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 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3716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 1.docx

《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 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 1.docx

06413教师能力学自学考试1

自学考试(06413)

《教师能力学》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师的基础能力

第三章教师的教育能力第四章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第五章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第六章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

第七章教师的教学能力(三)第八章教师的教学能力(四)

第九章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第十章教师能力的发挥

第一章绪论

一、教师能力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教师能力学的性质(识记)

教师能力学是研究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的结构、种类、特点及其培养途径的科学;它吸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人才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营养,又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立存在,是专门研究教师能力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教师能力学的任务(识记)

通过探讨教师诸项能力的特质(特点、要求)及其培养途径,帮助教师提高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人才的成长及其能力的充分发挥,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建立教师能力学的目的、意义)。

二、能力及其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一)能力(识记)

能力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的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动力量。

它是体力和智力的有机结合,是物质和精神的动态统一;

1.能力首先是心理的,是心理活动作用的结果。

离开人的心理机能,能力无从产生;

2.能力离不开生理机能。

没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肉体器官及其协同作用,能力同样无从产生;

3.能力也离不开文化因素。

没有文化的参与,单一的生理上的心理功能是脆弱的、不持久的;只有在健全的个性文化心理的调控和驱动下,人的能力的形成才会是自觉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才会有强大的动力;

4.能力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没有生理、心理协调一致的活动,便无能力可言。

(二)能力与智力(识记)

1.智力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表现在大脑工作的范围内。

2.能力与智力的区别。

智力偏于认识方面,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能力偏于活动方面,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

3.智力与能力的关系表现为:

(1)智力是能力中的核心因素,能力的显示离不开智力的支配。

能力是依靠大脑的机能(智力)掌握知识,它离不开智力活动(大脑的支配)而又不受大脑工作范围的局限,低智力难有高能力;

(2)能力的显示又不完全取决于智力状况。

智力好,不努力,不实践,也无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三)能力与知识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经验总结。

懂得公式、定理、概念,这属于掌握“知识”;能力是人脑的机能,是解决实际问题(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本领,正确运用公式、定理、概念,则属于具备“能力”。

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多不一定能力强。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能力离不开知识,并以知识为基础;无知便无能;

(2)能力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能力低下难以知识渊博。

(领会)

3.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中受到的启示:

(1)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

既要掌握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吸收和积累各种相关的新知识;

(2)要乐于参加实践活动。

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环节是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或巩固知识与能力;(3)重在传授方法论知识。

要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才能开辟学生直接通往知识世界的辉煌大道。

(应用)

(四)能力与技能(识记)

1.技能是指人们按某种规则或程式掌握专门技术的运作方式。

2.技能与能力的区别:

它是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按照某种要求,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并通过比较固定的外在的活动方式即“规定动作”表现出来的,可视可辨;人们通过仿效、学习可以掌握技能。

能力没有什么固定的外在活动方式(即“规定动作”)可以表现,看不见、辨不出,因而人们无法仿效和学习能力。

技能不等于能力。

3.能力与技能的关系是:

(1)能力可以促进技能的掌握和熟练。

(2)熟练的技能有利于推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五)能力与素质(识记)

1.素质原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和基础。

人的素质,过去一般是从生理学的角度定义的,通常指人先天的生理构造和生理机能特点。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的素质的内涵也有了扩展。

现在看来,所谓人的素质,实际上是指人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条件或身心发展水平,其中包括人的先天禀赋和内化了的后天的教育、影响等因素。

2.素质和能力的区别:

(1)素质通常处于静态,具有隐蔽性和相对稳定性,是人的内在的品质或质量,它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是转化和形成能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2)能力具有外显性,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素质和能力不能划等号。

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构成要素上有相同之处,即都离不开生理和个性文化心理两方面。

3.素质和能力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另方面,素质条件具备,还必须经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能力。

没有实践作中介,再好的素质也不能转化为能力;

(2)素质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导向和制约作用。

不同类别的素质引导着能力发展的不同方向,例如音乐方面的良好素质有利于发展音乐方面的能力;同一类别的素质,质量或水平不同,也影响和制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思想道德素质差,不利于形成和发展为公众事业服务的能力;(3)能力和素质都具有可变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力随着素质的消长而消长。

(领会)

4.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应用)

(1)能力对素质的这种依存关系,既为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哲学依据,又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可行性前提。

人的素质可以通过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改善;人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锻炼得到提高。

素质越好,形成能力的基础越雄厚,起点越高,发展能力的前景越广阔;

