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3070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docx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docx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一、释名

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它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复杂性,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二十世纪一种很有影响的艺术思潮。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社会生活的变化:

19世纪中后叶到20世纪初,欧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科学对人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在新的经济结构体制下,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加深,西方人精神上的恐惧不安加剧。

加上二十世纪初欧美社会的各种现代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使人对人的本性产生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

2、文化思潮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普遍流行。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叔本华的唯意识论、尼采的权利意识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

3、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

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主要受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影响,特别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19世纪后期,作家们开始感觉,以往的文学,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而主观内在因素被忽视了。

于是,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现代主义流派众多,价值观念的取向复杂而多元,但它们作为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文学思潮,又具有一些基本一致的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一点,就是“反传统”,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明显不同于(或曰“超越”了)传统文学。

具体如下:

1、思想特征:

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常常被称为“异化文学”,异化现象是其描写的主要对象。

马克思认为“异化”就是人背离了人的本性,成为非人,成为物的附属品。

“异化现象常被用来表示人同他在其中生活的环境的分离,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人失去了相爱和友善的能力及其结果——绝望、丧失信心以及道德上的虚无主义,从而使人到性生活、乖戾反常、麻醉剂和毫无意力的暴行行为中寻求安慰。

——(《美国作家论文学》P51)

现代主义作家所着力表现的异化现象,概括起来又分以下几种类型:

a社会的异化:

社会是荒诞的,与人敌对的、无法认识、无法控制的东西。

世界布满荆棘,人寸步难行;无妄之实防不胜防,个人力量可怜而渺小,不堪一击。

eg:

卡夫卡的《审判》、《城堡》,都表现了,都表现了鬼域般的异化世界(秘密法庭和城堡)。

b人性的异化:

人变成非人,人沦为人变成非人,人沦为虫兽或机器。

eg:

卡夫卡的《变形记》葛利高尔→大甲虫

〈法〉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犀牛》人→犀牛

〈捷克〉表现主义作家恰佩克科幻剧本《万能机器人》:

人造了机器人,代替了人类的一切劳动,人类失去了本性、生活能力和动,人类失去了本性、生活能力和生育能力,沦为机器,后机器人发动暴乱,毁灭了人类。

c关系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隔膜、冷漠、敌对、畸形。

“他人就是地狱”(萨特《禁闭》)地狱中的鬼魂争风吃醋,互为仇雠。

夫妻对面不相认(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亲生父母、手足同胞盼望变成甲虫的亲人早点死去(卡夫卡《变形记》)

d自我异化:

自我异化为非我,失去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

“K”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姓名(卡夫卡《城堡》)

扬克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到动物园与大猩猩为伍,被挤死(〈美〉表现主义剧作家奥尼尔)

“我只知道我存在。

可我是谁?

我只知道痛苦和受难。

——法·荒诞派剧作家阿达莫夫《自白》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重点是文化批判

19世纪→社会批判(政治、经济)

20世纪→文化批判

对以往的一切艺术遗产和人类社会的现存文化,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背离姿态,着力探求现代社会中人的苦闷与焦虑,甚至对文明的发展意义公开采取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eg:

“荒诞”主题:

是对社会、人生意义的追向。

(“悖谬”)

荒诞派戏剧《秃头歌女》(尤奈斯库)、《等待戈多》(贝克特)

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万有引力之虹》(品钦)

萨特短篇小说《墙》伊比塔信口胡诌、歪打正着、被释(革命军领导格里的下落)

2、艺术特征:

强调表现:

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

认为以往文学看似逼真的描写,实则是一种假象,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文学创作应表现内心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真。

eg:

卡夫卡《变形记》形式的不真实,本质的真实;大的情节的不真实,小的细节的真实。

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方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摩(与知性相对),将最内在、深刻的内心体悟转化为认识的对象,往往具有多义性。

往往采用非记实性、时空颠倒与变形、结构错乱等手段,建构一个象征的神话式艺术世界,以揭示更深刻、广泛的意蕴。

eg:

艾略特《荒原》、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等。

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认为人类自身具有恶的根源,人的本质力量既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

反对像传统艺术家那样一味高唱美的赞歌,而是着意描写丑、暴露丑。

追求更高的真实、悲观的认识。

eg:

《荒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艾略特)

