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6760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docx

《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docx

四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已修改

17长城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本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掌握介绍景点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难点:

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介绍景点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教具准备:

课件、字词卡、有关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重点理解词语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

3、观看课文插图。

教师用文字介绍,学生认真欣赏并谈感受,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1)文字介绍

(2)教师读完,学生谈感受,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如何。

教师适当引导其说出“骄傲、自豪”等感受。

(3)顺势提问:

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自豪?

请你带着这种骄傲和自豪的心情来读一读课文,要注意把这种自豪感表现在脸上。

三、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大意

1、出示文章最后两个句子,指名读,读出感情,全班读。

2、提问:

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请学生谈一谈。

3、全班再来齐读这个句子。

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课文中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你从哪里可以知道?

小组讨论,交流。

四、再读课文,学习具体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3、提问: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的心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

长城长一万三千多里,你能感受到这种雄伟的气势了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掌握介绍景点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二、再读课文,继续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第二段,概括主要内容

2、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

(垛子、瞭望口和射口),在插图上找出它们的具体位置,说说它们的作用。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长城的呢?

(从远到近)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

4、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找找中心句(除了最后一句以外)。

中心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一句话连续使用了几个动词,请把它们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好处:

使句子更加连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5、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再读读课文最后两个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这个句子用了一组关联词,“多少•••才”,请学生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

说说在这里使用组这组关联词语的好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建造长城不容易,饱含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6、教师读一读外国友人的评价。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写导游词

1、假设现在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许多外国游人纷纷游览长城,作为北京的志愿者,你会怎样给游客们介绍长城呢?

2、学生写导游词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8颐和园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美丽的景色,流露出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字词卡、课件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欣赏课文插图,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1)开火车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

样子各不相同。

远眺:

往远处看。

葱郁:

青翠茂密。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4)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齐读课文,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

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说明长廊的位置:

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长,“一眼望不到头”。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分层次写具体。

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

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

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

一排排、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

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9秦兵马俑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

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中配有三幅插图,一幅是一号坑的远景图,一幅是铠甲武士,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图片,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看插图,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

  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

  3、指名试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四、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朗读前四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5、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6、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学习第4~10自然段

1、朗读第4~10段,思考:

这部分讲了兵马俑的什么特点?

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交流。

明确:

这一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提出学习要求:

这部分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

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句。

 a、学生自学。

 b、同桌交流。

 c、集体讨论,交流。

 

(1)从“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最前列”和“神态自若”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特点。

 

(2)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及穿着装扮,手持各种武器,“目光炯炯,双唇禁闭,神态严峻”中,体会武士俑威武凝重的特点。

 (3)从“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中体会骑兵俑的勇猛善战的特点。

 (4)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3、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表意见后,齐读课文。

 4、指导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学习过渡段

1、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这两方面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内容?

句子前半部分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后半部分是说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结构层次,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分段。

 

(1)2~10自然段讲了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

 

(2)按两个方面给2~10自然段分为两段,过渡段是划上段还是划下段?

  2、概括段意。

第一段:

总领全文。

  第二段:

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第三段:

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四段:

总结全文。

 三、学习一、四段

  1、指名读第1段。

  

(1)“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秦兵马俑的价值怎样?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朗读,抓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体会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以及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3、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和文章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4、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的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五

教材简析:

本园地包括“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宽带网”以及“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

过程与方法: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领悟并运用“比照”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泰山美景,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具准备:

有关资料、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积累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我的发现”:

 ⑴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⑵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2、了解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句子的后半部用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另外找出相似的句子写、读。

 4、举一处景物仿写。

二、积累对联

1、读对联。

2、找出欣赏的句子讲讲对它的理解,例: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写出云漫月浓的境界)

一径对半帘 竹阴对花影 云满地对月笼纱

3、读、记、吟。

 4、另举几例对联。

三、了解宽带网的知识

宽带网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交流方法

  1、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

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查找相关古诗;登录网站查找;调查访问亲朋好友;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口语交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出示相关报道。

  2、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

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

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

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

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四、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教后反思: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习作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