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5128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docx

《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docx

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

区域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绪论

本章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渊源

  二、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四、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五、区域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六、参考书

一、区域经济学的渊源——区位论

  区位:

是经济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及其选择

  区位论:

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的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的理论

  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布局区位论  

  空间内经济活动的有机组合——经营区位论

二、区位论的发展过程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的历史背景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研究对象

   未形成统一的观

  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开发;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管理

  研究方法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四、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性质

   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

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区域科学的分支学科

  学科体系

   区域科学的分支学科;   就是区域科学;   作为交叉学科的体系框架;  学科没有分化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与生产力布局学的关系

   与产业经济学的关系

   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与国土经济学的关系

   与数量经济学的关系

   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区位论   

 一农业区位论

区位论与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布局指向性:

运费、劳动力、集聚

    区位条件不同

    区位条件不断变化,布局指向性不断变化,新的区位主体的出现,导致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各级政府应重视区位条件的改善,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提高空间可达性,道路网和通讯网的建设

    缩短时间距离

    缩短感应距离

    出台优惠政策

    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

前提 

  在一个大平原的中央有一座城市,周围为农村,各地区条件相同,既无河流,也无运河,与外界隔绝——孤立国

  城市是周围农村产品销售的唯一市场

  孤立国位于中纬度地区,即温带,适宜动植物生长

  农村居住着想获得最大利润的农业生产者,他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耕作品种

  孤立国中没有航运,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

  运费与运输距离成正比,由农业生产者承担,运费低于农产品价格

基本命题

  市场上的产品销售价格决定经营产品的种类和经营方式

  运费决定产品的成本

  单位产品的利润与三个变量有关

  P=V-(E+T)

  其中:

P—利润;V—价格;E—生产费用;T—运费

  结论:

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利润减少,直至为零>

区位地租理论

  区位地租:

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区位地租的计算

  由于各地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因此区位地租只与运费有关:

R=E(P-a)-Efk

  其中:

R—区位地租E—单位面积产量

  P—单位产品的价格a—单位产品的生产费

  f—产品的运费率k—距城市的距离

  已知:

E=40kg/haP=2元/kgf=2分/英里.kga=1元/kg

  求:

A点(k=0)和B点(k=25英里)的区位地租以及距城市多远R=0

杜能环

逆杜能环

  在孤立国中,杜能只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在现代城市周围,不仅仅有农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有商业、住宅、工厂等其他土地利用。

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环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环

 杜能环是怎样得出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环的局限性

 根据下表,说出杜能环是怎样得出的

二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运费、劳动力、集聚

  前提

  布局指向性

  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发展与完善

  增补了产业指向原料地或市场区的主要因素

  用换算重量代替自然重量

  考虑交通条件对企业区位的影响

练习

  成本比较法

  主要应用于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

其原理是要使企业从原料和燃料供应、产品生产到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的成本最小。

前提是假设不同区位的企业内部生产组织及其效能没有差别

    具体步骤

  确定比较成本项目,选择对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

  确定用来进行成本比较的点(选定点,已建和可能建的)

  对各点的成本进行比较,最终将成本最低点作为企业的区位

  下图表示的一个企业的原料地A、燃料地B和市场区C的位置及交通线路的分布情况,图中数字为为两段路的长度,如果原料、燃料和成品的换算重量比分别为2、3、4,那么,企业应布局在何处?

如果原料、燃料和成品的换算重量比分别为3、4、8,那么,企业又应布局在何处?

为什么?

  下图为P1、P2和P3三个企业的运费最低点,图中的圆为等费用线,如果第2个圆为临界等费用线,那么,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在哪?

如果最外边的圆为临界等费用线,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又在哪?

为什么?

举例

  例:

N地为一经济萧条区,存在大量失业人员,政府要采取措施,振兴实业,布局何种企业?

