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全章教案.docx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全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全章教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全章教案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
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全章包括三节:
第19.1节变量与函数是全章的基础部分;第19.2节是全章的重点部分;第19.3节是全章的拓展提高部分,通过两个典型问题的讨论,展示函数的应用价值,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和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以探索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能结合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
3.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和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它们的表达式,会画它们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增减变化,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5.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方程等内容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6.进行探究性课题学习,以选择方案为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作用,提高综合运用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7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9.1变量与函数6课时
19.2一次函数6课时
19.3课题学习选择方案3课时
教学活动
小结2课时
19.1函数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2.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发现的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重点
变量发现的过程.
教学难点
变量发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物皆变”——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气温随海拔而变化,树高随树龄而变化……在你周围的事物中,这种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大量存在.那么,什么是变量呢?
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思考问题
(1)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skm,行驶时间为th.填写下表,s的值随t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t/h
1
2
3
4
5
s/km
(2)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张.第一场售出150张票,第二场售出205张票,第三场售出310张票,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
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元,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3)你见过水中涟漪吗?
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当圆的半径r分别为10cm,20cm,30cm时,圆的面积S分别为多少?
S的值随r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4)用10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x分别为3m,3.5m,4m,4.5m时,它的邻边长y分别为多少?
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熟练地从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变化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逐步学会用含有一个变化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化的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可以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了变量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实验信息.
2.变量与常量的概念
(1)在学生动手实验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这些问题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数值是变化的,例如时间t,路程s;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例如速度60km/h,票价10元/张……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2)请具体指出上面这些问题和实验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3)举出一些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并作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1.某市的自来水价为4元/t.现要抽取若干户居民调查水费支出情况,记某户月用水量为xt,月应交水费为y元.
2.某地手机通话费为0.2元/min.李明在手机话费卡中存入30元,记此后他的手机通话时间为tmin,话费卡中的余额为w元.
3.水中涟漪(圆形水波)不断扩大,记它的半径为r,圆周长为C,圆周率(圆周长与直径之比)为π.
4.把10本书随意放入两个抽屉(每个抽屉内都放),第一个抽屉放入x本,第二个抽屉放入y本.
练习答案:
1.变量x,y;常量4.2.变量t,w;常量0.2,30.3.变量r,C;常量π.4.变量x,y;常量10.
四、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理清脉络.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71、72页练习.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概念.
2.能结合具体实例概括函数的概念.
3.在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中的“单值对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节课中的四个问题.问题
(1)~(4)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
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归纳出变量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二、新课教学
学生1:
在问题
(1)中,有t和s是两个变量,每当t取定一个值时,s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学生2:
在问题
(2)中,有x和y是两个变量,每当x取定一个值时,y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学生3:
在问题(3)中,有r和S是两个变量,每当r取定一个值时,S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它们的关系式为S=πr2.据此可以算出r分别为10cm,20cm,30cm时,S分别为100πcm2,400πcm2,900πcm2.
学生4:
在问题(4)中,有x和y是两个变量,每当x取定一个值时,y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它们的关系式为y=5-x.据此可以算出x分别为3m,3.5m,4m,4.5m时,y分别为2m,1.5m,1m,0.5m.
教师: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为他们鼓掌.上面每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其实,在一些用图或表格表达的问题中,也能看到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下面两个问题:
(1)下图是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图上点的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吗?
(2)下面的我国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与人口数可以分别记作两个变量x与y.对于表中每一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
中国人口数统计表
年份
人口数/亿
1984
10.34
1989
11.06
1994
11.76
1999
12.52
2010
13.71
学生:
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问题
(1)的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在问题
(2)中,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
教师:
说的很好.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从这个意义看,我们前面学习的问题中,自变量、函数和函数值分别是什么?
学生1:
在汽车行驶中,时间t是自变量,路程s是t的函数,当t=1时,函数值s=60,当t=2时,函数值s=120.
学生2:
在心电图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y是x的函数.
学生3:
在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2010时,函数值y=13.71.
教师:
从上面可知,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许多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函数来表示.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74、75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习题第19.2第1、2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做函数.
2.能举出生活中函数的实例,并能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二、实例探究
例1汽车油箱中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
L)随行驶路程x(单位:
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
(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解:
(1)行驶路程x是自变量,油箱中的油量y是x的函数,它们的关系为
y=50-0.1x.
(2)仅从式子y=50-0.1x看,x可以取任意实数.但是考虑到x代表的实际意义为行驶路程,因此x不能取负数.行驶中的耗油量为0.1x,它不能超过油箱中现有汽油量50,即
0.1x≤50.
