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完整.docx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完整.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
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
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
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
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
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
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
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
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
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
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
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
怎样计算?
(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
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
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二)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
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
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
(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
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
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
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
为什么?
小结:
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
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
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
(提示学生:
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
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
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
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
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
(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
(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
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
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
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
(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
哪种车最少?
(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
(1)和
(2).
讨论:
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
哪天最少?
(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
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
(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平均分的认识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
(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
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
我们来帮助二
(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
!
请各组为二
(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
(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
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
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
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
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平均分的认识
(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
这两句话一样吗?
不同点是什么?
(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
教师:
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
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
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
2.练习:
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
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
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
够分吗?
教师:
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
你是怎样想的?
(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
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
提问:
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
(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
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
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
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
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
(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
(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
(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
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
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
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
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
15÷3=5
教师: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
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平均分给几个人?
每人分几块?
怎样列除法算式?
(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