经调查得知,当地有一部分纺织厂,决定建尼龙厂,为纺织厂提供原料,节约成品运费,同时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论证是否可行。

  确定比较成本项目,主要有6项:

劳动费、电费、燃料费、原料费、成品运费、税收

  确定选定点:

在全国选了26个地区,有的已建,有的可能建。

A~Z

  进行成本比较:

方法很多,成本比较表法、替代模式法、动态分析法等。

用成本比较表法

  评价:

建尼龙厂不可行;从表中可看出电费较低,可建耗电量较大的企业,当地有铝矿,因此考虑建铝厂

  重新进行选择和比较>

  例1

  

  例2

  已知:

E=40kg/haP=2元/kg

     f=2分/英里.kga=1元/kg

    求:

A点(k=0)和B点(k=25英里)的区位地租以及距城市多远R=0。

    RA=40元/ha

    RB=20元/ha

    R=E(P-a)-Efk=0k=50英里

    因此,这种产品在距城市50英里的范围内生产

前提

  分析对象是一个单一单位,一个孤立的国家或一个特定的地区,影响区位的只有经济因素,其他条件相同

  一些资源普遍分布(遍在原料),一些资源集中分布(地方原料)

  劳动力分布不均匀,工资固定,各地区工资水平不同,劳动力供应是无限的

  消费地点已经预先确定,消费地的规模是已知的,一个工厂只有一个市场

  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

布局指向性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位有一种吸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为产业布局指向。

如O点。

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向型等类型。

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运输指向型产业:

又称运费最低点指向型产业。

当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由运费的高低决定时,则这类产业的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称为运输指向型产业

  运输指向型产业又分为原料地指向型、燃料地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

  如果只在原料地和市场区之间进行选择,用原料指数来判断

  如果在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区等多个点中进行选择,用区位多角形来确定

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当某产业部门的产品成本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劳动力费用时,该产业最优区位的选择应着重考虑劳动力因素,这类产业称为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用劳动费指数来判断产业是否是劳动力指向型

  

  

  劳动费指数越大,产业为劳动力指向型;反之,越小,不是劳动力指向型的产业

  

  用劳动力系数来判断产业是否是劳动力指向型

  

  劳动力系数越大,产业越容易被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吸引

  用临界等用线来判断产业能否会布局在劳动费用较低点

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韦伯认为集聚也可带来节约。

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等费用线

  临界等费用线

  

增补了产业指向原料地或市场区的主要因素

  市场区指向型

  原料指数小于1

  在加工过程中,体积增大或体形变得不规则,难以运输

  原料不易碎、不易腐、不易出危险,比较耐运,而成品却因易碎、易腐、易爆或因种种原因不耐运

  原料地分散,市场区集中

  生产厂家特别需要与消费者保持密切接触

  原料地指向

  原料指数大于1

  原料在加工过程中虽不会失重,但却会使体积缩小,体形变得更标准,便于运输

  原料易碎、易腐、易爆,而成品却无此问题

  市场区分散,而原料地集中

用换算重量代替自然重量

  换算重量=自然重量×运费率

  

  例:

   原料A   产品C

  自然重量  8     1

  运费率   2     32

  换算重量  16     32

    可运用于原料指数的运算和区位三角形、多角形的计算

考虑交通条件对企业区位的影响

  

(1)在原料地、燃料地、市场区中有一点的换算重量比超过其它点换算重量比之和,则此点为最优区位

  换算重量比:

换算重量与换算重量公比值的比。

  例:

   原料A   原料B   产品C

  自然重量  8     4     1

  运费率   2     6     48

  换算重量  16     24     48

  换算重量比 2     3     6

  市场区为最优区位

  

(2)若不存在

(1)的条件,可根据运输网的分布特点确定企业区位。

  例:

   原料A   原料B    产品C

  自然重量  8     4      1

  运费率   2     6     32

  换算重量  16    24     32

  换算重量比 2     3      4

    分三种情况考虑

  ①各区位点在一条没有支路的交通线上,则应采取中位点布局原则

      A:

TP=3×3+4×(3+5)=41

      B:

TP=2×3+4×5=26

      C:

TP=2×(3+5)+3×5=31

      布局在B点

    

  ②如原料地、燃料地、市场区分别位于放射状交通运输网中的不同线路上,则应采取结点布局原则

    A:

TP=57

    B:

TP=46

    C:

TP=42

    D:

TP=37

    布局在D点

     

  ③联系原料地、燃料地、市场区的交通系统中出现一个封闭的环,应采取运费最低点的布局原则。

       (a)布局在C点       (b)布局在J点           (c)布局在A点

原料指数

  原料指数(Mi)计算公式

  

  Mi>1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Mi=8

  Mi<1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Mi=0.02

  Mi=1既可在原料地,也可在市场区,如纺织业

区位三角形

●  假设一个工厂的原料地(A)、燃料地(B)和市场区(C)分布在平原上三个不同的地点,每吨产品需耗用的原料w1吨,燃料w2吨,向市场区运w3吨产品。

如果将工厂布局在P点,P点距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区的距离分别为d1、d2、d3,则每生产1吨产品需要完成的总运量