因此,自变量狓的取值范围是
0≤x≤500.
(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的汽油量是函数y=50-0.1x在x=200时的函数值.将x=200代入y=50-0.1x,得
y=50-0.1×200=30.
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30L汽油.
像y=50-0.1x这样,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描述函数的常用方法.这种式子叫做函数的解析式.
三、拓展应用
例2自行车保管站在某个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车共有3500辆次,其中变速车保管费是每辆一次0.5元,一般车保管费是每次一辆0.3元.
(1)若设一般车停放的辆次数为x,总的保管费收入为y元,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估计前来停放的3500辆次自行车中,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
解:
(1)y=0.3x+0.5×(3500―x)
=―0.2x+1750(x是正整数,0≤x≤3500).
(2)若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则
3500×(1―40%)≤x≤3500×(1―25%).
∴ymax=―0.2×3500×(1―40%)+1750=1330.
ymin=―0.2×3500×(1―25%)+1750=1225.
∴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在1225元至1330元之间.
总结:
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得实际问题有意义.这样,就要求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课堂练习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答案:
1.y=30n;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
,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五、布置作业
习题第19.2第4、5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函数关系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2.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
3.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
4.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1.函数图象的画法.
2.观察分析图象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概括图象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在网上打开天气预报页面,引导学生学生阅读气温变化图,体会图象的直观和简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软件都可以做到输入解析式后,立刻显示出函数图象来,这样看图、识图就变得相当重要了.从上题就可以看出,图形的表示更直观,一目了然.也便于分析结论.数学不仅有数的一面,也有“形”的一面.
二、新课教学
例如,正方形的面积S与边长x的函数解析式为S=x2.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我们还可以利用在坐标系中画图的方法来表示S与x的关系.
计算并填写下表.
x
0
0.5
1
1.5
2
2.5
3
3.5
4
S
0
0.25
1
2.25
4
6.25
9
12.25
16
如下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上面表格中各对数值所对应的点,然后连接这些点.所得曲线上每一个点都代表x的值与S的值的一种对应,例如点(2,4)表示当x=2时,S=4.
注意:
(1)要根据表格中的数值画出合适的直角坐标系.
(2)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时,要描出的点的个数应取值适当.一般地,如果函数在描出的两点之间是连续的,那么已描出的点之间的连线要光滑,不要出现明显的拐弯点.
在完成图象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概念: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上图的曲线即函数
S=x2(x>0)
的图象.
思考: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目的:
由图象分析函数的变化趋势.由图象分析数量变化的规律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这里的气温变化情况难以用确切的解析式来表达.只能通过分析仪器自动绘制的气温变化曲线得到相关信息.
可以认为,气温T是时间t的函数,上图是这个函数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1)这一天中凌晨4时气温最低(-3℃),14时气温最高(8℃).
(2)从0时至4时气温呈下降状态(即温度随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从4时到14时气温呈上升状态,从14时至24时气温又呈下降状态.
(3)我们可以从图象中看出这一天中任一时刻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三、实例探究
例某河流受暴雨影响,水位不断上涨,下面是某天此河流的水位记录:
时间/时
0
4
8
12
16
20
24
水位/米
2
2.5
3
4
5
6
8
(1)上表反映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2)根据表格画出表示两个变量的河流水位变化图.
(3)哪段时间水位上升得最快?
解:
(1)表格反映的是时间与水位之间的关系.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水位.
(2)河流水位变化图如下:
(3)在20~24小时内,水位上升得最快.
评注:
表格中的数据不断变化的量即为变量,时间就是自变量,水位即为因变量.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即可画出折线统计图.在统计图中,倾斜最厉害的那一段就是变化最大的.
四、课堂小结
总结所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
五、布置作业
习题第19.2第6题.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知道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2.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
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使学生能从图形中分析变量的相互关系,寻找对应的现实情境,预测变化趋势等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实际问题的函数图象,使学生感受到解析法和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的相互转换这一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实际问题的函数图象,使学生感受到解析法和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的相互转换这一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上节课我们从气温曲线上获得了许多信息,知道了一些问题.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下图,如何从图上找到各个时刻的气温?
分析:
图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是t轴,表示时间;它的纵轴是T轴,表示气温.
这一气温曲线实质上给出了某日的气温T(℃)与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例如,上午10时的气温是2℃,表现在气温曲线上,就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对应点,它的坐标是(10,2).实质上也就是说,当t=10时,对应的函数值T=2.气温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坐标(t,T),表示时间为t时的气温是T.