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于实验。

信奉艺术本体论,认为形式即内容,追求艺术形式和技巧的大胆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具有反传统特征。

大量采用“自由联想”、“时空倒错”、“内心独白”、“自动写作”、“意识流”、“偶然结合”等方法及顿悟、象征、隐喻、暗示等表现手法,追求“有意味的形式”。

一方面拓展和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方法,但有时刻意求新,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四、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主要流派有:

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等;后期主要流派有:

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袁可嘉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共8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附: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

见《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版)P347—359

一、时代变迁论:

“罗曼史被扼杀了”

二、主观真实论:

斥高尔斯华绥等同时代作家为“物质主义者”

三、人物中心论:

eg:

作者自己的《达洛卫夫人》(中篇小说)

四、突破传统框子论:

赞美乔伊斯的创作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读:

⑴袁可嘉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共8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⑵波德莱尔(法)《恶之花》

⑶艾略特(英)《荒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四川文艺出版社

⑷袁可嘉主编《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⑸卡夫卡(奥)小说《变形记》《城堡》《审判》河北教育出版社《卡夫卡全集》一卷短篇

⑹奥尼尔(美)剧本《毛猿》《天边外》等(《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戏剧卷》浙江文艺出版社)

⑺恰佩克(捷克)剧本《万能机器人》

⑻普鲁斯特(法)《追忆似水年华》译林出版社多人译

⑼乔伊斯(爱尔兰)《尤里西斯》译林出版社萧乾、文洁若译

⑽伍尔夫(英)小说《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上海译文出版社

⑾福克纳(美)《喧嚣与骚动》上海译文出版社

⑿萨特(法)小说《墙》《恶心》剧本《禁闭》《死无葬身之地》

⒀加缪(法)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三联版杜小真译)小说《局外人》《鼠疫》

⒁罗伯——格里耶(法)《橡皮》《窥视者》

⒂《荒诞派戏剧》黄晋凯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内收贝克特(法)《等待戈多》、尤耐斯库(法)《秃头歌女》等

⒃海勒(美)《第二十二条军规》译林出版社

⒄马尔克斯(哥伦比亚)《百年孤独》浙江文艺出版社

简析“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1、未来主义

时间、代表作家

基本特征:

否定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速度美”、“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的进行艺术创造。

译介:

有虚无主义倾向,但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

eg:

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宣言》“毁弃句法”、“消灭形容词”、“消灭副词”、“消灭标点符号”……

代表作:

马里内蒂(意大利)剧本《他们来了》(全剧无情节、无人物、无高潮,总共几百字,三、四句台词,对荒诞派戏剧有影响。

阿波利奈尔(法)诗集《醇酒集》

马雅可夫斯基(俄)长诗《穿裤子的云》

2、超现实主义

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试图将文学创造从理性樊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

特征:

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进行创作;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

代表人物:

布勒东(法)小说《娜佳》作者与娜佳相遇,浮光掠影的记忆,无连贯情节,鲜明形象,只有意象与文字的自由组合,思绪跳跃,体现了“自动写作”的特点。

第二节后期象征主义与艾略特

一、象征主义及其特征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诸流派中出现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之一。

它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象征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再度复去,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的先驱是美国的爱伦·坡(1809—1849)和法国的波德莱尔(1821—1867)。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1857)是一部惊世骇俗的诗集。

诗人一反文学唯善唯美的传统,将“恶”的美提炼、发掘出来,深深影响了后代诗风。

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是法国的象征主义“三剑客”:

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有:

法国诗人瓦雷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爱尔兰诗人叶芝、美国诗人庞德和艾略特、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等。

象征主义的特征:

象征主义者坚持以直觉去把握、表现“最高的真实”。

(莫雷阿斯语)

他们认为客观世界是虚妄的、不可知的,只有主观世界才是真实的,客观万物不过是主观精神的种种暗示和象征。

eg:

梅特林克认为:

唯一真实的是上帝所启示的神秘世界,而这只能在寂静里凭个人直觉才能感知。

他们因此非常重视诗歌的暗示性。

象征主义者崇尚直觉、反对理性,必然走向神秘化。

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都曾有过类似论述,认为诗歌就是让人看不懂,让人朦胧去猜想。

诗人不去直接表现对象,而采用暗示手法。

启发读者感悟的是“客观对应物”。

(艾略特语)

