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教学浅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3887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教学浅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古诗教学浅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古诗教学浅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古诗教学浅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古诗教学浅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教学浅谈.docx

《初中古诗教学浅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教学浅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古诗教学浅谈.docx

初中古诗教学浅谈

初中古诗教学浅谈

中国是诗的国度。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

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

本文就古诗教学略谈点个人意见。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

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

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

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

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

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

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

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

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

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

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

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

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

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

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四、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

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

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

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总之,我以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

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

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问:

在初中古诗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答:

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美的文学。

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一、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

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

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中一、二、四句的“寥”、“朝”、“霄”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也截然不同,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

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诗写荆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来到平原地带所见的开阔景象,其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句中的“飞”和“结”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所见的优美的景色,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

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

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

从中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

其中对景物的描绘有春水、春花、春草、春鸟、,还有暗含诗中的湖之蓝、堤之白等。

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

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

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

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如教学《游山西村》时,我先出示一张山西村景色的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景象,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诗中所写内容,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

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描绘的是诗人改革遇到困难,但锐意进取的情景。

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登山望远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的画面,再介绍诗人改革所遇到的险阻,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其中“青”、“绿”、“帆”、“日”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生”、“入”等动词有触觉感受。

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

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

“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

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

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二点: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

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

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

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大海的壮丽景色,并想象其吞吐日月星辰的宏大气魄,抒发自己想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又要抓住“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若”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

”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面上写山西村的优美景色,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重重艰难险阻,但只要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终会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这一名句现常用来比喻人处逆境中仍能看到希望。

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自主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古诗文教学中,本人进行了“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

这种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1、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旨在扫清语音、句读障碍。

这一步骤可采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学生再读课文——教师纠正语调、句读——学生顺读课文(效果检测)”的教学流程。

2、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在读懂课文注释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

可采用学生个人自读自译、小组内读译听评的形式。

这一步骤只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不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文白对照,否则又落入了传统的文言演绎白话的费时费力的窠臼。

3、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理解课文大说明书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这一步骤开始时教师要对课文中有关作家作品、文体特征、创作背景等内容作简单的介绍。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场景或景物)、笔法的理解。

还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每组由一主讲人谈出理解,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4、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词汇的学习,用“整理”的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这一步骤旨在学生对所学的文言词汇进行清理、梳理、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提高积累的效率。

教师可提供提纲供学生参考。

5、背读。

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一步骤是学生最终形成积累的关键。

前面四个步骤到位后,这一步骤似乎水到渠成,但要对学生的诵记读背作精要的指导。

这一步骤要尽量避免单调枯燥,可采用个人表演读、小组分角色朗读、各组之间比赛背读等多种形式。

6、移读。

所谓“移读”,就是让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利用所积累的语言和掌握的方法阅读课外难易相当、意趣相近的古诗文,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这一步骤可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掌握程度。

“正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移读”这一教学流程,不仅是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新型课堂模式,而且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臻于更高境界。

三、“自主阅读”教学的指导艺术

“自主阅读”教学,以“对话”理论为基础,以学生大密度地直接接触文本为特征,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如何做到课堂活而不乱、大而不散?

这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

教师在课堂的指导艺术主要体现如下:

1、设计合理。

首先,教师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每一步骤的读提供一个准确的目标性框架,如识记、理解、运用等要求的具体化。

其次,教师要从学科思维训练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一个深浅难易相宜的方法性框架,如朗读、默读、通读、精读等方式的选用,对比、交流、归纳、概括等方法的选择。

再次,“移读”的内容,教师要作精心的设计。

设计既要有梯度、难度,又要使学生在已有语言积累和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顺利进行,从而有成功阅读的体验。

2、调控有度。

学生的自主阅读有时呈一种无序状态,随意性很强,每一步骤都需要教师作好实时调控。

教师在实时调控时,要做到三个“有度”:

文言知识要难易有度,问题探究要深浅有度,思维训练要收放有度。

总之,既要肯定学生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发现,又不能偏移既定目标,费时费力过多。

3、点拨到位。

学生的自主阅读有时会遇到困难和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作精准的点拨,如《木兰诗》中对“互文”句的理解,学生往往有知识上的障碍,教师就要作出适时的举例点拨,让学生充分了解句式特点而去寻找相应的文句加深理解。

总之,在“自主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由以讲析解译为主转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如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尤其是如何作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心得

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

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宋代方岳说:

“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

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体会。

有些诗文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就可以很好领悟诗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

1、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景物,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深情。

2、借曲引情——例如:

《钱塘湖春行》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天》,这首曲子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

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犹如身临其境。

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与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景象产生共鸣。

学完全诗后,再一边听乐曲一边想象,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他们禁不住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曲情交融,为学生学好古诗创设了一个艺术的氛围养,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审美修养。

入选课本的文言文都是脍灸人口的名篇。

学习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

   初中学生不甚喜欢学文言文,究其原因,一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二是背诵内容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还认为背诵文言文今后无多大用处。

我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一、学会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

知识经济时代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1、读音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通假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说”读“yuè”。

   二是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 hán”。

   三是破音异读,即用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的词义的变化。

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读“sì”。

“陈胜王”中“王”读“wàng”。

   四是文言虚词通常轻读(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要重读)。

   2、停顿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古人称语意完足处为“句”,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停顿处为“读”,这里的“句读”。

即为现在的标点符号。

古代文言文标点,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

注意以下四点:

   ①句首语气词和“发语词”后应稍作停顿。

如“若失/日出/而林霏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两个单音词之间稍作停顿,如“方/七百里”;③骈句,凡是四字句均两字一顿,相邻两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作稍长停顿,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④五、七言诗和词曲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3、语气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注意《醉翁亭记》中以“也”结尾的句子的语气。

举例如下: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二、加强背诵

   初中生有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应逐步减少机械记忆,学会理解记忆。

背诵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

背诵的方法很多。

略举几点,仅供参考。

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还可指导学生理清“文脉”(《桃花源记》),抓警句(《岳阳楼记》),抓关键词语来背诵。

   三、摘录名句大纲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