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2351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docx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docx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论

1、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P.7)

2、道德的基本功能(P.11)

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P.15)

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P.22)

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1、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P.30)

2、教师劳动方式的创造性(P.31)

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P.39)

第三章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1、大学精神的内涵(P.48)

2、现代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P.55)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66)

2、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70)

3、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73)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76)

5、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及确立依据(P.84)

第五章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1、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P.100)

2、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道德要求(P.104)

第六章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P.117)

2、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P.135)

第七章高校教学中的道德问题

1、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46)

第八章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1、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P.158)

2、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65)

第九章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问题

1、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P.185)

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师德修养的意义及其过程(P.195)

2、师德修养的要求(P.203)

第十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P.216)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和最高标准(P.224)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P.231)

第十二章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道德成长

1、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P.242)

2、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P.252)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考试题型、分值及考试时间

一、考试题型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案例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时间:

90分钟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讲课提纲

(仅供参考)

第一章导论

1、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P.7)

(1)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一般意识形态同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

道德作为一种一般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性质;

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当然道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表现在它对社会发展既可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

(2)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不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整方式,具有特殊的规范性。

①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都是制度化的规范);

②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

③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一种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

道德的基本品质可概括为:

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自身的存在。

2、道德的基本功能(P.11)

道德的功能指道德的社会作用(要反对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

(1)道德的调节功能;

(2)道德的论证功能;

(3)道德的教育功能;

(4)道德的导向功能。

此外,道德还有认识功能和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生活和交往的作用。

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P.15)

(1)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①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人际关系;

②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

③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2)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①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

②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

③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④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

⑤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P.22)

(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尊重自我,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4)严格自律,以身作责

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1、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P.30)

(1)教育劳动对象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动性的人。

人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的,这与消极地接受劳动者的任意加工有本质的不同。

(2)学生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

①学生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接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有“主动权”;

②学生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在劳动过程中具有反作用:

接受或抵制教师的影响。

(3)因此,教师劳动的效果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单方努力和能力,而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4)教师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使教师劳动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2、教师劳动方式的创造性(P.31)

(1)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高度社会化和分工的更加复杂和精细,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

与其他部门相比,教师职业最富有创造性

(2)教师劳动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一代的过程。

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

(3)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呼唤创新人才(人才素质综合化、人才的个性化并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多样化),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教师劳动的重要内容。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劳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序或方法可以套用,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

(5)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内容上也必须如此。

(优秀的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艺人,而不是搬运知识个“壮工”)

(6)教育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认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

“教有法而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8)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

教师应自觉意识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一代新人。

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P.39)

(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

(2)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

(3)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第三章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1、大学精神的内涵(P.48)

(1)学术自由的精神

学术自由:

“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或公众压力的不合理干扰而进行讲课、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

(2)独立自治的精神

独立自治:

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势力的控制和干预,有权自由、自主地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

(当然并不意味着学校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大学的科学精神:

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

它既表现为一种热爱科学、追求科学、为科学献身的意志,有表现为一种不迷信、不武断、不盲从、不附和的理念与态度。

其核心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真”精神。

大学的人文精神:

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自身的自由与完善为终极目的的价值信念和思想态度。

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旨在求真;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旨在崇善。

(4)开拓创新精神

大学内在地充盈着的开拓创新的精神。

无此,大学的“大学性”将受到质疑。

大学的开拓创新精神:

一是指科学研究要创新;

二是指人才培养要创新;

三是指大学是新观念、新知识和新型专业人才的源泉,成为社会新文化的的“生长点”,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5)理性批判的精神

首先,从文化传递的视角来看,大学是整理、选择、保持、传递和发展的文化场所。

其次,从思想发展的视角来看,大学是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包、交相汇集的场所。

再次,从社会进步的视角来看,大学不是现实社会的缩影,而是社会理想的制定者与实行者。

2、现代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P.55)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

(3)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

(4)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66)

(1)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

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②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

首先,教学过程必然是育人的过程;

其次,教好书要求育好人,育好人是教好书的保证。

③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需要。

(2)教书育人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②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