(2)我们应当根据人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改进教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能力培养;(3)实施素质教育,为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国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更雄厚的人力资源。

三、教师能力的历史观及教师能力的结构

(一)教师能力的历史观

1.教师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有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力。

它是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动力量,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历史的辩证过程。

2.教师能力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生相长。

(领会)

(1)教师能力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和人类教育活动相求相应、相生相长;

(2)教师能力本身也在不断变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经历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支持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和教师人才的成长;

3.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就教育家的支点;

4.以能力为上是我国传统的择师取向;

5.重视教师能力是世界各国的共有趋势。

○(识记)

(二)教师能力的结构(识记)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教师各种能力的搭配和组合。

教师能力是由多种单向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缺少任何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都将影响教师能力的质量、水平及其发挥;同时,根据各自所起作用及使用范围的不同,教师的能力分为教师的基础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和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能力等五个方面。

第二章教师的基础能力

教师的基础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根本性的能力。

一、教师的观察能力

教师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主要是对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

(一)教师观察能力的要求:

1.迅速而准确;2.细致而深入;3.全面而客观。

(二)教师观察能力的培养:

1.要形成强烈的观察动机;2.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3.要坚持科学的观察态度。

二、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反映的能力。

(一)教师的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系。

教师思维的创造性包括:

教师传授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必须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加以提炼概括,甚至重新编排组合,使之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师传授人类文明的同时,还担负有积累经验和精神财富的任务,这些经验和精神财富都是创造的结晶。

教师的创造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

学生的创新精神依赖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依赖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思维能力的要求:

1.思维敏捷;2.思维广阔;3.思维深刻;4.思维条理;5.思维富有创造性。

(三)教师思维能力的培养: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养成思考习惯,加强思维训练;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教师的想象能力

(一)想象能力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想象能力的作用:

创造离不开想象。

想象力伴随着教师劳动的各个方面:

一是理解教材需要想象力;二是教学设计需要想象力;三是课堂教学需要想象力;四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也离不开教师的想象力。

(二)教师想象能力的要求:

1.想象要丰富;2.想象要合理;3.想象要新颖。

(三)教师想象能力的培养:

1.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要保持和发展好奇心;3.要多接触学生,注意捕捉灵感;4.要有昂扬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师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人脑储存、反映已有经验和知识信息的能力。

记忆力的作用:

教师要传播知识,头脑里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教师记忆力不佳,储存知识甚少,就难以胜任教师工作。

(一)教师记忆能力的要求:

记忆要准确、迅速、持久、系统、广阔。

(二)教师记忆能力的培养:

1.增进大脑功能,保持记忆时的良好状态,提高即时记忆的效果

(1)在生理方面:

①注意劳逸结合,确保用脑卫生;②多种感官参与,发挥大脑的记忆功能;③注意

饮食营养。

(2)在心理方面:

①集中注意,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②怀着浓厚兴趣去主动记忆;③满怀信心;④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2.遵循记忆规律,选择记忆时间

(1)加强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

(2)选择最佳记忆时间;(3)巧用记忆术。

五、教师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的能力。

要按照美的规范塑造自己,实施美育的任务。

(一)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

1.充分感受美;2.深刻鉴赏美;3.真实表达美。

(二)教师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

1.加强美学修养。

教师首先要认识美,成为有美学修养的人;

2.重视审美实践。

教师审美能力的形成,需要在长期的审美教育实践中加以培养;

3.养成审美习惯。

教师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美学直觉的培养要靠潜移默化的活动,这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活动可以转化为一种审美习惯。

六、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口头语言讲解道理和连贯地有条理地传达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也不会完全取代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口头语言表达。

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教师的口头语言是中介。

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口头语言的锻炼与修养,提高口语表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幽默、形象、激情。

(一)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

1.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

2.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

3.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

4.点拨启发,富有激励性;

5.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二)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1.要广泛学习:

(1)学好有关语言的专业知识;

(2)向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3)向文学作品学习;(4)从其他学科汲取语言营养。

2.要勤练苦练:

(1)多读多说、有针对性地练;

(2)掌握脱稿讲课的本领。

七、教师的体语从表现能力

人的体态语言,简称“体语”是通过人的动作、表情和体态的变化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

(一)教师课堂体语表现能力的要求:

1.目光分配要合理;2.面部表情要适宜;3.动作姿势要恰当。

(二)教师课堂体语表现能力的培养

1.充分认识教师的体语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能替代有声语言;

(2)能辅助有声语言;

(3)能扩大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增加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