“通过艺术形式表现情绪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一套事物,一种情况,一串事件,都是表现特定情绪的公式;这样,当获得了与感性经验相应的外界事实时,情绪就立刻被唤起来了。

艾略特《哈姆雷特及其问题》

如此看来,“客观对应物”很像传统文学中的“象征”手法。

(eg:

契诃夫的《第六病室》、托马斯·曼仙《魔山》、高尔基的《海燕》等。

)但问题是,象征主义者的“客观对应物”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这就使得许多作品十分晦涩难懂。

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抒发个人的主观情感,后期象征主义则力求超越狭隘的个人生活圈子,反映社会的精神面貌,视野比较开阔,更具时代感和表现力。

二、后期象征主义的几位代表作家:

1、瓦雷里(1871—1945)法国后期象征派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

代表作《海滨墓园》(见《外国诗歌传世之作》P308)诗人独立海滨墓园,凝望大海,思绪万千,面对大自然的永恒,想到人生的短暂,最后诗人超越了死亡,表现也肯定现实、面向未来的积极主题。

全诗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格律严谨。

另有十四行诗《风灵》写灵感、比喻鲜活。

2、里尔克(1875—1926)是奥地利(德)著名象征主义诗人。

早期创作宣扬神秘主义和宗教思想,晚年探索生与死、存在与变化、追求和幻灭的关系等问题,语言精雕细琢,文笔精美,富于表现力,但往往充满凄苦情调。

代表作是诗集《杜伊诺哀歌》(1923)。

著名的短诗《豹》,借用关在笼中的豹,表现探索人生意义而没有结果所产生的迷惘和彷徨心情,反映了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

3、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将现实性和民族性带入象征主义。

最著名的诗是《驶向拜占庭》(1927)。

全诗以游历拜占庭象征精神的探索,表达了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厌恶和对精神世界回复的热烈企盼心情。

(见《叶芝诗选》P103)

较重要的诗作有《基督重临》、《因那斯弗利岛》(作品选P19)、《当你老了》(22)等。

物质意象与观念意象在诗中达到和谐统一。

(见《外国诗歌传世之作》P261袁可嘉译诗)

4、埃兹拉·庞德(1885—1972)(课本P498)美国意象派诗人,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译有《神州集》。

(见《中国比较文学》98—1刘向愚《从两侧译诗看庞德对中国诗的发明》、《读书》2001—10谢谦《庞德:

中国诗的“发明者”)从中可看出其对中国诗的独特体验。

代表作:

短诗《在地铁车站》(《在地铁站上》)

“幻影一般出来在人群中的这些面孔,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开放的花瓣。

(杜运燮译)

长诗《诗章》

5、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的象征主义剧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剧作《青鸟》,写一位樵夫的两个可爱的孩子,蒂蒂儿和弥蒂儿,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象征快乐和幸福的青鸟的故事。

象征主义的流变

19世纪末,象征主义落户于俄国。

俄国象征主义的代表是前苏联著名诗人勃洛克(1880—1921)。

他的代表作是长诗《十二个》。

(百花本P26—27,《外国诗歌传世之作》P487—489)另有叶赛宁等人(《外国诗歌传世之作》P520)

20世纪30—40年代,意大利的“隐逸派”诗歌是象征主义的变种。

代表诗人有蒙塔莱、奈西莫多等。

蒙塔莱(1896—1981)代表作《乌贼骨》等。

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见《外国诗歌传世之作》P68)

奈西莫多(1901—1968)代表作《海涛》等(百花本P25)195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见《外国诗歌传世之作》P74)

20世纪初,英美诗坛上的“意象派”,也是象征主义的一个支派。

由庞德发起。

代表人物庞德、阿尔丁顿等。

阿尔丁顿(1892—1962)英国意象派诗人。

(见《外国诗歌传世之作》P214)代表作《意象》等。

三、艾略特及其《荒原》

艾略特(Eliot,1888—1965)是20世纪西方后期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重要的文学批评家、诗人、戏剧家。

1、生平及创作:

1888年出生于美国中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

家庭富于文化修养(祖父为神父,父为商人,母亲多学多才、俭朴博爱)