③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

2、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70)

(1)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

①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

②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

③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2)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求

②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③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④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3、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73)

(1)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

①教育公正是社会总体公正的要求

公正的本义是指公平、公道、理公、道正、公而无私,正而无邪。

教育公正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评价和处理教育领域或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公平合理。

社会公正原则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必然要求教育公正。

②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

③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

(2)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真理

②办事公道

③一视同仁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76)

(1)二者的不同:

①产生的时期不同

②社会作用的特点不同

③法律有更强的刚性度

④作用范围不同

(2)二者的密切关系

①根本原则相同

②在作用上相辅相成

③多方面交叉重合

④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确立依据及具体要求(P.84)

(1)基本内容:

①现代教育应体现尊重人权的精神

②应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2)确立依据

①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

②教育人道主义是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

③教育人道主义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

(3)具体要求

①尊重学生。

②关心学生

③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第五章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1、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P.100)

(1)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

①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辈分关系:

代际关系、朋友关系、代际——朋友式关系)

②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③师生之间的管理关系(管理被管理关系)

④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感应关系)

⑤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2)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①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着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②关系层次上具有差异性

③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

④高校师生关系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

2、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道德要求(P.104)

(1)确定学生主体观念

①应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性

②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

①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人格)

②尊重、培养学生个性(学生心理上、性格上、气质上和专业特长上的独特性)。

(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

①关心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②关心学生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

③要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距离。

(异性间尤其要注意)

④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

A.严而有理

B严而有度

C.严而有方

D.严而有恒.

第六章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P.117)

(1)关心集体

①关心集体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集体对教师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教师集体对教师的意义表现在教师集体会使教师产生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保证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

其次,只有每个教师关心集体,教师集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实现。

②关心集体的实现路径

首先,教师应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荣誉。

其次,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的矛盾。

再次,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遇到矛盾冲突时,自觉地以个人

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③关心教师集体与集体主义原则

A.教师关心的集体是一种真实的集体。

B.教师集体应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个人利益的实现(保证教师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

C.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进修条件,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2)尊重同事

①尊重同一学科的教师;

②尊重不同学科的教师;

③尊重优秀的和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事;

④尊重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教师;

⑤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要互相尊重;

⑥领导和教师要相互尊重;

(3)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对教师劳动的成功有重要意义。

团结协作的内涵:

①团结协作意识;

②团结协作行动;

③团结协作传统;

④团结协作氛围.

团结协作可分为维持性团结协作和发展性团结协作。

(4)有益竞争

①竞争的必要性:

A.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B.教育事业发展内在需要

C.教师个体向上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以道德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

A.竞争必须符合道德;

B.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

C.教师要有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2、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P.135)

(1)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

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

A.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道德理性;

B.形成教师对集体的高尚道德情感;

C.提高教师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2)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

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

第七章高校教学中的道德问题

1、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46)

(1)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

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工作本质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学理念有导向作用,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不断成长、发展的支撑品质。

教学理念的特征:

①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出发点——目的是人;教学的主体是人)。

②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丰实的个性;

其次,要激活学生经验,实现知识向智能转化;

最后,要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能力

③教学要求的全面性。

通过各种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系,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学习信念,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而不是将知识仅仅作为一种现成的结果来掌握。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为师的必备条件。

①教师要有扎实的科学专业知识

教师学科专业上的造诣,直接影响到在教学中对知识的处理水平,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智慧的培养。

教师只有精通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才能在更深广的背景下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地处理教材,并运用自如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比书本多得多的收获。

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达到对

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材料等的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还要对本专业的学术动态、理论前沿有所了解,这需要多年修炼。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理解苏霍姆林斯基那段话)

②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因为:

第一,只有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知识,无法保证所讲授知识的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

“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

”另一方面,这是由知识的相互关联性决定的。

第二,教师只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只有知识广博的教师才会有磁性把广大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③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也是有规律的。

教师教育教学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规律,才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不动教育规律,不懂心理活动规律,就无法教书育人。

(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A.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可以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培养一种理论思维能力,能够对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行为作出价值判断,提高对教育教学工作目的性和合理性的自我意识水平,在经常性的审视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符合科学规范和更富有艺术性;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作用的发挥,常常以潜隐的形式渗透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机智中间,在无意识、非预期中“帮了教师的忙”,提高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质量。

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特别要重视学习和掌握与实践联系非常直接的教育应用理论和知识。

如各种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原理等。

B.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观念;主体教育理论——学生主体观念)

C.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遵循学生身心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

D.教师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学哪些教育理论?