(4)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气质和人格,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增加教师对自己的约束力。

2.要培养对学生的真情,对专业的热爱。

3.了解表情动作的特殊意义,做到用之合宜。

八、教师的书写能力

教师的书写能力是指教师书写文字、公式符号、简笔画及图示图表的能力。

教师书写能力的意义:

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模仿,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一)教师书写能力的要求:

1.书写正确、规范;2.书写大方、美观;3.书写姿势自然,节奏和谐;

4.能画形象的简笔画和图示图表。

(二)教师书写能力的培养:

1.认识培养教师书写能力的意义;2.培养书写兴趣,加强书法理论修养;

3.勤于练习,养成习惯。

第三章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指教师不依据教材而按照社会的需要教育、培养新一代的能力。

这是任何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

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行为、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具体把握的能力。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只有既能从宏观上熟悉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又能从微观上把握学生个体的特征,才算了解学生,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要求:

1.能了解学生整体:

(1)了解当代学生的个性特征;

(2)了解学生的道德意识;(3)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4)了解家庭和同伴对学生影响的差异;2.能了解学生个体:

(1)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和爱好特长;

(2)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表现及品行修养;(3)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因和学习能力;(4)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培养:

1.态度要诚恳。

2.目标要明确。

3.要了解学生成长过程。

4.要了解学生平时的表现:

(1)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

(2)了解学生的作业质量;(3)观察学生的穿着打扮;

(4)了解学生的集体活动;(5)了解学生家庭。

二、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

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在对学生德智体美能诸方面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长短优劣做出客观评判的能力。

没有对学生准确客观的评价,就不能进行适宜有效的教育。

(一)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

(1)了解学生接受批评时的特殊心理;

(2)克服心理偏见:

①消除第一印象;②克服评价定势;③驱除光环效应;④力戒近因效应。

(3)掌握评价的“度”;2.评价要有激励性:

(1)评价内容的激励性;

(2)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二)正确评价学生能力的培养

1.充分认识评价的积极意义。

评价的根本意义在于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鲜明有力的正向导向作用。

教师评价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教师人格威信的建立,更关系着学生的成长。

2.在评价实践中提高评价能力:

(1)写好学期、学年评语;①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价;②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③要有感情投入;④要讲求文字表达的分寸感和艺术性。

(2)写好毕业鉴定。

三、转化后进生的能力

后进生也称“问题学生”,既包括因缺乏学习愿望和动力、不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而难以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学生,也包括不守纪律或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

能否及时有效地转化后进生,是能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转化后进生的能力要求:

1.晓之以理的说服力:

(1)说理要透;

(2)说理要真;(3)说理要勤;

2.动之以情的感染力:

(1)谈话语调要有情;

(2)谈话内容要含情;3.导之以行的持久力:

后进生的行为矫正常出现反复,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应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力。

(二)转化后进生的能力培养:

1.全面了解后进生:

(1)了解后进生的所长所短;

(2)了解后进生的生存环境:

①了解家庭环境;②了解班级环境;③了解交往环境;(3)划清两个界限:

①正确认识后进生的“聪明”与“愚笨”;②划清“性格”与“品德”的界限;2.能真心关怀和尊重后进生;3.加强转化工作的针对性:

(1)转化学习困难的后进生:

①具体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②对行为困难者的行为矫正;

(2)转化纪律后进生;(3)转化道德

不良后进生:

①个别谈话;②及时奖惩;③善始善终;4.讲求转化工作的科学性。

四、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能力

生存教育,是指为使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正常需要,而进行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过程。

学生的生存能力主要体现(生存能力的内容)在三方面:

生理健康,且善于保护自己;心理健康,且善于同他人合作;道德健康,能诚实守信,与人为善。

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能力要求

1.能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1)正向事例教育;

(2)反向事例教育;(3)相关理性教育。

2.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1)能进行方法指导;

(2)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能以身作则,做出榜样。

(二)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生存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1)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较差;

(2)心理问题比较普遍;(3)对学生的生存教育严重滞后。

2.教师要自觉进行生存能力的锻炼:

(1)要加强学习;

(2)要学会合作;(3)要勤奋敬业;(4)要学会生活。

五、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交往是人际间的事实联系。

青少年学生与人交往是多层面的,既有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又有“隔代”的纵向交往。

他们在交往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经受锻炼和不断成长,学会生活的本领和做人的规范。

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品质,指导他们正确地交往。

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要求

1.能使学生懂得文明交往的意义;

2.能帮助学生排除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3.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往情境;