 TP=w1d1+w2d2+w3d3

 TP最小时,P点为最优区位

        3

 有:

minTP=min∑diwi

        i=1         n

 推广至区位多角形,则有:

minTP=min∑diwi 

   

临界等费用线  

P点为运费最低点

  等费用线:

将运费相等的点联结成线称为等费用线

  临界等费用线指节约的劳动力费用与离开运费最低点所追加的运费相等的点的连线

  如果Y点在临界等费用之内,Y点为成本最低点,产业区位就会由P点转移到Y点

表1各选定点每生产100磅尼龙的成本比较表

  

表2各选定点每生产一磅铝的成本比较表

三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中心地的等级来确定市场区的空间组织结构

  中心地的概念:

中心地是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

  中心商品(服务)是指在少数地点生产、供给,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

  中心地的等级:

不同商品服务范围不同,昂贵的商品服务范围大,提供该职能的中心地也能提供廉价商品,提供职能越多,中心地等级越高,反之越低

  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市场原则      交通原则      行政原则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廖什利用数学推导和经济学理论,得出了一个与克里斯泰勒学说完全相同的区位模型——六边形。

与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不同的是,廖什计算的是不同级别市场区所包含的聚落的数量。

相应地,1、2、3、4、5、6、7、8、9、10、11、12级别的市场区所包含的次一级聚落(中心地)的数量分别为3、4、7、9、12、13、16、19、21、25、27、28个 

   

 

廖什景观

  廖什用透明纸画出了150种商品的大小不同的六边形市场区分布图。

然后,他假定所有的市场区网络有一个共同的点——中枢点,以中枢点为准将150张图重叠起来。

在中枢点,平原上的人口所需要的全部职能都能提供,它发展成最高级的中心地,即大都市。

然后,廖什让叠置的网格图围绕中枢点旋转,使尽可能多的六边形的中心相重叠,使一个中心出售的商品种类越多越好,以达到平原上中心地数目极小化的目的。

最后就得到了著名的廖什景观,他认为这是提供货物和服务最经济有效的体系。

在廖什景观中,城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以大都市为中心,围绕周围的有6个城市数量较多、职能等级较高的扇区,称为“多城扇区”,还有6个城市数量较少、职能等级较低的扇区,称为“少城扇区”。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基本前提

  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一个均质的平原,人口分布均匀

  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消费者都到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购买  

  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相同

  中心地职能在同一的中心地集聚

  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

  多种商品的中心地系统 

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

多种商品的中心地系统

 K=3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同一级别的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路不通过次一级中心地,造成浪费,因而将次一级中心地移至六边形边的中点上。

K=4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按行政原则划分市场区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K=7 

 

跨国公司区位

跨国投资的原因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成本取向:

按成本学派的观点,企业追求成本最小的区位。

最小成本区位可以在一国内,也可存在于多国之间

  利润取向:

企业最终目的是获得最大利润,企业在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和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在其它国家生产比在国内生产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就会对外投资

  市场取向:

根据市场学派的观点,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是企业的最佳区位,这一原则适用于国际之间。

如果到一国去生产比对其出口更有利,如节省运费,绕过贸易壁垒,企业就会跨国投资

  要素取向:

生产要素在全球分布不均,为充分利用它国的资源优势,企业会跨国投资

公司战略:

一个公司是一个生产组织系统,从战略上考虑,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

如潜在的市场区或竞争的需要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经济中心区:

信息通畅,各类经济活动集聚,这里是东道国投资的中心,风险小,成本低

  邻国边界区:

交往多、比较了解

  文化社会联系密切的地区:

社会和亲属联系密切,语言和文化习惯相同,减少沟通方面的障碍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总部的区位:

大都市区。

全球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总部设在纽约、东京、伦敦,被称为“全球性城市”;国家尺度,集中在中心城市。

  研发部门的区位:

大都市区和科研集中区。

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研发部门的区位也不同。

可分为母国市场型公司、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和世界市场型公司。

  生产单位的区位

   全球集中生产型:

集中在大型地区集团,如EU

   市场地生产型:

在每一个市场地(国家)都建生产厂。

   专业化生产型:

有多个生产区位,集中生产一种产品,供应区域市场或世界市场

   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不同区位按生产过程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弗农教授提出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