一是要学好教育教学的基础性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二是学好专向性的理论,如学科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

三是学习动态性的理论,即教育新思潮、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等;

四是教育的其他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统计学等。

④教师要学而不厌,锐意进取。

教师要作到专业知识精、博,就必须学而不厌。

知识的不断陈旧、更新也要求教师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锐意进取也是教师保持自身魅力的需要。

因此,教师只有学而不厌,锐意进取,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善自身的教学道德,永保教师的光辉形象和魅力。

(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

教育专业能力即建立在知识准备充分基础上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本领。

教育专业能力是有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分为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础能力)和教育工作必备的特殊能力(职业性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能力、操作教学流程的能力等)

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

除使用普通话、语言正确、语汇丰富、表达连贯、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等一般要求外,还应达到如下要求:

一是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启发性;三是形象性。

途径:

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多阅读、多听,进行模仿和练习,始终有学习语言、锤炼语言的意识。

②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一是养成认真钻研教材和习惯。

二是从整体性`准确性和教育性方面去把握教材。

三是把握教材要步步升华。

四是把握教材要善于利用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教学资料。

③教学组织能力

一是教材的组织加工能力

二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是组织学生集体的能力

(4)注重全面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是:

第一,确立主动性学习的价值追求

第二,建立整体性教学目标模式

第三,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系统。

一是形成以师生共同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方法系统。

二是与科学认识活动相一致的教学方法体系。

(以科学认识活动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

创造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成解决问题过程——讨论或重审认知的步骤,总结和评价)

(5)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目标`效果及过程进行反复审视,不断改进,从而不断不发现教学规律,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佳效应。

这就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

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意义是使教学活动成为主体性强的活动(主体性强的活动指的是:

具有自觉能动性,科学能动性和科学创造性特点的教学活动)。

第八章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1、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P.158)

(1)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

(2)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4)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

(5)有助于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

2、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65)

(1)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①打破科研神秘感;

②克服自卑感;

③防止自满情绪;

④反对迷信权威;

⑤正确看待失败。

(2)实事求是,治学严谨

实事求是即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和处理问题,不带任何主观臆测,不用感情好坏来歪曲事实,乱下结论。

惟有这样才保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严格性和严密性。

治学严谨指在科研中老老实实不带有半点虚伪和骄傲,坚持一丝不苟,确保研究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惟有这样才保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

实事求是,治学严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选择课题要有科学价值;

②资料收集要客观、准确、全面;

③消除主观偏向,尊重事实,不要先入为主;

④反对学术腐败;

⑤建立学术规范。

(3)配合协作,优势互补

①增强合作意识

②分工协作

③优势互补

(4)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①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学术民主的前提。

②开展学术讨论、争鸣是学术民主的关键。

③防止学术腐败是确保学术民主的保证。

④提携后辈

第九章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问题

1、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P.185)

①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诚信”、“公平竞争”与“效率”以及“奉献”等道德原则;

②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③正确处理岗位主次的关系;

④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

⑤要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⑥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

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师德修养的意义及其过程(P.195)

(1)提高道德认知;

(2)陶冶师德情操;

(3)磨练师德遗志;

(4)坚定师德信念

2、师德修养的要求(P.203)

(1)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①必须加强理论学习(5个方面);

②必须注意深入实践(3个方面)

(2)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他律是指道德主体在接受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受动的位置,其意志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驱使,把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作为行为准则。

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能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二者关系:

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发展和升华。

所以,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坚持以他律为基础和前提,以自律为目标和境界,坚持他律与自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