二、新课教学
例1如图所示,小明家、食堂、图书馆在同一条直线上.小明从家去食堂吃早餐,接着去图书馆读报,然后回家.右图反映了这个过程中,小明离家的距离x与时间y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食堂离小明家多远?
小明从家到食堂用了多少时间?
(2)小明吃早餐用了多少时间?
(3)食堂离图书馆多远?
小明从食堂到图书馆用了多少时间?
(4)小明读报用了多少时间?
(5)图书馆离小明家多远?
小明从图书馆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函数的图象:
这个函数的图象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折线,其中每条线段代表一个阶段的活动,这条线段的左右端点是横坐标的差,对应相应活动所用的时间.
分析:
小明离家的距离y是时间x的函数.由图象中有两段平行于x轴的线段可知,小明离家后有两段时间先后停留在食堂与图书馆里.
解题过程见教材.
例2在式子y=x+0.5中,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有唯一的对应值,即y是x的函数,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解:
从式子y=x+0.5可以看出,x取任意实数时这个式子都有意义,所以y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从x的取值范围中选出一些数值,算出y的对应值,列表如下.
x
…
-3
-2
-1
0
1
2
3
…
y
…
-2.5
-1.5
-0.5
0.5
1.5
2.5
3.5
…
根据表中数值描点(x,y),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下图).
从函数的图象可以看出,直线从左向右上升,即当x由小变大时,y=x+0.5随之增大.
通过对函数S=x2(x>0)和y=x+0.5的具体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等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即加深了对图象意义的认识,了解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与自变量值、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又为学习如何画函数图象及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进行归纳做了准备.
归纳:
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79页练习1、2.
四、布置作业
习题第19.2第7、8、9、10题.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标
1.总结函数三种表示方法.
2.了解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3.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
教学重点
1.认清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知道各自优缺点.
2.能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
教学难点
函数表示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里知道函数解析式、列表格、画函数图象,都可以表示具体的函数.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分别称为解析式法、列表法和图象法.
思考一下,从前面的例子看,你认为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该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从前面几节课所见到的或自己做的练习可以看出.列表法比较直观、准确地表示出函数中两个变量的关系.解析式法则比较准确、全面地表示出了函数中两个变量的关系.至于图象法它则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函数中两个变量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列表法不如解析式法全面,也不如图象法形象;而解析式法却不如列表法直观,不如图象法形象;图象法也不如列表法直观准确,不如解析式法全面.
从全面性、直观性、准确性及形象性四个方面来总结归纳函数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表示方法
全面性
准确性
直观性
形象性
列表法
×
√
√
×
解析式法
√
√
×
×
图象法
×
×
√
√
从所填表中可清楚看到三种表示方法各有优缺点.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有时为了全面地认识问题,需要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例4一个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h内持续上涨.下表记录了这5h内6个时间点的水位高度,其中t表示时间,y表示水位高度.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表中数据对应的点,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由此你能发现水位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2)水位高度y是否为时间t的函数?
如果是,试写出一个符合表中数据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这个函数能表示水位的变化规律吗?
(3)据估计这种上涨规律还会持续2h,预测再过2h水位高度将为多少米.
解:
(1)如下图,描出上表中数据对应的点.可以看出,这6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再结合表中数据,可以发现每小时水位上升0.3m.由此猜想,如果画出这5h内其他时刻(如t=2.5h等)及其水位高度所对应的点,它们可能也在这条直线上,即在这个时间段中水位可能是始终以同一速度均匀上升的.
(2)由于水位在最近5h内持续上涨,对于时间t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水位高度y都有唯一的值与其对应,所以y是t的函数.开始时水位高度为3m,以后每小时水位上升0.3m.函数
y=0.3t+3(0≤t≤5)
是符合表中数据的一个函数,它表示经过th水位上升0.3tm,即水位y为(0.3t+3)m.其图象是下图中点A(0,3)和点B(5,4.5)之间的线段AB.
如果在这5h内,水位一直匀速上升,即升速为0.3m/h,那么函数y=0.3t+3(0≤t≤5)就精确地表示了这种变化规律.即使在这5h内,水位的升速有些变化,而由于每小时水位上升0.3m是确定的,因此这个函数也可以近似地表示水位的变化规律.
(3)如果水位的变化规律不变,则可利用上述函数预测,再过2h,即t=5+2=7(h)时,水位高度
y=0.3×7+3=5.1(m).
把本例第一幅图中的函数图象(线段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