美国大量生产,其它发达国家生产进口,开始生产

  成熟阶段:

美国生产逐步减少,其它发达国家生产迅速增加,欠发达国家开始生产。

考虑成本,对其它发达国家直接投资

  标准化阶段:

美国产量减少至低于消费量,开始进口,欠发达国家大量出口,发展中国家生产迅速增加,并开始出口。

向欠发达国家投资。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由英国雷丁大学的邓宁教授1977年提出,邓宁将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

  内部化优势:

一个企业拥有了所有权优势,自已利用这些优势要比将它们出售或租赁给外国企业有利。

因此企业将这些优势转移给在国外的子公司,即直接投资,而不是转让给外国企业

  区位优势:

拥有前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其它国家的要素优势 

第二节规模经济理论 

概念

  规模:

指企业生产系统的大小。

一般用固定资产总值、职工人数、产量或生产能力、子公司或下属企业(分厂)的数量、销售额等指标来衡量

  规模经济:

是指通过合理安排一定经济实体内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和数量,从而控制经济实体的整体规模而取得的节约或经济效益

  规模不经济:

是指经济实体超过一定的生产规模可能增加的单位产品的成本和降低的效率 

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

  经济规模的制约因素

  生产要素组合的最佳比例和数量

  选择最优经济规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不同规模的经济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寻求建立最优经济规模结构的对策 

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的层次

  部门规模经济

  城市规模经济

  公司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理论是运用长期生产函数理论和长期平均成本理论研究企业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随着企业规模变化而增减的状况,从而确定企业的最优经济规模的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

是指单个企业(包括工厂、商店、银行、服务机构、公共设施等)的最优规模所产生的节约。

也称工厂规模经济

    最优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

是指单位产品成本最低的生产规模,或者说能给生产者带来最大效益的生产规模

  与其相关的有三个概念:

起始规模、最小经济规模、最优经济规模 

  最大经济规模  

 在特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企业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而表现为“U”字型曲线 

 影响内部规模经济的因素

  普遍因素:

又称技术经济因素,决定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是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起来的企业应该达到的规模

  关键设备:

每个大型企业的生产过程都包括许多环节,其中总有一些环节的机器设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起核心作用,这些机器设备称为关键设备

  生产中各环节设备和人力的配套规模

    如汽车厂:

冲压设备100万套/年,发动机生产线50万台/年,汽车组装线6~10万辆/年。

组合:

1×2×10~17

  地理因素

    地区劳动力与资本供应状况

    地区市场规模

    原料与燃料生产分布状况

    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分布状况

    地区对现代化大生产的接受能力

  最优经济规模的确定

  步骤

   根据普遍因素确定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

   公倍数原则

   一项关键设备的出力原则

   确定企业规模经济曲线,得出随着工厂规模的每一变化,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根据地理因素确定具体地区的工厂的最优规模

  举例

   公倍数原则——

   按各主要生产环节上最先进设备出力的最小公倍数来确定企业的最优技术经济规模

    例:

一个工厂主要有三种设备A、B、C,

    A:

120万台/年

    B:

80万台/年

    C:

40万台/年

    最优技术经济规模为240万台,2A3B6C

   一项关键设备的出力原则——

   按一项关键设备的出力来确定企业的最优技术经济规模

    例:

    钢铁厂

    高炉最先进的5000立方米,年产铁400万吨,加入废钢,与其配套的炼钢能力为500万吨,一般以两座高炉为宜。

    最优技术经济规模为1000万吨

    英国建汽车厂

    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是年产100万辆,占全国需求量的50%,需建两个工厂

    确定企业的规模经济曲线,产量每减少一半,成本上升6%

    根据地理因素确定具体地区的工厂的最优规模。

    建两座汽车厂,其服务半径过大,运输成本太高。

考虑规模缩小一半,建4座,规模缩小,成本上升,但小于节省的运费。

    因此汽车厂的最优规模为50万辆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集聚的类型

   指向性集聚:

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集聚

   同指向同产业部门集聚:

基于一种区位优势而集聚了大量相同产业部门的企业

   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基于一种区位优势而集聚了大量不同部门的产业,形成产业群落

   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基于地区的多种区位优势集聚了大量不同部门的企业,形成多产业群落

   经济联系集聚:

为了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而形成的集聚

   因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

   纵向经济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因横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

   横向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