4.能指导学生掌握交往的原则。

(二)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

1.全面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少年交往的特点;

2.学习人际交往知识;3.在指导学生交往实践中提高自己指导学生交往的能力。

六、教师身教的能力

教师的身教能力,是指教师在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动下,凭借自身的品行、学识、人格以至于仪表风度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一)教师身教能力的要求:

1.能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

(1)充满活力,雍容大方;

(2)胸怀坦荡,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不足和失败;(3)宽厚谦和,经得起学生的批评或“发难”;2.能以学识的力量教育学生;3.能以行动的力量激励学生。

正确理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名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教师的身教能力作用于学生,是一种辐射性影响和教育,它不仅要求教师人格和教学的真善美,而且要求教师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

在教育领域,空洞的说教从来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要求学生施以知行统一的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是知行统一的忠实体现者。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二)教师身教能力的培养:

1.认清教师角色的内涵:

(1)教师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

(2)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3)教师是社会的优秀公民。

2.仪表端庄,作风严谨。

3.兴趣广泛,心理健康。

4.专业扎实。

第四章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强化班级凝聚力,指导和带领班集体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

一、设计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

理想的教学环境,一般指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整洁的室内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

良好教学环境的作用: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运转,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一)设计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要求

1.能布置安静优雅的室内学习环境。

2.能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

(1)师生关系和谐;

(2)学生团结友爱;(3)师生共建文明班风。

3.能创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二)设计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培养:

1.掌握优化教学环境的原则:

(1)教育性。

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必须考虑到它的教育意义;

(2)科学性。

环境的建设和美化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的环境真正成为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3)实用性。

环境的设计应当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和学校的经济条件进行,优化环境的主要目的要为教育教学服务。

2.强化教学环境特性的影响力。

3.充分发挥环境条件的优势。

二、选拔、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

学生干部是教师工作的助手,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学生干部在班级工作中的作用,往往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一)选拔、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要求:

1.能慧眼识才,准确选拔学生干部;

2.能知人善任,合理使用学生干部;

3.能科学指导,精心培养学生干部。

(二)选拔、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

1.更新人才观念。

2.掌握选用人才的辩证法。

三、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

组织班级活动,活跃班级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一)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要求:

1.能科学地确定活动内容:

(1)教育性活动;

(2)知识性活动;(3)娱乐性活动;(4)实践性活动。

2.能周密地安排活动计划。

3.能有效地指导活动实施。

(二)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1)陶冶情操、培养品德;

(2)丰富知识、扩大视野;(3)发展特长、增长才干;(4)增强体质、强健体魄。

2.把握班级活动的实施原则:

(1)自主性原则;

(2)异步性原则;(3)愉悦性原则;(4)创新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

3.培养兴趣爱好,发展自身特长。

四、指导学生学会竞争的能力

竞争,通常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各自努力,分出高低优劣,从而推动事物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活动方式。

无论是放眼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还是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指导学生学会竞争的能力要求:

1.明确学生之间的竞争与成年人竞争质的区别:

(1)竞争目标不同:

学生间的竞争目标是全体学生和谐健康的发展,社会上的竞争常与其生存质量有关;

(2)竞争性质不同:

学生间的竞争是建设性、发展性、提高性的;成年人的竞争往往具有排他性;2.认识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竞争的局限性:

容易

(1)使自卑感强的学生产生自我疑虑和不安全感;

(2)使少数优胜者产生优越感和虚荣心;(3)引发部分学生的焦虑情绪;3.把握指导学生竞争的基本原则:

(1)良性循环原则;

(2)合理、适应原则;(3)相对评价原则;(4)疏导性原则;(5)促进学生发展。

(二)指导学生学会竞争的能力培养

1.要明确竞争的内涵;2.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竞争能力的意义:

(1)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声誉动机,发展学生勤奋好学或积极参加其他创造活动的内驱力;

(2)竞争能丰富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益;(3)竞争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长;(4)竞争能强化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五、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

合作精神,不仅是形成健康班集体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品质。

(一)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要求:

1.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友爱之情;2.能指导班干部在工作中密切合作;3.能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互助精神;4.能促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友好合作;5.能鼓励学生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二)生合作精神的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意义。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当今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要靠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与国之间的协作合作,合作精神是21世纪建设者的必备品格;2.掌握指导学生合作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互利原则;(3)共同进步原则;(4)有利于集体的原则;3.熟悉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

(1)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2)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3)悉心了解学生,做好思想工作;(4)注重榜样的作用。

第五章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