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接触到东方文化,并开始接触现代诗歌。

1910年到法国巴黎(帕格森),1911年回哈佛攻读学位。

1914年为完成博士论文赴英国牛津大学,因一次大战未能回国接受博士学位。

1915年定居伦敦,与英国小姐维维安结婚。

初到伦敦,他的诗被认为“绝对不正常”,幸得庞德帮助、赞誉,于1915年发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从此二人密切合作。

1921年,因身体原因,到瑞士洛桑修养,在疗养院完成长诗《荒原》,1922年发表,获得广泛赞誉。

1927年加入英国国教,放弃美国籍,加入英国籍。

他自称“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主义者,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

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5年1月4日,在伦敦病逝。

安葬于东科克(祖先在英国的故乡)。

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909—1920)

早期诗作感应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世界普遍的精神空虚和心灵紊乱,大多带有否定现实和彷徨犹豫的色彩;在诗歌格律和韵脚方面则沿袭传统。

代表作是《阿·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这首诗以戏剧性的独白形式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整首诗由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结构而成。

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用奇特的意象和隐喻传达作者的内在之意。

中期(1920—1926)

主要作品是《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

内容转为对西方世界进行全景式的鸟瞰和深入剖析,对一战后的西方文明进行全面清算与批判。

《荒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空心人》将西方人描绘成“有声无形、有影无色”、头脑塞满稻草的“空心人”。

晚期(1927年后)

代表作品是《圣灰星期三》和《四个四重奏》,另外还有剧作《岩石》、《鸡尾酒会》等多部。

《圣灰星期三》表现宗教题材,是诗人向上帝唱出的一首虔诚的“赞美诗”。

“圣灰星期三”指耶稣在荒野中度过40天,战胜了撒旦的诱惑。

结尾希望人们生活在基督教舍予、同情、克制的精神生活中。

《四个四重奏》由《焚毁的诺顿》、《东科克》、《干燥的萨尔维奈斯》、《小吉丁》四首诗组成。

诗的篇名是四个地名,四个地点都与诗人的生平经历有关,但诗人并非单纯自传。

他在人生中年,回顾人生历程,从哲学、宗教、历史的角度探讨人生的意义。

提醒人们从不断重复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超越历史的循环,从而获得永恒的意义。

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奠基人,艾略特在现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也十分引人瞩目。

他著有《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等九部文集。

其主要诗歌理论有:

“非个性化”说

“客观对应物”说

“思想知觉化”说

“同时并存”说

2、《荒原》

原稿长达800多行,后经庞德删改,余今434行。

《荒原》的主题:

作者在《荒原》中创造了一个精神衰竭、欲念(情欲、色欲、物欲、贪欲、利欲)泛滥、信仰危机、文明破败的腐朽、堕落的世界,表现了一代人迷惘、幻灭的情绪和内在心理的错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并最终指出了一条通过“舍予、同情、克制”走向人类新生的道路。

《荒原》的艺术特点:

神话结构和拼贴技巧的有机结合。

“渔王”传说为长诗提供了荒原“枯萎——死亡——再生希望”这样一个总体的(寻找圣杯)象征框架,全诗又用许多零碎的材料拼贴起来,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通过意象叠加、通体象征创造出适合表现作者内心抽象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的“客观对应物”。

《荒原》每一章都充满了个别的、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联系起来,便可串成一个个象征群,这些象征群层层叠加,又形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一个真正的物质与精神的荒原。

长诗的象征具有系统性、跳跃性、叠加性的特点。

《荒原》的象征还具有多义性,eg:

其中的“火、水”等。

广博的征引。

形式上采用典型的自由体,诗句长短不一,不用规律的韵,但节奏分明,追求口语化。

第三节表现主义与卡夫卡

一、表现主义及其特征:

表现主义在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各国,三十年代以后逐渐消沉。

表现主义的特征:

强烈的主观性。

表现主义者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的本质的东西”,探索“深藏在内部的灵魂”。

因而,创作应从自我的主观出发,直接表现“主观现实”,仅仅再现、复制外部客观世界毫无意义。

他们提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由此得名。

“他们注目的不是落下的石头,而是万有引力定律”。

抽象性。

表现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毫无兴趣,他们喜欢探讨抽象的哲理问题,所以他们在创作时,往往有意虚化背景、淡化时空,不提供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也不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经常是抽象的类型,代表着人类的某些共性。

