD正确;C.句意: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它。
策:
鞭打。
故选:
C。
(2)①重点词:
食:
饲养;其:
之千里马;翻译: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重点词:
许:
答应;及:
及时;遽:
就。
翻译:
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情感的能力。
“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联系韩愈的《马说》分析作答即可,选文中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
但王公遂没做到这点。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⑶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⑷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沈宣词曾经担任丽水令,自称家住大梁时,马厩里经常有几十匹骏马,但自己还常常觉得不满足。
咸通六年,有位宾客有马想卖掉,马身洁白且马鬃类似来红色,(沈童词认为这马)非常奇异,出价五十万,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某一天,沈宣词拜见王公遂,询问从前那匹马。
王公遂说:
“我竟然不曾骑过。
”于是牵出马,马到了(他们面前),举头斜视,毫不驯服,几乎不能跨上去(骑乘),王公遂生气地推打马,马又倒在地上,揣测这匹马终究不可以圈养。
第二天,(王公遂)让几个儿子骑乘,也是这样;几个仆人骑乘,也是如此。
于是(王公遂)要求按照沈宣词先前给的价格卖给沈宣词。
沈宣词得到了马,又像先前那样。
恰逢魏帅李公蔚收购向皇帝进贡的马,前前后后送来的都不合适。
李公蔚来看这匹马,看了一次就买了下来。
后来(这匹马)被养在皇家,皇帝特别宠爱它,(这匹马)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马。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
“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
”司空①房玄齡曰:
“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
”太宗曰:
“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
主既幼弱,臣叉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
隋炀帝录宇文迷在藩之功,捆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
此非臣下之过欤?
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④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
”太宗又曰:
“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思深者子孙,訾反,其故何也?
”岑本对日:
“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
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
”太宗曰:
“然。
”
【注】①司空:
古官职名。
②宇文述:
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
③擢:
提拔。
④戒勖:
劝诫勉励。
⑤愆过:
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________
②皆反,其故何也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 足肤皲裂而不知
C.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
此非臣下之过欤?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1)品行;原因
(2)B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行”,这里用作名词,德行、品行。
(2)“颠而不扶”中的“而”意思是“连词,表转折”。
A表顺接;B表转折;C表修饰;D表并列。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之:
的。
过:
过错;欤:
语气词,相当于“吗”。
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这句话的意思是:
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
结合房玄龄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这句话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一致。
(5)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从“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 ”等语句可概括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 :
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故答案为:
⑴①品行;②原因
⑵B;
⑶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⑸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
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积累选择合适的句子答题。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
”司空房玄龄说:
“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
”太宗说:
“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
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
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
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
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
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
”太宗又说:
“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
”岑文本回答说:
“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
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
”太宗说:
“你说得对!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⑥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⑦,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
箕⑪而浩歌,踞⑫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⑬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⑭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⑮,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①阜fù:
土山。
②并bàng:
靠近。
③纵广:
纵横。
④杠gāng:
独木桥。
⑤亏蔽:
掩映。
⑥坳ào:
低洼。
⑦倚qí:
弯曲的堤岸。
⑧榜bàng:
摇桨,划船。
⑨幅巾:
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
⑩洒然:
畅快的样子。
⑪箕:
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
⑫踞:
蹲坐。
⑬形骸:
身体。
⑭汩汩:
沉浮。
⑮磨戛:
折磨。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B.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C.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 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 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 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其地益阔 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B. 旁无民居 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 水之阳又竹 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 不亦鄙哉 肉食者鄙(《左传·曹论战》)
【答案】
(1)C
(2)B
(3)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D
【解析】【分析】
(1)这句话的大意是:
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根据句意及和虚词则,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故选C。
(2)ACD符合原文意思,B原文中说纵广合五六十寻, 寻: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与里是不一样的,故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这句话不符合文意。
(3)选文首段记述了沧浪亭兴建的过程兴废并描述了其周围的美景,第二段写在自己经常在这里游玩以及游玩的感触。
因此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吴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相近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话:
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A更加;好处。
B居住;停留。
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阳;太阳。
D粗鄙,见识短浅。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C;⑵B;
⑶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
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
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后再从文中筛选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即可。
⑷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
"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
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
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
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
遂开门纳众。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
或告元济曰:
“官军至矣!
”元济尚寝,笑曰:
“俘囚为盗耳!
晓当尽戮之。
”又有告者曰:
“城陷矣!
”……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
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
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
进诚梯而下之,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