(eg:

人物用字母—K、“老零”、“女人”、“老人”、“大学生”……等加以替代)

象征性。

表现主义作品具有浓烈的象征色彩,其主题、人物、环境都是象征的,作家善于把象征性的隐喻作为实际事实来对待。

(eg:

卡夫卡的《变形记》、《乡村医生》、《判决》)

怪异性。

表现主义作家强调表现主观的绝对性,因而导致对待客观的随意性。

他们打乱生活的明晰条理,扭曲事物的外部形态和相互关系,追求怪诞的效果。

作品大多情节离奇、形象扭曲、形式古怪。

但表现主义用“怪诞”的手法表现源于生活的“怪诞”,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二、几位重要的作家:

表现主义有影响的作家包括: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美国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奥地利诗人格奥尔格·特拉克尔(1887—1914))、捷克剧作家卡莱尔·恰佩克等。

1、尤金·奥尼尔(EugeeO’Neil,1888—1953)

他是美国杰出的剧作家。

他重视心理分析,着力挖掘在现代生活重压下人们的复杂心态,开创了“现代心理悲剧”。

从艺术上看,奥尼尔的剧本思想深刻、情节惊心动魄、风格庄严粗犷,表现技巧新颖多变,对现代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主要剧本有《天边外》(1920)、《琼斯皇帝》(1920)、《榆树下的欲望》(又译《榆树之恋》1925)、《伟大之神布朗》(又译《大神布朗》,1926)和《悲悼》(1931)、自传剧本《长夜迢迢路漫漫》(1936)等。

奥尼尔的创作广泛运用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现代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各种戏剧艺术手段。

其中最具表现主义特征的是《毛猿》。

《毛猿》是一出不分幕的八场剧。

主人公扬克是一艘远洋邮船上的司炉工。

他头脑简单,健壮凶猛,没有文化,但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自以为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世界动力”。

当他与资产阶级小姐米尔德里德偶然相遇,米尔德里德称他为“毛猿”,被他吓倒。

扬克为向外部世界报复,在纽约的繁华马路上打了一位胖绅士,被警察关入监狱。

出狱后他去找世界产业工人联盟(产联第五十七地方分会),要求入会,要炸掉钢铁托拉斯,却被误以为是破坏工会的特务分子,被赶出门外(秘书还斥他为“没有头脑的人猿”)。

所有势力都失败后,他来到动物园,想与猩猩结为联盟,不料被猩猩拥抱骨折,倒地死去。

主题:

《毛猿》中扬克的离奇经历和荒诞结局,固然反映了产业工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受的悲剧命运(被奴役、被支配、没有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作者从主观感受出发,将扬克的悲剧命运扩展成为人类的普遍生存状态,以此象征人类(从幻想到现实的)寻求“归属”的过程。

《毛猿》是一出典型的寻求人的归属和生存价值的哲理性悲剧。

它揭示出在现代西方社会,人性的完美发展和生存价值遭到毁灭,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和人无所归属的问题。

“毛猿是人类的象征”(奥尼尔)同时体现出人被异化、蜕化为虫兽的主题。

《毛猿》的艺术特色:

广泛的象征性。

扬克象征着无所归属,找不到生活目的现代人,钢铁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力量的象征,毛猿是人类境况的写照。

人的生存环境是从“笼子”到“笼子”(邮船——前舱是大牢笼——动物园的笼子)表现现代人为环境所困。

多种戏剧表现手法的运用。

eg:

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表达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

对比、以音响的运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eg:

邮船上工人的鼓噪喧弄、嘲笑扬克。

……将扬克不安烦躁的情绪外化。

2、斯特林堡(1849—1912)

瑞典剧作家。

他一生写过60多部戏剧,其后期剧作,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先声。

他的三部曲《到大马士革去》最早显示出表现主义戏剧的特色,首次用精神分析将梦幻搬上舞台,时间、空间淆乱,梦境和现实混合,用怪异场景表现人物内心真实。

代表作《鬼魂奏鸣曲》较深刻地揭发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关系,让活人与死尸、灵魂、幻影同时登场,体现了“怪诞”的特色。

3、恰佩克(1890—1938)

捷克著名科幻小说家和表现主义戏剧家。

其剧本《万能机器人》以科学幻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